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在疟疾治疗上的功效
张耀光[47]
(一)疟疾之病原
疟疾是以安拿斐雷蚊为传染媒介,这种疟蚁在沟渠稻田及池塘中产卵,经幼虫及蛹而变为成虫,需十多天;雨量大的季节和池沼多的地方,最适宜疟蚊繁殖。
(二)疟疾之感染途径
当疟蚊吓咬人体后,疟原虫的生殖性芽孢,即随唾液进入血流而感染,生殖性芽孢寄生于网状内皮细胞中,潜伏期满后,穿进赤血球,慢慢成长具有许多小核的分瓣原虫,然后每个小核发育成一裂体性芽孢,于是受感染的赤血球破溃,放出裂肿性芽孢于血液中,同时疟原虫产生毒素也放散到血液中。浮游在血液中的裂体性芽孢,再进入另一赤血球,如此反复循环增殖,叫无性生殖循环。无性裂体增殖约一星期后,便产生雌雄两性生殖原虫,当疟蚊吮吸患者血液时,这类生殖原虫便进入蚊胃内,营有性的芽孢性增殖,产生生殖性芽孢,乘机吮吸另一人体而复感染于人,这样交替循环,而致疟疾方法地传播蔓延,危害人类健康。
(三)疟疾之病理变化和主要症状
疟原虫感染于人体后,即分布在全身血液内(恶性疟在分裂阶段多在内脏血管中),侵犯赤血球而产生溶血素,引起严重贫血,脾小梁的结缔组织著明增生,网状内皮细胞高度代偿性增殖,胆色素增多,被破坏的血球碎片和含有疟原虫的巨噬细胞,堆积微血管,脾、肝脏肿大。恶性疟更严重,能使赤血球发生病理变化,形成血栓,阻塞微血管,引起组织贫血、变性和坏死。临床症状一般发作时先有皮肤冰冷、脉搏细弱、嘴唇青紫,然后体温增高发热、皮肤潮红口渴,最后发汗体温恢复正常。间日疟每四十八小时裂体性芽孢成熟一次,但如有两种疟原虫交替发育,就没有规律,因此有隔日热型和每日热型,甚至不规则的热型。恶性疟每四十八小时裂体性芽孢成熟一次,但裂体增殖前后不同,故发热期限较多,甚至成稽留热,疟原虫密度大,并侵犯各种内脏、器官及脑脊髓,所以症状重笃,甚至昏迷状。三日疟每七十二小时裂体性芽孢成熟一次,血内疟原虫较少,同时仅侵犯衰老将死的赤血球,故症状较轻。合并症:①浮肿和腹水:缺氧时肾小球可改变通透性能,尿中出现蛋白和血液,致血液内蛋白少,渗透压降低,水分积在皮下组织内,遂呈浮肿和腹水。②尿毒症:因血内蛋白减少,血压渗透低,尿量减少,氮质不易排出,而生尿毒症。
(四)针灸疗效的理由和治疗统计
针灸对疟疾治疗有卓效,这已经过一段科学实验而成为铁的现实,因它能:
(1)调整自主神经:对心脏、肠胃自主神经,针灸可使其兴奋或抑制;对内脏器官也可通过交感神经的反射而起到调整作用,如出汗的患者针灸能制止,没有汗的患者,针灸能使他发汗,神经性脉搏不规则,针灸都能起到调整作用。
(2)作用于造血器官:白血球减少的患者,经二三次针灸后,可增加二三倍,这证明能增强造血器官机能。相反的对炎症性白血球增多的患者,经二三次针灸后,白血球即下降,使血液循环旺盛,全身生活机能恢复正常。这些都证明了对人体抵抗力之增强、提高,针灸都有特别效验。
(3)疟疾是血液原虫病,针灸能对它有卓效,不外是经针灸后使造血器官功能之增强,提高身体的抗菌力,调整自主神经,或由交感神经的反射内脏器官,而营其正常的生活机能的作用。如疟原虫大量破坏赤血球,原有的白血球不能抵抗侵袭时,经针灸后,白血球就增加到二三倍,而将疟原虫扑灭,发挥其吞食作用。最近实验有些疟疾患者在未针灸前检查血液内有大量疟原虫,但经过二三次针灸后,再检验患者血液仅存少数疟原虫,或没有了。如能在时间掌握适当、技术准确的条件下,针灸对疟疾的疗效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表1),我们经验第一次在发作前二小时,用大椎、内关两个刺激点针灸,一次即停止,继续二三次就不再发了。对恶性疟也有特效,曾有一患者发高热,神智昏迷,经奎宁等抗疟药服用注射无效,而使用针灸,三四次后,症状逐渐减轻而治愈。
表1 某书全年针灸治疗统计表(见《新编针灸学》)
(五)我们应大量推广针灸疗法
目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虽不断向前发展,但为害人类最大的疟疾仍然威胁着我国广大人民,而且抗疟药多系外来,对国家经济也是一笔巨大损失,国产抗疟药尚不能大量生产,供给人民需要,因此如何发挥推广既具卓越则又极其经验的针灸法,而对人民的保健事业收伟大效果,便成为全国卫生工作者的光荣任务,更因针灸对其他原虫、细菌性疾病,如霍乱、黑热病、痢疾、伤寒等,只要技术操作准确,也有伟大治疗效果,这是一门值得重视的祖国医疗科学遗产,每个卫生工作者,都要在不断的治疗实践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医疗技术,进一步将针灸疗法推向现代预防医学领域中去。
(《针灸杂志》复刊后195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