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艾灸之功效

疮疡艾灸之功效

黄云龙

疮疡之成,原由局部血液,热毒郁积所致。艾灸似属大忌,盖一则将助热毒,而肿溃愈甚,再则烧坏组织而招来病菌也。细而思之,其实不然。夫热毒之郁积,由血液不洁,血行瘀滞所致。所谓血液不洁者,实即白血球缺少,或其食菌力不足之故也。艾灸能增加白血球之数目,自百分之三十,乃至二倍余,且能助血行,去死肌;故其对于疮疡,实高出一切消炎、解毒、防腐、生肌等药物之上。余治恶性疮疡者数人,皆以艾灸收效,其法亦颇简易,今述之如下。

(1)颈后发际之疮(或名疽),甚为顽恶。初起一颗,二颗,突起有脚。不甚痛,亦不易愈,往往有历数月或半年以上者。逐渐蔓延,甚则颈项全部溃烂,元气大伤。即痊愈后,亦须经数月之调养。余治此症三人,皆即于疮上,着艾灸之,或隔蒜灸之(大蒜)最能防腐生肌(不用姜者因姜能生恶肉,愈后瘢痕不美故也)。即结焦痂,或流出毒脓,不久遂愈。并未用何种内服外敷药也。

(2)后蹄(俗名,生在足底后部)亦为难愈之疮毒,俗有“生前蹄,一箩谷;生后蹄,坐着哭”之谚。余治一初起已作脓者,隔蒜灸六七壮。当日痛止,不数日全愈矣。

(3)张某右手大指背内侧,生顽疮,三年矣,诸药遍敷,愈益增大,恶肉高起一二分。余以艾灸于恶肉上,即流出毒水。腐去死肉,渐生肉芽。

余所以用此灸法者,皆得之传闻,加以理想,于是进而试验,不意皆有此奇异之成绩也。

至于“已溃者不可灸”,诸书皆言之。然以经验所得,亦不尽然。但为慎重起见,拟就几种灸法如下。

(1)未溃,或结有外痂,或生有恶肉者,于其上直接灸之。

(2)已溃流脓,而疮面不甚大者,覆蒜片灸之(切蒜片之刀,宜锋利光洁,平时护使勿锈,用时以酒精消毒。蒜片之厚以一分为度,并以针刺多孔)。

(3)疡毒面积大者即于其四围肿处,任取三数穴,隔蒜灸之。或兼灸骑竹马穴。

(4)多个疮毒发于一处者。于中央隔蒜灸之,或各个灸之。

附记:烂脚疮面颇大者,亦有用蒜片覆中央,取棉花蘸青油放蒜上,燃灸之。且闻甚效。(完)

(《针灸杂志》193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