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合谷、复溜二穴能止汗发汗之原理

发明合谷、复溜二穴能止汗发汗之原理

罗兆琚

汗液者,为吾人体中之重要排泄物也,其无色而透明,中含废料甚多(如水分、盐分,及少量之尿素等)。此汗腺位于真皮之深部,下端旋绕,卷成小球形,有微丝血管以缠络之。其开口于皮肤之表面,是为汗管,俗称之曰毛孔,实为身体之泄水管也。此管阻塞,人即不快,乃汗液不克排泄之故耳。设使排泄过多,又为体温变动之故,故吾人之汗量,每借体温调节之功用,是以汗出得当,则体健旺且皮肤发汗之作用,又可为肾脏泌尿作用之补助,同时亦可放散过度之体温。倘太过或不及,即非良好之表现,属有病之特征。若遇病之宜汗而不汗者,乃皮肤中蛋白体发生燃烧作用,致令皮肤膨胀紧张而滞碍汗管汗液,因此不得排泄而出,其不得排泄而出,则邪愈固,而病愈深,即宜刺合谷以补法。盖因此穴属阳,其性轻清走表,能宣行气分之热,且补法又为术中之强重刺激,能缓和各种机能之紧张作用,复利用其轻走实散之功以逐邪,邪随汗出,则病自解。泻复溜者,为疏泄外卫之阳,促成其开发皮肤毛窍之功也。至于病中汗多而不止者,为体温兴奋、肾阳升散所致,倘汗多出,则恐气散病脱,脱则败而难治,即宜刺补复溜以收肾气而滋阴,因外卫之气以振阳,外卫既实,则能抑制外泄之体温泻合谷以降肌表之气,而清气分之热,气降热清,阴滋阳振,则汗止而表固,于病何有。至若阳虚之自汗,阴虚之盗汗,因与外邪稍别,而合谷、复溜二穴,亦足以止之。盖所谓阳虚者,复溜能振肾中之阳以固精,合谷能固肾脏之气以补虚。补虚,即所以扶真元也,而所谓阴虚者,复溜能滋肾中之阴以补肾,合谷能升肾中之气以固卫。固卫,即所以固表也。故凡止汗发汗,端在手术之补泻已耳。且自汗盗汗,在旧学理中,大概属于阳虚表不固,与阴虚气馁腠理疏也。其在新学理,则为分澈异常,体温调节机能变动,及肾脏泌尿作用衰微,不得将其血液中所吸收而来之水分、盐分,与尿素等,输送于膀胱,俾其排泄,而体温调节机能变动,则汗管之开合作用失其正规,遂致自汗、盗汗之产出,其原理实基于此。故合谷、复溜二穴止汗发汗之功,针书经有明文,针家咸知之而悉用之,其所以能汗止汗发之原理,则未必尽人而知也。琚固不敏妄为发明,然谬解之处,或所不免,但愿世间明远之士,有以指导而匡正之。则一字之师,吾当馨香而礼拜者也。况合谷、复溜二穴,非特止汗发汗有殊功,苟再进一步研究之,举凡肿症,与肾脏真元衰微诸疾,及一切喘逆等患,推其理,究其因,亦可借用复溜以振阳行水而消肿,合谷以利气降逆而清邪,效验神奇,匪可思议。可见用穴之变化无穷,随机而转,学者一隅而三反之,神而明之,庶几阐扬绝学之前途,日趋于光明也矣。

(《针灸杂志》1937年3月)

【注释】

[1]自从电学问世以来,国外就有人试图将针刺与电相结合,从1810年法国医生Corus Berlioz提出在针上加电的想法后,有多位医生尝试用针加电的方法治疗一些疾病。这是电针技术的萌芽。随后电针技术传入我国。检索近代的针灸医籍,没有找到专门研究电针的著作。查阅《近代中医药期刊丛编》,发现了2篇关于电针的文章,分别是1934年唐世丞发表在《针灸杂志》的《电针学之研究》和中国针灸学社发表在《针灸杂志》的通讯《四川专讯:针灸研究所唐世丞君等发明电针治疗》。唐世丞在《电针学之研究》一文中,首先阐述了电针治效之原理。认为电针主要有“刺激作用”“镇静作用”以及“变质作用”,然后依据E.Webl的试验说明抵抗电气之最大者首推皮肤等,可见他对于电针的研究并不深入,只是停留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以及自己对电针进行的一些简单实验结果的阐述,所以当时电针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电针学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到快速发展,但近代这些对电针作用原理之探讨以及电针治疗疾病之临床尝试,仍然是我国电针学之开端,开启了国内现代电针学研究之门。

[2]杨百城:民国时期著名中西医汇通医家,曾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主办的期刊《医学杂志》编辑室主任,编著《灵素生理新论》等著作,发表中西汇通文章多篇。

[3]赵空意:山西人,民国时期著名中西医汇通医家,曾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主办的期刊《医学杂志》主编,山西中医改进会理事、传习所《名医学案》课教习等职。著有《论五运六气》《阴阳升降论》《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解》《论医学与历史之关系》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说牛黄清心丸》等文章多篇。

[4]宁会零:民国医家,曾在《中医指导录》《中医世界》等民国期刊中发表数篇文章。

[5]戴章烈:曾在《医林一谔》中发表多篇译自日本的中医文章,以及关于改进中医的文章。

[6]胞:疑作“泡”。

[7]张蕴忠:北洋医学堂西医出身,他是西医界公开为中西医汇通辩护的第一人。曾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广州市光汉中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28年撰文《中西医学融化论》登于《大公报》,在《国医公报》等杂志中发表中西医汇通文章多篇。

[8]贾景星:民国针灸医家,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河北安国社员,曾在《针灸杂志》发表文章数篇。

[9]施云祥:民国针灸医家,曾在《针灸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针砭之术的文章。

[10]王逸桥:民国时期针灸医家。曾在《针灸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11]疑为“银”。

[12]黄云龙:民国针灸医家,在《针灸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篇。

[13]乳鹅:当作“乳蛾”,指扁桃体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表面可见有黄白色脓点,其状如蚕蛾的病症,即现代医学之扁桃体炎。

[14]邓伯高:民国针灸医家,曾在《针灸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篇。

[15]罗兆琚(1895—1945):广西柳州人,晚年号篁竺老人,是近代广西乃至全国较为盛名的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著有《实用针灸指要》《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等著作,在《针灸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