我学习戏曲艺术的一些体会
我和长沙阔别二十多年了,这次到这里演出,真是十分兴奋和愉快。长沙一切都变了,城市面貌、剧院观众各方面都变了。就我个人来说,以前是为唱戏而唱戏,现在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体会到戏曲艺术的教育意义,正在进一步要求自己从各方面提高。这次到长沙来,承省、市文化局和各个有关方面热情接待,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感到十分温暖。
我感谢党的领导,拥护党所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作为今天的艺人,是有责任发扬戏曲的优良传统,更向前看,争取更大的提高的。我的舞台生活虽然一直坚持了47年,也曾享过所谓“名气”,但自解放以后,通过各个剧种的观摩交流,扩大了眼界,才深深感到过去的狭隘。同时,事实驳倒了过去满足点滴收获的错误。舞台劳动,是细致艰巨的。现在我想在这里谈谈个人钻研戏曲艺术的体会,以就教于戏曲界的同志和戏曲爱好者。
钻研戏剧,首先必须爱好它。我从小就喜欢戏,这给以后钻研它打下了基础。当然,光喜欢还不行,必须用心学。学的方面很多,唱、做、念、打以及手、眼、身、口、步所谓“四工五法”,还有字韵等等,包括广泛。我通过坐、出科,一直到组班,是有一定的钻劲的。比如过去演戏,白天上园子,夜晚有堂会,自己还要练功夫,整天够紧张了,但我从不放松学习,总是想办法争取做“配角”或者“龙套”,这样做,对自己的帮助挺大。比如我在15岁时,有一次在北京怀仁堂演堂会,我们富连成班演白天,晚上由谭鑫培老先生演外串《珠帘寨》,叫我们科班出“龙套”,但没有派我,我就向已经派好的“龙套”说情,要求让给我去。在台上,这次我认真观摩,体会到他的坐帐、见二皇娘以及收威、开打各场都有不同的表情。从这些地方,我懂得表情的重要性,并逐渐省悟到揣摩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表演,使我以后在演出上有所提高。
钻研肯学,还要融会贯通全部剧情。比如《四进士》出宋士杰这一角,不能光是揣摩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连杨春、杨素贞、毛朋等全体人物都要掌握住,系统地贯串整个剧情。此外,对各个人的唱词以及文武场面,也应当完全熟悉。这样才能紧密结合一气,精益求精,深入化境。比如观众中有的反映,某人是“活宋江”,某人是“活关公”,当然谁也没见过这些古人,只能证明扮演者的“神”化罢了。
我个人对于戏曲艺术的体会,是嗜、会、通、精、化五个字。说起来似乎简单,但要达到化境,必须坚定信心,离不开艰苦的劳动。我二十余岁的时候,朱素云老先生告诉我“山后练鞭”(戏班行话,即勤学苦练的意思)。他的指点对我一生影响很大。
我自己知道,我的艺术造诣并不深透,尤其是文化基础薄弱,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太多,我诚意地要求各界同志,特别是戏剧界的同志对我多提批评意见,使我能够得到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愿和大家一道,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而共同努力。
最后,我还想提一提,这次承湖南省戏剧界同志的热情招待,使我有机会观摩了一次湘剧和花鼓戏,我个人和我们剧团同志的收获都很大,吸取了不少经验。我们看了戏,有个共同感受,就是湘剧名老艺人很多,为了发扬传统,建议湘剧界争取及早办一个学校,这就能够使后辈更系统地继承湘剧的宝贵遗产。
(原载:1957年5月5日《新湖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