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近代[1]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灭亡之后,中国又进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因此近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大转变的时期。近代以降,西学东渐,西方医学随之广泛传入,作为中国思想与学术之一部分的中医学,受近代所谓“科学化”浪潮影响,逐渐沦落至无法自证其明的尴尬位置,在理论与临床两方面均受挫折。在近代化过程中,尤其是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现了一系列轻视中医,甚至是废止中医的严重事件。如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漏列中医药案,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废止中医”案[2]以及1935年《国医条例》颁布受阻等,这些事件客观上削弱了中医学的发展力量,也形成了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中西医对立的局面,使中医学的发展受到重创。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些追求进步的医家,以西医学术见解来沟通和发展中医学术,产生了中西汇通的思想与流派,涌现出不少著名医家和医著,推动中医学继续向前发展。
针灸医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近代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力。自从1822年清代道光皇帝颁布《太医院禁针诏》[3]以来,针灸医学就被排除在官方治疗体系之外,这对针灸医学的发展来说,实为一记重创。虽然由于针灸的疗效确切,又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入人心,在民间依然有着广泛的生存土壤,但没有了政府的支持,人力、财力、物力等针灸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就大打折扣了。之后民国时期一系列的轻视中医、废止中医的事件,也使包括在中医学之内的针灸医学的发展更加艰难。
同时,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动荡、巨变、中西汇通等多种元素的特殊时代,出现了一批有着深厚中医理论基础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医学知识的针灸医生,如清末的刘钟衡、王有忠,民国时期的承淡安、黄石屏、方慎庵、罗兆琚、孙秉彝、曾天治、杨医亚、赵尔康、夏少泉、黄竹斋、张山雷、张世镳、杨寅生等,他们创刊办社、办学育人,普及和弘扬了针灸医学;他们中西融合,著书立说,促进了针灸医学学术繁荣发展。这一时期针灸的发展,是整个针灸发展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说其重要,并不是像之前各朝各代的人才济济、大家辈出和著述庞大,而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关系整个中医学乃至针灸医学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针灸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是针灸医学发展成现代模样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强对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包括针灸医籍、期刊文章、院校教材等不同种类,本书着重以期刊论文为整理的对象。
自从1908年《绍兴医药学报》创办开始,近代相继创办的中医药期刊有463种之多,中医刊物林立成为近代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医期刊的繁盛发展,为针灸医学的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针灸著作和文章的刊发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刊登在这些期刊中的著作和文章,是近代针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近代针灸医学的宝贵资料。
笔者经过对《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所有文章的题名进行逐一检索,共检出题名中含有“针”“灸”“经”“络”“刺”“穴”“砭”的文章1233篇(已剔除题名重复的文章以及含有以上字但跟针灸医学无关的文章)[4],主要包括针灸学术探讨,针灸著作的连载,针灸著作的序、跋、读后感,针灸、经络、腧穴等相关著作的出版及发行广告,针灸探源,最新针灸学术研究动态,刺法、灸法文献和临床研究,某些特定穴位的主治功效以及临床应用,国外的针灸研究,结合西医学理论和技术研究针灸,与针灸相关的政策法规,各地针灸学研究机构的活动和团体事务,中医界同仁对针灸医学发展方向以及针灸医学复兴的建议和看法,针灸杂志及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相关消息等。这些文章的具体篇名、作者以及所在刊物名称详见附录。
这些期刊中刊登的针灸文章,侧重不同,体裁各异,但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彰显着民国特色。因此通过这些文章,可以管窥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的特色,帮助我们研究民国时期针灸医学发展的特征和脉络。
编 者
2021年6月
【注释】
[1]一般而言,有关近代中国的中医学史,受到革命史观下之近代史通论著作影响,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前夕,共71年,为晚清时期。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3个时期,即1840年到1860年的鸦片战争时期、1861年到1895年的洋务运动时期以及1896年到1911年的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成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37年,为民国时期,这个时期又可分为1912年到1926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和1927年到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2]1929年(民国十八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由西医出身之卫生部次长刘瑞恒主持,参加者有中央执行委员褚民谊、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余云岫、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南京卫生局长胡定安等14人,均为西医界代表,且多主张废止中医。围绕着“废止中医”问题,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四项相关议案:即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中字第14号)、《统一医士登录办法》(生字第22号提案),《制定中医登记年限》(生字第36号),《拟请规定限制中医生及中药材之办法案》(生字第42号)。这四项提案因内容相似,故合并为《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这四项议案的内容,基本上包含在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中。
[3]任锡庚手稿《太医院志》记载:“道光二年,奉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
[4]以所有文章的题名为检索对象,分别以“针”“灸”“经”“络”“刺”“穴”“砭”为检索词逐一进行检索,题名中同时出现以上各检索词的条目记录在第一个检索结果内,如《针灸治疗学问答》在以“针”为检索词时已经检出,就不在以“灸”为检索词时重复记录。如果以以上各字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时出现了并不属于针灸医学范畴的文章,如《从朱培德将军之死说到打针之害》等,则不将其记录在检索结果内。据以上标准,以“针”为检索词检索到文章867篇,以“灸”为检索词检索到文章130篇,以“经”为检索词检索到文章128篇,以“络”为检索词检索到文章17篇,以“刺”为检索词检索到文章46篇,以“穴”为检索词检索到文章41篇,以“砭”为检索词检索到文章4篇,共计1 2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