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传承篇
【导读】
针灸医学是一门发展了数千年的传统学科,每一个时代都有对前代理论的传承,民国时期的针灸医学也不例外。当然,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时代大背景下,针灸医学也受到西方科学尤其是西医学理论的影响,因此民国时期针灸理论在继承前代理论的基础上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①经络理论的“科学化”。② 腧穴理论的变化——腧穴定位中加入解剖描述以及穴性理论的提出。③ 对“得气”和“气至”的新理解以及对针刺补泻手法的新探讨。④开始探讨应用电针疗法[1]。⑤其他如灸法的科学解释、对砭术所用之石的研究等。
本书理论篇以《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关于针灸理论探讨的文章为收集整理对象,重点收录了能够体现以上针灸理论特色的文章,由于篇幅有限,本篇共收录文章12篇,分别为:《膏肓穴记》《十二经筋即神经论》《施灸后之皮肤组织的研究》《背俞、背腧、膺腧、胠腧之分别》《论运气》《关于砭术之石》《经脉之研究》《井穴出血之研究》《十四经分经补泻左右不同之理解》《奇经八脉与八法穴之探讨》《四华穴法之研究》《发明合谷、复溜二穴能止汗发汗之原理》。从以上文章题目可以看出,选出的这12篇文章,既有对传统针灸理论的深入阐述,比如对四华穴、膏肓穴等特殊腧穴的特色取穴方法的探讨;合谷、复溜二穴用不同补泻手法治疗汗证的理论依据;对砭术之石的研究;以及练习运气对治病疗效的作用探讨等。同时也有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之后针灸理论的变化,比如民国时期的针灸医家开始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针灸医学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也开始用西医学的方法来解释和标注针灸医学,比如开始在腧穴定位中加入解剖知识,用西医神经学和免疫学知识来解释灸法、井穴放血疗法等针灸治疗方法的起效机制等。希望通过这些文章,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民国时期针灸理论的传承创新,民国针灸理论研究的时代特色和新进展,也能够对临床医生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