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瘰疬特效灸法之研究

关于瘰疬特效灸法之研究

唐世丞[52]

读《针灸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一一四页,李君所著《瘰疬特效灸法》,原文参见本杂志七期,不冗录外,其中“令病者解去上衣,坦左臂伸之……又以绳一,由中指起,沿手臂、腕臂直上至肘其骨之中央而止……即以此绳自病人坐之椅上,贴近脊骨而上,至绳尽处……复以口角之阔度,对折横开一寸光景,以爪甲切一十字纹,即以艾绒圆直径有五分左右置十字纹上灸之,约五分钟,手术即已”。此中着眼处未写明白,令读者百思莫解:①由中指起沿手背腕臂直上至肘其骨之中央而止:究竟在何处?希告以终止附近之穴道。②自坐椅上贴近脊骨而上,旁开一寸:此亦近于何穴道?盖此系秘法,则非明白指示,局外人固不能知其梗概也。

个人每遇一问题,必再三研究,博览群书,请益友朋,期得其底蕴而后已,今因瘰疬特效治法颇少,西医认为淋巴腺结核,每用开刀手术,或服碘化物,或外敷以水银膏等,结果终不甚圆满。中医则分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又当分经络,如生于项前属阳明经,名痰瘰。项后属太阳经,名湿疬。项之左右两侧属少阳经,形软遇怒即肿,名为气疬。坚硬筋缩者,名筋疬。若连绵如贯珠者,即为瘰疬。或形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肿势甚猛者,名为马刀瘰疬。又有子母疬,大小不一。有重台疬,疬上堆累三五枚盘叠成攒。有绕项而生者,名蛇盘疬。如黄豆结棰者名锁项疬。生左耳根名蜂窝疬。生右耳根名惠袋疬。形小多痒者名风疬。颔红肿痛者名燕窝疬。延及胸腋者,名瓜藤疬。生乳旁两胯软肉等处者,名疡疬。生于遍身漫肿而软、囊内含硬核者,名流注疬。独生一个在囟门者,名单窠疬。一包生十数个者,名莲子疬。坚硬如砖者名门闩疬。形如荔枝者名石疬。如鼠形者名鼠疬。

以上诸疬推之移动,为无根,属阳。外治宜因症用针灸、敷贴蚀腐等法。推之不移动者,为有根,且深属阴。皆不治之症也。药治法,在《外科金鉴》《疡医大全》《外科正宗》等书,言之颇详,然均无特效良方。《针灸大成》,有骑竹马灸法,谓能治瘰疬、痈疽等症,但其手术略而不详,学者碍难如法炮制。今李君所谈之瘰疬特效灸法,似乎近于骑竹马灸法,故引起作者对于骑竹马法之研究。

考骑竹马灸法之手术,其成次必需如后列诸条,方能准确:

(1)先令病人凭几曲手,把臂相握,看臂腕节中间横纹处(即近曲泉穴处)有一偃孔,以笔点之。

(2)次令挺直其臂,用绳自横纹点记处,贴肉量至中指肉尽而止,不量爪甲。

(3)以病人中指,中节中横纹作一寸(即同身寸)。

(4)用竹扛一条,令病人骑于上面,两头用人扶之,使病人双足离地。

(5)用前量手中指至臂横纹之绳,由尾闾骨贴肉量上至背脊骨之心。

(6)用同身寸各开一寸,以笔点之。

(7)用艾绒圆直径五分大者,两边各灸五七壮。

盖此二穴,乃心脉所起。凡瘰疬痈疽,多缘心火流滞而生。此二穴正在夹脊双关流注之所。凡人荣卫,周流如环,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昼夜流行,无有休息。故日夜脉行总计八百一十丈。此即平人常经之数。夹脊双关,乃流注之总路,如河之正流也。自尾闾穴过,复通彻百骸九窍,大络布达肤腠。无所不周。而凡痈疽,皆缘心火留滞。《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云,荣血不调,逆于肉理,则生痈肿。今此二穴,所以为效者,使心火通流,周遍一身。尤妙在悬身骑于竹扛之上,则尾闾双关流注不得,俟灸罢后移下竹扛,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至足心涌泉穴,又自下而上,周流全身。奇功异效。皆原于此也。

此灸法,自孙真人传下,活人无算,世丞亦亲自实验多次。病重者,隔数日一灸,病轻者立愈。世人因不得取穴法之真传。或疑此法简单,不克治重症。以致未尝一试。夫医乃仁术,医病不如医医。且学术贵乎公开。故未敢自私。聊写此文以供同道之研究。并愿国人共同努力,整理国粹医学。强种强国,有厚望焉。

(《针灸杂志》193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