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砭术之石

关于砭术之石

施云祥[9]

美疢不如恶石,是古人深信砭术之言也,疢虽美,宁以恶石去之之为愈也,然则所谓美石者,究系何种石耶?《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润滑如玉之石,为用于砭术之美石也。合于此种条件之石类,则惟有种水仙花之“石卵子”方可当之无愧,胜任有余,惟须“圆净无棱”方为上选耳。推其所以合格被采之由,良以石卵子之为石,一如钢之于铁,盖经数百千年天然之锻炼,风吹雨打,沙滚石击,日洒夜露,得日月之精华,而成为光滑无比,为石类中之“短小精悍”最坚之石也。试以同样大小之石验之,即可明悉,石卵子之重量、坚度、致密等情形,远胜于其他石类,虽玉亦不如也。

综上观之,我们可以明晰,古之砭术,非是以石为针而刺体者,乃系以“润滑如玉,浑圆无棱”(有棱角者势必伤及筋骨,切宜慎之)之石卵子,敲击病体,使膜腾起以便气之得以流串之手术也。

图1

兹为诸君子便于试验起见,爰将砭石大小之选用,应击之部分,分别述之于后。

选“浑圆无棱,润滑如玉”之石卵子,其大者以不逾葡萄为佳,小者如豆(黄豆)盛于绸制囊袋中如图1,而袋又须分作大、中、小三种,小者则盛半斤重之小砭石,用以轻击肚腹者;中者盛以十二两之中小搀和之砭石,用以敲击腰股者,至大囊则盛以十六两重之大、中、小三种之砭石(小者约占三四两为度)用以攻伐有骨之部分,如膀腿背胸等是也。

施击部分:凡以砭石以治病者,除头部眼耳口鼻,脐阴尾骶(俗名尾巴庄)等要害外,其余周身上下,手掌足心,均可得而击之,且可隔衣间被而攻之,其施术之轻重,端赖施术者之“心领神会”,不可以死法绳之,详察病之轻重,体躯之强弱,由轻而重,由稀而密,由徐而急,总以不使受者觉痛而有舒适之象为上。其最须注意之的,首推肚腹,次为足心,更次为腰肋,其他部分,如能按病情,遵循经络而击之者,更尤为有得矣。

究砭术所以注重于肚腹及足心者,盖凡百疾病,大都由口而入,由足而来,谚云“病从口入”非仅多食而致病,即由口而入之气——邪气,亦能致人于病也。夫自胸次凹陷处(两乳中间)至脐陷处之一部,乃是储气藏粮之所,犹如供给电力之发电厂,缘是得有“气海”之名,此一片方庚之地,乃是供给气用之总机关,借无数筋络节穴之通路,得以散布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之中,施行洗清血液、消化食物之功,借之消除百病于无形者也。其效固有不可思议之妙,神于芝草仙丹,方家所以称之为“丹田”,意为产生丹药之田也。此处有二根总筋,俗名谓之“肚带筋”,阴阳二电之总干线也,上通司气之鼻管,下达藏精之睾丸,人生之青春腺也。苟借砭石敲击之功,使鼻息得以和通,由缓缓之呼吸,得以通达丹田,而至睪丸者,则周身上下,自因气之徐来不急之故,而起温暖,逐渐得以安息于睡眠之中,置病躯于康健之境矣。

至足心之为体,乃系睾丸之两根砥柱的基础,易受寒湿之处也,谚云“脚对风,请郎中”,盖脚一经风吹雨侵,即冷睾丸所藏之精,而致人于腹痛吐泻之患,是以用石攻之,乃使气徐徐到来以温和之,稍除冷气之法也。试观,好色荒淫之人,其足必寒冷异常,而人之死也,必由足心冷起,砭术之注重“肚腹与足心”者,良有以也。

(《针灸杂志》193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