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传艺育花木——记马连良为市戏校学生亲授《审头刺汤》

热心传艺育花木
——记马连良为市戏校学生亲授《审头刺汤》

洪维才 刘辛原

深秋的夜空分外明亮,一阵阵悦耳的胡琴声,和着嘹亮的唱腔,从市戏校校长室里,不时地传到校园里来。在《审头刺汤》中饰演陆炳的安云武端坐方桌后面,两眼蕴含着怒光,用手指斥着面前的汤勤(郎石林饰),念道:“纵然是狼,我有打狼的汉子;纵然是虎,我有擒虎的英雄。想我陆炳……”这时候,新任市戏校校长的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打断了安云武的念白,仔细地讲解人物的内心感情,指正了动作,然后继续观察学生排练。

《审头刺汤》是马派的《一捧雪》《审头刺汤》《雪杯圆》三大剧目之一,三出戏凝结了多年锻炼的舞台表演艺术经验,具有马派艺术的独特风格。《一捧雪》重做工,《审头刺汤》以念白见长,《雪杯圆》以唱工吃重。马连良确定以念白见长的《审头刺汤》传授给安云武等,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在暑假前,马连良曾经看了几个年级的考试,认为学员已经学习了一些唱工戏,在变声期(倒仓)以前,念功更需要有良好的基础。《审头刺汤》这出戏明显地体现了“千斤话白四两唱”的特点。戏中人物内心感情起伏变化异常复杂,矛盾冲突格外尖锐。把它教给学员比较合适。马连良对学员的要求是严格的,开始就要求学生了解剧情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仔细体会人物性格,然后熟习唱腔、念白。他会挤出晚上的时间,录制《审头刺汤》的全部唱腔和念白,让学员们反复学习。同时,他还特别在一次晚会上演出了《审头刺汤》,让学员们观摩。

马连良告诉学生们说:“演戏不能走神,整个心思都得注意对方,才能演得真实。”他观看学员排练,就一丝不苟地这样要求学员。比如,当安云武念道“雪艳,堂口有几个人头,哪一个是你丈夫莫怀古的人头,抱来见我”,他表演时用眼睛示意还不足,马连良校长立刻指出要用手中折扇示意,扇柄指着自己说“抱来见我”,扇端要同时指着人头的地方:暗示那就是“你丈夫的人头”。一个动作,两个方向;一把折扇,两头使用;一句台词,两层含义。这个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轻巧细致的动作,经马连良指点出来,折扇这件道具立刻有了生命,使之为剧情的发展生色,为人物的刻画传神。杨淑蕊饰演的雪艳,怀着悲愤的心情,唱道:“陆大人坐在公堂上,吩咐雪艳女娘行,轻移莲步下公堂……那旁好似夫模样,哎呀!……”马连良截住了排练,告诉她:身段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而产生的,不能看成空泛的动作。接着,马连良做了优美的示范动作:云手、转身、倒步、翻腕、举臂,一次,两次……直到杨淑蕊学会。四年级学生郎石林饰演汤勤,他的一举一动、一唱一念,马连良也不时地给予指点。马连良不止一次地告诉学员,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不论是念白的节奏、音调的抑扬,还是语气的强弱,都应当有一番含义在内,甚至陆炳对汤勤的拱手,看来是尊敬,实质是蔑视。

学员们聚精会神地上完了这一课,大家都迟迟不愿离开。马连良说:“我讲的这些仅仅是自己的一些舞台经验,艺术是各有千秋的,你们要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来丰富更多的东西,还要多观摩其他前辈的创造,广泛吸收学习,使舞台上的表演更美更完善。”

在《审头刺汤》彩排的当晚,马连良亲自担任舞台监督,对每个角色在舞台上的演唱、部位都做了具体指点,检查了服装、髯口、化妆。直到演完,他才松了一口气。

《审头刺汤》中雪艳的唱腔是张君秋传授的,他与马连良一起为这出戏的排演用了不少心思,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前些天,这出戏在广和剧场与观众见面了。戏还没有开演,马连良就来了,他台后关照,台前听取观众意见;并不时地与戏校的其他教师一起研究如何把戏排得更好,如何使学生们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

(原载:1962年11月3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