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篇

临床实践篇

【导读】

临床实践篇选取的是《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介绍、记录针灸对某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文章,为了方便查阅学习,本篇按照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不同疾病分类进行分类整理,共收录了90篇文章。

临床实践篇摘录的这些文章,案例的来源比较多样,大部分是针灸学社社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但也有社员所见所闻的案例,甚至有些案例仅仅是摘录于前人的书籍。另外,由于时代的特点,刊登在近代中医药期刊中的文章格式较为随意,形式也不统一,有简单的记录,也有详细叙述;有理法方药皆全面者,亦有过程简单寥寥几笔者。因此本篇所摘录的文章也有如此特点,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也许读起来会有些别扭,但本着不苛求前人的心态,不管这些文章形式如何,只要是有一定代表性、对当代临床有所启发或帮助的文章,都在我们的收录范围。

临床实践篇收录的90篇文章所记录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一部分是由于疾病谱变化而产生的,是结合西医病名对一些新增病种的针灸治疗方法的记录,比如《黑热病证治指南》《胃痉挛之针灸疗法》《五种黄疸特效灸法》《针灸疗法在疟疾治疗上的功效》《突眼性甲状腺肿病针效之研究》等。有一部分是治疗方法跟现代相似,具有切切实实的疗效的方法和病例,这类的文章有很多,为了避免重复,节省资源,本书只选择了记录完整、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文章,比如《艾灸治愈水肿之经验谈》《寒湿脚气应用艾灸之我见》《艾灸救治垂死之蛔厥》《脑瘀血头痛瞬间解除》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则是比较具有特色取穴方法或者针法灸法,比如《肺病肋膜炎秘传之灸法》《鸡子壳灸疮法》《老年牙痛特色灸法》等。

综观本篇收录的这些文章,大致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针灸医学在临床实践方面具有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疾病谱变化导致针灸治疗方面新的探索。

随着西医学的引入,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传统中医学中未曾遇到的疾病名称,比如胃痉挛、甲状腺突眼、黄疸、黑热病、疟疾、胸膜炎等。对于这些新增的病名,传统针灸医学该如何应对?这是当时针灸医家也避免不了一定要思考的问题。本篇选录的《黑热病证治指南》《胃痉挛之针灸疗法》《五种黄疸特效灸法》《针灸疗法在疟疾治疗上的功效》《突眼性甲状腺肿病针效之研究》等文章,都是民国针灸医家在应对新生病名所做的思考和初步研究探索。

比如《胃痉挛之针灸疗法》一文,依据西医内科学著作,列出了胃痉挛的7种病因、胃痉挛的典型症状以及西医治疗方法,将西医对胃痉挛的认识做了展示之后,也列出了针灸治疗胃痉挛的方法,包括选穴、施针、艾灸等具体操作方法,清晰明了,简单易行。还阐述了针灸治疗胃痉挛的起效原理,理论阐述与临床疗效互相支撑与验证,将针灸治疗胃痉挛的方法论述得清晰可信。

《针灸疗法在疟疾治疗上的功效》一文,结合西医学知识,指出疟疾之病原、感染途径、感染疟疾后的病理变化和主要症状,以及针灸治疗之所以取得疗效的理由。文章载:“针灸对疟疾治疗有卓效,因它能调整自主神经,双向调节患者的出汗情况;能作用于造血器官,增强造血功能,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力;针灸能增加白血球数量,从而发挥其吞食疟原虫的作用等。”因此可以推广针灸疗法,对抗疟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从这些文章可看出,当时的针灸医家不仅有思考,还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其与传统的针灸学知识结合起来,探索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理论,研究出适合新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并结合实际病例,证明针灸方法对新疾病也有疗效,为针灸方法顺应时代、跟上历史潮流做出了不懈努力。

第二,传承古法,对特色取穴方法及特色针灸方法的应用优于现代。

历代针灸经典中,记录着很多特色的取穴方法和针灸方法,由于操作繁琐,不符合现代的诊疗制度以及患者接受度等原因,很多方法现代已经很少应用,但由于其临床效果显著,现代将其完全摒弃,实在可惜。而民国时期的针灸医家尚未将这类方法完全放弃,还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确实令人欣喜。因此本篇中收录了一部分这样的文章,期望可以传承古法,与古为新。

比如,特色取穴方法方面,《肺病肋膜炎秘传之灸法》一文记录了用特色灸法来治疗肺病肋膜炎(相当于现代的肺病引起的胸膜炎),文章首先用图解释了该治疗所用穴位的取穴方法:以绳子一条,测量两足,再将绳依样套颈上,垂背后于绳之末端为中心点,以患者之中指第二节假定为一寸,照所定之中心点上下左右距离各一寸,共定九穴,用墨或朱标点。这也是一种同身寸和以绳取穴的特殊取穴方法。虽然一般讲到“同身寸”,一般是指骨度、指寸、口寸[1]等,但是本文中提到的以绳取穴的方法,跟骑竹马穴是相类似的,都属于同身寸取穴法中的一种。说到骑竹马穴,不得不提到《关于瘰疬特效灸法之研究》一文。期刊中关于针灸治疗瘰疬的文章有多篇,而在本书中只收录了这一篇,一是因为目前由于结核病发病率降低,临床的瘰疬病例亦不多见,仅列此篇以供参考;二是因为此篇展现了民国时期瘰疬的常用治法,并且将骑竹马灸法这一特色疗法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操作方法和理论依据,给今人以诸多启示。另外,骑竹马穴在《疮疡艾灸之功效》一文中亦有提及,《疮疡艾灸之功效》一文所记录了外科疮疡病的多种艾灸方法,较常规治法确有不同,临床如遇类似难治之证,可酌参考之。比如提到的骑竹马灸法以及《肺病肋膜炎秘传之灸法》中提到的胸膜炎艾灸以绳取穴法等,对于一些急危重症或疑难杂症具有很好的疗效,而现代却用之甚少,只有寥寥数篇文章有记录。或许因为其机制无法阐明,被当作“糟粕”而弃之不用。笔者认为临床如遇适当病例,亦可尝试使用。

近代有很多种特色灸法在民间非常流行,临床效果也非常显著。比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鸡子壳灸、灯火灸等。尤其是太乙神针,近代与太乙神针相关的著作和文章广泛流行。据王雪苔[2]考证,太乙神针是清代才出现的一种掺药艾卷灸法,这种疗法应该是无名老人由雷火神针改变而来的。自清初出现以来,太乙神针疗法一直备受推崇。到了近代,有关太乙神针的著作依旧广为流传,如《太乙神针》《太乙离火感应神针》《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等;《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也有不少关于太乙神针的文章,如《科学太乙神针》《答折背叟先生问订正太乙神针究竟》等。除此之外,期刊中刊登的一些消息、广告等,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太乙神针在当时流行之广泛[3]。本书治疗篇中虽没有收录专门记载太乙神针的文章,但在《奇怪的自汗》《腹痛冲逆》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太乙神针的方法。另外在治疗篇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到雷火神针——这种跟太乙神针类似,同样风靡于民国时期的掺药灸法。

本篇中还收录了《鸡子壳灸疮法》一文,以文章介绍了用鸡子壳灸法来治疗外科痈疽。据文中记载,本法属于家族秘传之方法,读来甚觉神奇不可思议,现代也很少听说有应用。诸如此类家族秘传之方法,其在文中释义虽主要着眼于五行八卦,但鉴于其记载的桴鼓之效,临床遇到此类病例时亦可酌情使用,只是用的过程要格外小心,如遇变症,立当停止,改用他法。

《鼻血如涌船头人灸治而愈之奇验》一文还提到了另外一个特色灸法——灯火灸法。灯火灸法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医疗方法,在民间广泛使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本法载于《本草纲目·灯火》,属于“灸疗学”范畴,又名灯火焠、灯心灸、灯火蘸、烧灯火或爆灯法,其治疗原理是通过灯心火对皮肤的温热刺激,借助经络的传导作用,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之功。此法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少,但是在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此法仍可继续发挥功效,只是在应用时务必要谨慎,以防意外发生[4]

本篇还收录了一些疾病的艾灸治疗方法,而这些疾病在现代很少用灸法来进行治疗,但据当时的文章记载来看,灸法对这些疾病确实有明显的疗效。比如《江湖秘法灸牙齿痛屡试屡验》《老年牙痛特色灸法》2篇,都是用灸法治疗牙痛的医案。《江湖秘法灸牙齿痛屡试屡验》一文记录了结合樟脑之辛热香窜、通关利滞作用,利用香油棉条为灸法媒介来治疗牙痛的特殊灸法。文末附有编者按语:“此灸法必定是樟脑之功,亦最适宜虫牙作痛,及风火牙痛。盖樟脑一味,辛热香窜,通关利滞,除湿杀虫,虫牙灸之,自然安全。即风火牙病,亦得辛热香窜之畅达,拔引郁毒,则障碍为之排除,且风火牙痛,多属阳明,阳明者阳气之极盛,盛则甚,甚者从而诱之,是为反治,亦是理也。愚又谓贼邪新定,更当善后,方保无虞。再以石膏、丹皮、黑枝、薄荷等味,煎汤服或含之,则更为周到矣。”详细介绍了此法的起效原理及后续治疗,特色非常鲜明。《老年牙痛特色灸法》则是借鉴了孙思邈的千金疗齿方,介绍了此特色穴位的取穴方法和艾灸方法(其法以绳量手中指至掌后一横文,又折为四分,量文后当臂中,灸一壮,随左右取之)。起到了“一壮痛止,再灸全愈”的效果。这3种针对牙痛的特色灸法,目前临床鲜有应用,查阅当代治疗牙痛的文章,也少有用灸法来进行治疗的记录,上述3篇文章所载的特色灸法,可供当代临床医生参考借鉴。

除了牙痛之外,还有疮疡,也是当代很少用灸法来治疗,但在治疗篇中收录的文章中却用灸法取得显著疗效的疾病。《疮疡艾灸之功效》一文详细记录了发于不同部位、处于不同阶段疮疡的艾灸方法,较当代疮疡病常规治疗有所不同,且疗效显著,亦可供当代临床医生参考借鉴。

本篇中亦收录了一些立竿见影的特色针灸治疗方法,比如《小儿喘胀灸法》一文,介绍了小儿喘胀的特色治疗方法,其取穴方法奇特,临床起效迅速,是非常有意思的治疗方法。文中所示之取穴法——“以草茎痛儿手中里,近掌纹,至中指尖截断,如此二茎,自乳上微斜直立两茎,于稍尽头横一茎,两头尽处是穴”出自元代《济生拔萃·田氏葆婴集》《证治准绳》等后代著作亦有转录,此案所记载的治疗小儿喘胀的灸法,现代用之甚少,但小儿喘胀的病例却并不少见,因此临床可以参考使用。

《肩膀别穴之治偏头风》一文,介绍了治疗偏头风的祖传治疗方法——令患者用手搭肩膀上,中指尽处是穴。左患取右,右患取左。用针顺皮肉往下刺入一寸余,略停片刻,针去即愈。本文记录的治疗偏头风穴位应是经外奇穴,这个治疗偏头风的方法,现代也有两位老中医在相关的著作中提到过,一位是山东老中医焦勉斋翻译的日本松本清一所著的《青春·心理·保健》[5],另一位是天津老中医刘天健所著的《刘天健老中医50年医传》[6],具体方法可供同道参考。

《半身麻痛,头痛难止,一针便愈》一文,介绍了两例一针治疗半身麻痛头痛难止的病例,虽取穴不同,方法各异,但都取得了“一针痛止”之效,令人赞叹称奇。现代治疗痹证、头痛等症,也多用针灸方法,但很多无法一针(或一次治疗)便立即止痛,此文中所用的方法,值得现代针灸医生体会学习。另有《刺络血可已腹痛》一文,记录了用放血疗法立止阴寒腹痛的病例,笔者查阅现代文献,未发现有用类似方法治疗腹痛的文章。原文作者感叹“生虽用之,而究不知其所以然,愧甚”,笔者感觉亦然。在此摘录此文此法,以期当代同道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

第三,临床应用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篇收录了其他一些记录具有特色的针灸治疗方法的文章,这些文章记录的针灸方法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或选用特色经外奇穴,或采用特殊家传秘法等,总之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针灸方法,供同道参考玩味。

比如《针鬼(神经失常)二例》,文中编者按语可谓同样道出了笔者的心声:“十三鬼穴的针法,在《针灸大成》中记载详细,在科学时代,不应该再有神鬼的迷信,但事实告诉我们,像这类的报告和业师的经验传授,确有此种情形的事实,拿学理来说,其捷无辞可解,本志刊载此篇报告,并非提倡迷信,而是要引起世人的注意。针灸术的微妙,和人们生活之微妙,还不是现在的科学可能全部解释,吾人不能因没有解释而予以否认,吾人只有暂时拿统计数字与事实来证明,待科学家去努力发掘其理由。”

《治小儿脐风特效之刮刺法》《小儿脐风灸治秘法公开》2篇均为民国时期治疗小儿脐风的案例,记录了治疗小儿脐风的两种非常有特色的方法,可供同道了解、参考。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养护水平提高,现今之小儿脐风患病率大大减少,即便患有脐风,也大都到小儿医院及时救治,用不到此类方法。但于边远穷困之乡亦可见之,如遇寻医问药不便时,倒可试一试文中所录之法。紧急之时或许可以用来急救。

《骨槽风之特效灸法》一文则记录了灸经外奇穴女膝穴来治疗骨槽风的治验医案,此方法在多种针灸文献中都有记载,比如《癸辛杂识》《承淡安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等都有女膝穴治疗骨槽风的记载。但现代文献中却鲜有记录,原因可能跟“小儿脐风”类似,都是疾病谱变化,医疗水平提高所致,这类方法可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供特殊之时使用。

《灸头风痛特效法》一文记录了用隔蒜灸法来治疗头风的方法。现代临床治疗头风痛,方法众多,汤药、针刺、拔罐皆有用之。隔蒜灸法治疗头风痛的方法,只查到一条,即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石氏医生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隔蒜灸配合针刺治疗丛集性头痛》[7]的文章,用到隔蒜灸治疗头风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前后都未见到有此类方法公开发表。本篇将隔蒜灸治疗头风痛的方法列出来,以供现代临床医生思考借鉴。

结语:民国时期,受近代所谓“科学化”浪潮影响,中医学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都严重受挫,针灸医学的发展也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力。民国时期中医期刊的发展,则是给针灸医生提供了交流学习、展示成果的平台,临床实践篇正是以期刊文章为切入点,对民国时期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和总结,因此本篇选取的90篇文章,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民国时期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民国时期针灸临床医疗水平。这其中有传承、有创新、有学习、有思考,无不体现了民国针灸医家在传承针灸经典、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的努力与实践,希望可以给读者以激励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