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华穴法之研究
罗兆琚
考四华穴之法,其原出自唐代崔知悌氏,而传诸子孙,迨至后世,源远流分,其法遂因之而参差不相同矣。稽夫崔氏之说,与张氏《类经》、高武氏《聚英》等,诸式各异,但四华穴,固属一种经验之别穴,其取之之法,须有相当之时间,及相当之注意,且对于患者,有无感冒关系,尤宜注意顾及者也。盖因须脱患者上衣,其上衣卸脱之后,在于后背脊柱骨间,附以假点,更量取口寸法。此时患者,难免不无恶寒之虑,而尤以衰弱之患者为甚。故凡行此法时,宜在天爽气和、风静日丽之候为当,若值冬春二季之际,室内应有和暖之设备,然后命患者平身正坐,不动不偏,乃依法之次序而施取焉,其法分列于后。
(一)崔知悌氏之四华穴法
取穴法:患者端坐后,先命其自然吻合口腔,随其唇之自然状态,取稻秆心一条,量取左右口角之横径(此即口寸之取法也)。照此标准,裁成四方形之纸片,当中央穿一细孔,另用稻秆一条,从足趾头尖端,循足掌心向后跟直上,至委中穴止,即裁断之,便将所求得此尺度标准,从中折之,其折点处,置于结喉之下,反垂向后背,其两端尽处,令其于脊柱骨间互相交合,当其交合处之正中脊柱线上,乃点以假点(此假点约适当第九椎骨处“即第九胸椎”),再将先裁之四方形标准纸片,就其中央细孔,接于假点上正中安置,其纸之四角,即称之为四华穴也。
又法:用绳一条,从足趾尖端(男左女右)循足掌心向后,由足跟直上,至委中穴止,如前法垂向后背脊柱骨间点记(此为假点)另如前取口寸标准寸法,平中折之(慎勿折断),以求其中心点,便将此中心点,置于假点上,仍将此口寸标准尺度,上下平伸,两头尽处,均各点记,又将原口寸标准尺度之中心点,置于上下两端之假点上,然后向左右平伸,则左右尽处是穴,亦称之为四华穴。与前法无稍差异。
说明:此标准纸片之上二角,乃膀胱经之膈俞穴也,其下二角,乃膀胱经之胆俞穴也。《难经》云,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因骨蒸劳热,乃血虚火旺,故取此以穴补之。胆者肝之府也,肝能藏血,故取是俞。因此二俞,位于交感神经干之部位,可直内透于交感神经丛,所谓交感神经丛者乃神经纤维自神经节分出,而缠络内脏各部之微丝血管是也。每能收直接之效用,其取义在此。崔氏只言四华,而不言膈俞、胆俞者,乃为粗工告也。应以按摸椎骨而求之,较为正的,且人之口吻,有大小阔狭之不同,故四华之量法虽捷,究其实,亦未见其若何准确耳。
解剖:第七椎及第十椎之两旁突起间,有僧帽筋,阔背筋,及荐骨脊柱筋,循后肋间动脉而分布副神经,肋间神经及脊椎神经之后枝,第七椎侧深部,属脾脏,第十椎左侧深部,属胆脏。
主治:疗肺痨。尤以慢性咳嗽为最有效。又治胃腑诸患,肝脏各病,及神经衰弱,歇斯的里等证。
疗法:每日灸七壮,逐日递进,至百状止。
(二)张介宾氏之四华穴法
取穴法:令患者平身坐正,先以胸前之剑状骨突起之下端(即鸠尾穴处)为假点,次以第七颈椎棘状突起之下端(即大椎穴下)为假点,及结喉(一名甲状软骨)亦作假点,再用无伸缩力之细绳一条,自大椎骨绕项,斜向前胸鸠尾穴处,双双垂下,至假点止,即齐切断之,乃将此细标准绳之中心点,置于结喉之假点上,翻向后面,从背脊正中贴肉垂下,其绳头尽处,以墨点记,另照前取口寸法,得其标准后,平中折之,便将此中心点,置于先前墨点记处,向两侧平开,其尽处,亦以墨点记之,再将口寸之中心点,按于先前之墨记处,上下平伸,于其尽处,亦用墨点记之,则成
形式。除正中假点外,上下左右四穴,适成花形,故又名之为四华穴。
说明:此法所取之穴,其假点多在第八、第九两椎骨之间,棘状突起之处,其左右则与肝俞最接近,上为第七椎骨之至阳穴,下第十椎之中枢穴,此种穴法,应先以脊柱骨之假点为本,每随假点之位置,亦常有略变更其穴之位次。
解剖:左右第八、第九椎骨棘状突起之两侧,上方约当于第七、第八两脊椎间,下方约当于第十、第十一两脊椎间,其各棘状突起间,俱有僧帽筋,阔背筋,循横颈动脉之下行枝,及肋间动脉,而分布副神经,肩胛下神经,及脊椎神经之后枝。
主治:肺痨及咯吐脓血,或虚弱之慢性诸病,四肢麻痹,神经衰弱,及一切五劳七伤等证。
疗法:第一日灸自七壮起,至二七壮,逐日递进,达百壮为止。
附记:此四华穴,宜用直接灸,惟脊柱骨部,灸状忌多,迨至灸疮渐渐愈时,再灸足三里穴,每日七壮,至七日而止,以降其火气,此大法也。总之宜视病者之气力及体格如何,而略行增减其灸壮焉。凡行此灸治法之后,百日之内,常宜寡淫欲,养精神,节饮食,慎起居,避寒暑,遵守静养之旨为要务。若灸疮愈后,病根而未除者,可再行如前之灸法以疗治之。但此灸治之法,乃虚损未成,或初成之际,奏效最为显著,琚曾经屡用,颇获奇效,故特录出,俾供同志们之进一步研究。
(《针灸杂志》193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