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相与析——向传陶、闰水两君致谢

疑义相与析
——向传陶、闰水两君致谢

我以异常兴奋的心情,读了传陶和闰水两位同志在1963年4月6日《东风》版发表的《对〈赵氏孤儿〉的一点意见》的文章,因为就一个演员来讲,是迫切希望从观众那里得到使他提高的有益帮助的。这样的文章,对于我是鞭策,也是鼓舞,我要代表北京京剧团《赵氏孤儿》一剧的全体演员向传陶和闰水两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也应该指出,关于传陶和闰水两位同志所指出《赵氏孤儿》里的漏洞,我们已经加以弥补了。弥补的办法,正如同他们两位所建议的利用细节而不变更场次的第一方案,即在孤儿身上有着可资辨认的特征。在第五场《盗孤》里(见《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第一集第261页)增加了:

程婴:啊,公主!日后婴儿长大成人,你母子如能重逢,以何为证?

庄姬:(注视婴儿,急速思索)噢!(面向程婴)我儿胸前有三颗红痣,可作凭证。

下面再接卜凤上场,念:“公主快一点吧!”然后庄姬公主把婴儿放入药箱。关于这两句台词的增添,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第一,一定要安在把婴儿放到药箱里之前由程婴发问,才显得气氛紧张,情节火炽;第二,原来说明是一颗红痣,后来觉得不够特殊和显著,于是改为三颗。为了前后照应起见,在第十场《打婴》里,程婴道破孤儿尚在的真相之后,又在魏绛的台词“此话当真”之前,增加了如下的对白:

魏绛:呸!你分明是舌辩之徒!

程婴:啊,将军。那孤儿胸前有三颗红痣,庄姬公主定能辨别真假。

这样的处理是在今年第一季度决定的,在这期间的几场演出就付诸实践了。《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第一集定稿是在去年冬季,因此未能在这方面做出改动。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在剧本里有一些和过去的演出很不相同的地方。例如,第七场《定计》里程婴告诉公孙杵臼盗出孤儿,公孙杵臼念“噤声”之后,从前是两个人“双望门”,剧本则改为公孙杵臼一个人出门,左右两望,而程婴的舞台地位稍为向后移动,表示如果外面有人就准备躲藏的样子。又如,第九场《班师》里,魏绛手下的“四将”除了魏忠之外,都没有名字,在剧本里也根据《东周列国志》的文字,缘饰为栾纠、荀宾和籍偃。缘饰的目的是为便于魏绛调兵遣将,观众若是严格根究历史事实,可能禁不住仔细推敲,此所谓中国戏曲自宋代以来的“真伪参半”的古老“捏合”办法。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在剧本里也有一些和现在的演出很不相同的地方,这是由于在剧本付印以后又在演出中做了修改的缘故。例如,第十场《打婴》的前半场,魏绛进宫参见庄姬公主的处理是,四马童引魏绛骑马上,唱[西皮散板]:“朝罢大王公主见,魏绛向前叩门环。”现在改为大太监引魏绛步行上,第二句唱词改为“有劳公公叩门环”。然后由大太监叩环,春来出门问:“何人叩环?”下面不由魏绛而由大太监接白:“魏绛还朝,求见公主。”这因为是武将深入宫禁,而拥众乘马径自叩环是很不合情理的。这样说吧,无论是在剧本编订时候所做的改动,还是在剧本印出以后所做的改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观众的反映中得到的启发。本着这种“疑义相与析”的精神,通过观众与演员互相切磋,来不断地探讨属于原则性的问题或是细节的安排,对于戏剧演出工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逐渐提高,是很有好处的。

(原载:1963年5月18日《光明日报》)

附:
对《赵氏孤儿》的一点意见

传陶闰水

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在电视机前看到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赵氏孤儿》,觉得这是一出好戏。从全剧来看,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几位主要演员更是珠联璧合,唱做俱佳,能把剧中人物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达到了鞭挞奸佞、歌颂正义的目的,使观众发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艺术上的享受。然而在情节上有一点似乎不够周密,需要研究。

程婴舍子全孤,忍辱负重,达15年之久。在这漫长期间,庄姬一直认为程婴是背主投敌、恨之入骨的。晋国有正义感的臣民也都是唾骂他的。晋灵公死去了,魏绛班师还朝了,看赵氏的冤狱将有平反的可能了。就在这时,程婴在魏绛盛怒痛打之下,陈述往事的经过,说明现在的程子就是赵氏的孤儿,当年死去的孤儿原是程婴的爱子,这当然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只由程婴口诉,而无任何佐证,魏绛是不会轻信的。魏绛不信,庄姬更不相信了(暗场)。不仅不信,且将产生这样的怀疑:当年的程婴贪生怕死,卖友求荣;现在的程婴是不是又要偷天换日,以吕易嬴呢?这样想,是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否则,魏绛等的头脑就未免过于简单了,那是不合情理的。可是编剧的同志却忽略了这一点,因而在剧情的处理上,不是为了防止这一矛盾的发生,预先做了相应的安排,而只是没有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这是个漏洞。这个漏洞,观众从正面看不出来,因为观众看到了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全孤的事实经过,但要调换一下位置,从剧中人魏绛等的角度来看,便会发觉了。至于《打婴》这场里,程婴先是为了试探魏绛的真伪,忍刑不言,以后又说出由于宫禁森严,又怕走漏消息,故未能与庄姬取得联系等语;以及《射猎》这场里,庄姬面对孤儿不住打量,并发生联想等等情节,都是弥补不了这个漏洞的。

怎样才能弥补这个漏洞?我们认为应该利用细节:或者在孤儿身上有着可资辨认的特征,或者由庄姬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暗记。至于具体安排,当然以不变更场面,简单省事为宜。

(原载:1963年4月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