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医必须兼通针灸说
彭祖寿[5]
范文正公有言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是医之被认为福利群伦者,推崇至矣。然如何可配称为医,如何始堪当良医乎?曰:各种医术无不精通也,生理病理无不详明也,至去病之克收速效,治者病者双方之便利与经济,亦医者应具备之条件也。
目下时医,知治外科者,不知内科,明内科者,又复对于外科茫然,且各于其本科医术之理解,亦多粗识皮毛,鲜能深造,求其能兼通内外各科,精明窍妙者,固属寥寥,而了悉诊脉处方以外之针灸良法,尤属麟角凤毛,难能可贵,每见彼辈得意洋洋,高悬国医招牌,以遮蔽天下人之耳目者,是诚不知愧赧耳。
夫医以救民之疾苦为职志,操业之重要,何待烦言。倘痛苦而不能解除,或解除而尚有所遗憾,是则医者道有未明,术有未备之愆也。第为医者究应如何而后可,曰:宜兼通针灸是矣,因兼通针灸,可解除以下各难题,嗣后一经治疗,无不可以生死人而肉白骨,一切之一切,均能迎刃而解也。
(一)能统治万病
查汤液能治之病,针灸无不能,汤液不能治之病,针灸则能治,何以见之,姑就为群医所宗之仲景《伤寒论》举例曰: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少阴病,口中和,皆微恶寒者,当灸之,主以附子汤。太阳病,欲作再经,针足阳明。热入血室者,刺期门。二阳并病,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刺大椎及肺俞、肝俞。伤寒脉微,手足厥冷,灸厥阴。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是可见除汤液与针灸并用外,只云针灸功能,而不及汤液也明矣。其他各症,让针灸独步,收特效之功能者,史册所载,及学人实验报告,不一而足,不难证实者也。
(二)能通达精微医理
生理解剖学为医学之基本科学,病理学又为医学之必修科学,为医而不识此种常识,简直等于盲人瞎马,贻误生命匪浅。目下时医,浅识汤头,自矜三指工夫,以为已尽医生职务,何其陋哉。倘能兼通针灸,则人身之十二正经,八奇脉,及周身三百余穴道了如指掌,不啻生理之解剖,有何病,取何穴,触类旁通,则病理不难大白。且能深知针灸治病功能,实具兴奋制止诱导三种作用,如身体各机关营养衰弱,或运动神经麻痹,可刺激而起兴奋作用。又如血液组织灌溉旺盛,血管扩张,知觉官能过敏而疼痛,运动神经机能亢进而痉挛搐搦,消化器官之异状亢进而起吐呕下痢等,则予以收缩缓解镇静之制止作用。再如患脑充血,或内脏机能亢进,则取其神经末梢,或行反射刺激,引其血液宣散,以达于病灶,此诱导作用者也。讵其他医术所能望其项背哉。
(三)能起死回生
汤液之不能统治万病,前已言之,至救急拯危,起死回生,则让针灸独擅,断非汤液所能收效者。医不兼通针灸,以救民命急危,又何贵乎有医。《伤寒》《千金》,医所奉为圣经者也,尚兼言针灸,是针灸实为医者不可不理解及必修也明矣。试观惊风类中,猝然而起,口噤神昏,汤药不入,吐血衄血,暴涌如泉,崩漏下血,汩汩不止,顽固呕吐,食入即出,瞀乱狂越,人莫能制;亡阳虚脱,霍乱危急,疔毒喉痹,变生俄顷,沉疴顽恙,肢纵体废等症,汤药即失灵效,惟有针灸始可拯治耳。
(四)去病速效
汤药治病,系间接疗法,药液入肠胃后,始分一部分达于病位,远非针灸之直接刺动神经有速效,如合谷之治齿痛,身柱之治疔疮,大椎、间使之治疟疾,百会之治中风,足三里之治肠胃,腰痛之刺委中,竟有针未出穴,病如拔去,收效神速,应如桴鼓,凡经用针及受针者,均能置信无疑也。
(五)行业便利
凡药肆之设立,要皆集中城市,其稍处边荒之县或穷乡僻壤之乡村,绝少开业,如生当彼区,岂非束手待毙。纵有医生,亦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且药物虽可为丸散膏丹,然一则手续麻烦,二则症候多不适用,是有若无耳,加以煎药之费时,火候之欠宜,药物之陈腐,又在发生问题,何如一针一灸之简易便利哉!
(六)病家经济
凡病而求速愈,人之常情固矣,去病而需费少,亦人情之所同具也,且际兹百业不景气,生活程度日高,一旦不幸而遭病,则延医用钱,购药用钱,富者尚可办到,若贫者讵非轻病转重,重病危笃,医者当此,虽欲仁慈为怀,其如爱莫能助何?倘兼通针灸,则不徒有利病家,亦可援助病者免经济上之压迫也。
总上所述,凡医必须兼通针灸,已昭然若揭,则我医界同仁,曷可弃之而不讲耶!
(《针灸杂志》193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