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科学化谈到针灸学术的改进方法
邱茂良[10]
中医是古学。针灸发明在药物之先,可说是中医中之最古者。在这一切革新的大时代里,来谈这老古董,未免不合时,开倒车。但是疾病并不跟时代变化而变化,其中有变化的究竟是少数,那末不妨应用古代医学,医治现代的疾病,但求切实有效而已。所以古代学术,因时代演变,有许多成了过去,淘汰了,中医学术,就在这切实有用的优良条件下存在着。但是现代化的新医,一面运用科学的方法,力求进步,极有发展,一面说中医不合科学,大肆抨击,十数年前,就主张废除中医,最近一般醉心欧化的人,还是不肯让中医再生存下去,如此一来,中医命脉,便有摇摇欲绝的危险,幸我医界同仁根据事实,据理力争,又得我人民政府加意爱护,并指示改进的方针“中医科学化”,这也可说是中医翻身了,我们就得遵守这指示,来积极改进,使他达到科学化,否则,前途是黑暗的,非灭亡不可。
不过改进中医,并不是空口谈谈,便算了事,还得拿出实际行动来,用事实表现,同时要图改进,主要的先要找寻他的短处,设法把他纠正,或剪除,披沙炼金,才会向新的光明的路上前进。不过这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改进的方法,也不是几句话可以讲完,整个中医的问题太大了,现在单就中医的一科——针灸学来谈谈。
(一)针灸的发明和盛衰演变
针灸学的发明时期,不易考稽,不过针灸学的有文可稽,首推《内经》,《内经》的创作时期,据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之名,可见针灸早在《内经》创作之先,秦汉以前,便已发明,而且成为一种有系统学术了。又按《内经·九针十二原》篇有“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可见针灸是砭石的改进。在《内经》创作时期,曾有一大演变,改用微针(即今之毫针)。当时治病,以针灸为主,《内经》多谈针灸腧穴,少谈药物,便是证据。秦汉而后,汤药代新,又以针灸腧穴难明,学者好从苟简,便渐渐的衰落下来。不过精通针灸学者,还是很多,直到宋朝仁宗好针灸学,加意提倡,当时又盛极一时,遗留的著作,现在很多,此后就日渐凌替,湮没不彰。时至今日几乎连这学术的名称,不加以介绍,或许也不知道了,不过学术的盛衰演变,是人为的,我们如果能够把他改进,加以提倡,依旧可能发扬光大,这是必然的。
(二)针灸学术是否适合科学
从历代针灸学遗著方面观察,《内经》因为文字太古,流传远代,舛误百出,未免瑕瑜互见,所示法则,颇嫌失之太简,后世的著作,都犯了徒事空谈,不切实际的毛病,把个切实有用的学术,说得似乎哲学玄学了,那里谈得上合乎科学。同时以一针一艾之微,说他能治百病,不知者,终觉得可怪,无怪国人视同敝屣,无人问津了,但是衰极必盛,近年来日本人注意汉医,努力学习,颇多发明,在我国认为不合科学,弃而不谈的,经他的研究,结果认为极合科学,对于针灸学术,研究的兴趣更浓,发明新的理解,也特别多,经过不少的病人和动物试验,效验良好,视为东方惟一的物理疗法,如延命山氏说针之作用、罔本爱雄氏与三浦谨之助氏的刺激电气说、刺激变质说、原田两医士艾灸实验报告等(说详本社《针科灸科学讲义》中),均由科学实验得来,把个老古董,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完全科学化了,各地设立针灸学校,医院,盛行全国,可见针灸是一种极合科学的学术,可惜国人,不图改进,不肯研究,反沦落海外,这真可笑亦复可怜。
(三)改进针灸学术的方法
欲图改进针灸学术,必须具有下例种种条件。
1.学说的改进 将固有陈腐不合时代,以及附会牵强的理论,一应删去,用适合科学的新学理来解释。有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方,那末不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解,将来学术进步到相当的时候,自然会得到正确的解决。
2.临症试验 学说必须符合实际,否则,便是废话,一面改进学说,一面临床实验,如此互为引证,方有进步,最好在都市方面设立针灸医院,设法免去费用,尽量吸收病人从事试验,每一病人详细记载其病情经过与治疗结果,然后研究其治愈或无效的原因,并将研究结果,公开报告医界。
3.搜集材料罗致人才公开研究 搜集关于针灸的书籍与其他材料,作为研究的资料,同时罗致富有学识的人才,相聚一堂公开研究,集思广益,同时可以共同解决一切难问。
4.置备器械利用动物实验 从事实难,必须器械,如显微镜、透视镜、血压器及其他一切必要的设备,均不可少,畜养羊兔等动物,以供实验,不然,将病人当做试验品,那是不人道的。
5.培养人才 针灸人才,极为缺乏,如果要发扬针灸学,非培养人才不可,如创办学社学校或学院,招收优秀学员,编辑优良教材,灌输新的针灸学识以便为社会服务,将针灸学术推广到每一个城市乡村,使他成为普遍化。
上列各条,能够按照步骤,切切实实地做到,那末针灸学术,一定可以一日千里,数年之后,不特将陈腐的古学,进步到科学化的新学,同时可能在世界医学中占重要而且优良的一席地位,同志们,努力吧,前途是光明的。
【茂良按】
本篇所列改进针灸学的方法五条,非作者空谈无实,实即本社之一贯计划也,查本社自民廿年开办以来,初为研究社公开研究,探求针灸真理,发行《针灸杂志》,即本第一条改进学说之旨,继则扩充设备,由讲习所改为学校,聘请国内针灸高才为教授,招收学员,从事教学,添辟图书室,即第三条搜集材料、罗致人才及第五条培养人才之意。创办针灸疗养院,当时治病者踵相继,治效亦颇昭著,即第二条临症试验之意。至于第四条备置器械等因困于经费尚未实现,然亦在计划之中,无如中日事变,锡城沦陷,社务学务,迫而停顿,社中所有,悉遭兵变,数年经营,尽付东流,不然,如一帆风顺,不遭打击,则本社之成就,颇可自信也。然而百折不挠,方期有成,故本社不避艰难,不灰素志,仍本以往之精神,重整旗鼓,先期恢复旧观,再谋进展之策,希海内志士及本社社员,多加赞助,使易进展,则五年之后,当有可观也。
(《针灸杂志》195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