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之针灸疗法——胃痛的特效疗法

胃痉挛之针灸疗法——胃痛的特效疗法

曾天治[35]

余日常治疗以痛症为多,如头痛、眼痛、牙痛、坐骨神经痛、月经困难、胃痛等是,而尤以胃痛为最多。病者每云本病已十年八载,所有止痛药品悉皆尝试,是以衣袋内之带止痛散者,屡见不鲜,广州如是,想全国亦同然也。但一切痛症,苟用针灸治疗则无不能治,并可除根,为欲解除全国病黎的痛苦,特将最普遍的胃痉挛的针灸疗法略述之,望全国医师之试行焉。

胃痉挛的原因:各内科书所载不同,据陈公素医生著的《内科诊疗医典》则谓可分七种。

①胃性胃痛之原因为胃酸过多,胃溃疡、胃癌瘤等。②胃周范性胃痛之原因为与肝、胰、腺、肠、胆囊等之愈着者,或由于是等邻近器官之肿瘤。③中毒性胃痛之原因为疟疾、痛风、肾炎、铅、水、银、尼可丁之中毒等。④体质性胃痛多见于萎黄病及巴斯笃氏病。⑤中枢性胃痛之原因为脊髓痨、脊髓炎、脑肿瘤等。⑥神经性胃痛见于脏躁病、神经衰弱症等,为特发性单纯的神经性胃痛。⑦反射性胃痛之原因,为卵巢肿瘤、子宫疾患及其位置异常,及内脏下垂等。

胃痉挛的症状:本病之主征,胃部有剧甚之疼痛,如切如绞,又以觉疼痛如刺者为多。屈上体则往往放散于左胸部、左侧肩胛部,其甚时发作随流汗等,手足厥冷,有时陷于人事不省,发作之持续亘一二分时乃至数时间,渐次缓解,发嗳气呕吐,疼痛全止。再本病之特性,如加强压于胃部,则可缓解疼痛。陈公素先生说:“一般经过数日,或数月,又复再发。”

本病诊断时有与胆石疝痛、肠疝痛、胃癌、肋间神经痛、胃加答儿等器质的变化疾患相混误。鉴别时宜加注意。

治疗法:新医的疗法为对症疗法。嘉约翰医生主张若自呕则多饮暖水以助之,如不呕宜用吐药,或衣必格,或阿甫莫非氯蓝,皆可使积滞呕出,其痛自止。或用镁强矾以泻之。但无论或呕或泻,总宜先将不化之物推出为妙。倘呕后其痛仍不减,则止痛之法又不可少也。一莫非一厘分二剂,每次用一剂,射入腹下,又方在腹皮敷起泡药,方约一寸,候其起泡,将药洗净,刺破泡皮之水将此处破皮煎净,以莫非掺之,一方以小水唧注射鸦片酒“三十量滴至四十量滴”入肛亦可止痛。一方氯酒啡醇各半和匀,每一小时将一量滴开水一杯服之能止呕痛(《嘉氏内科》廿一页)。嘉医生说此法虽妙,但莫非一药能令人成癖云。

特效之针灸疗法:

(一)经穴

(1)内关穴。位置:掌后正中二寸。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中间,长屈拇筋与浅屈指筋之间,循前骨间动脉,分布正中神经。

(2)足三里穴。位置:膝下三寸,去胻骨之外二寸。

解剖:在胫骨上端与腓骨小头关节部之下方,有前胫骨筋,与长总趾伸筋,循前胫骨动脉及返回胫骨动脉、分布深腓骨神经及胫骨神经。

(3)中脘穴。位置:胸骨剑状突起至脐中分为九分。一分为一寸,将此寸在脐上量起,适在第四份之正中。

解剖:在上腹部白条线中,循上腹壁动脉,分布肋间神经前穿行枝,内通腹膜容胃。

(二)手术

诊断患者确为胃痉挛或胃痛后,取特制之毫针,先行消毒,并在经穴上消毒,一如注射疗法,先令病者平置左手或右手,掌向上,取其关穴,以爪强压,不使左右两筋走动,兼可减少刺针时之些微痛苦。针入肌肉后针对正中神经时,病者觉酸麻,针如雀之啄饵,插入提起,往返再三,轻症当即止痛,止呕。针此手之内关穴后,再针彼手之内关穴,如手术巧妙,病即去七八,或已全治。倘病仅减轻,仍觉微痛,当再针足三里穴,或中脘穴,手术同上。如仍未全治,当在足三里穴、中脘穴上垫以姜片约一分厚,上置艾绒如筷子大,点阴火燃烧各三五壮。倘治后仍未根治,当再针一二次,以全治为度。作者用此方治愈五六十人,未见有一不愈者,此洵可称为特效疗治矣。

(三)治疗原理

胃因某种原因而起疼痛痉挛,胃黏膜收缩而向上提,似顶开心脏,故俗称本病为心气痛。痉挛一再发作,而贲门开张,食管乃起与咽下相反之蠕动而呕吐,食物吐尽后,继呕胃液,医生与以镇静剂麻醉剂,盖欲使其神经麻木,痛苦痉挛停止。不幸药物有时不见效,即见效,药力过后痉挛疼痛如故,兹针内关二穴,针射正中神经后病者必觉酸麻能直达胃脏,用雀啄术一而再,再而三,即制止胃神经之痉挛疼痛,是原因疗法也。再针足三里二穴,姜岐得亦可沉酸麻直达胃脏,再针中脘穴,则是直接刺激之胃神经而制止之。有时胃痛敷以热水或敷发泡药,痛苦痉挛亦能缓解,况直接或间接以针刺激达胃脏之神经乎。至于艾灸是以大热的刺激,对正经穴直接或间接刺激胃神经亦能使病者感觉到火力能直达胃脏,胃受针灸的一再刺激,将发作之障碍物消灭,病至痊愈,而且除根。

(《国医砥柱月刊》193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