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传播个案研究:屈大均诗文集的传播与禁毁》简介
《清代文学传播个案研究:屈大均诗文集的传播与禁毁》这本书是由.塔娜著创作的,《清代文学传播个案研究:屈大均诗文集的传播与禁毁》共有59章节
1
序 言
一日,接塔娜同学函,获悉其用力多年的《清代文学传播研究个案》即将付梓,嘱我作序。作为她硕士、博士的两任指导教师,意忻忻然,浏览书页,遥忆往事,欣然命笔。 塔娜本...
2
目录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传播:研究角度与创新 第二节 关于屈大均 一、清代士人对屈大均的评价 二、屈大均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
3
第一章 绪 论
...
4
第一节 文学传播:研究角度与创新
本研究以屈大均诗文作品的传播过程为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形态与特征,以及其中的特殊问题。就中国古代的情况而言,士人思想传播最为普遍与重要的载体即是其诗文作...
5
第二节 关于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考证身世,自称屈原苗裔,因其父曾...
6
一、清代士人对屈大均的评价
在任何社会中,人的威望和地位都需要他人的肯定与评判才能得以彰显,在中国古代体现为人物品评的重要。人物品评的传统是随着汉魏六朝时文学的觉醒而流行的,作为审美对象的...
7
二、屈大均研究现状
屈大均一生著述颇丰,但因其诗文作品中饱含对清朝统治者的斥责、对华夷之辨的坚持、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这些内容无不在明清易代之际被视为违碍思想,所以屈大均的诗文作品在...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文学传播的角度,并不是用传播学的五个研究方向来割裂文学系统,而仍然“以文学为本位”试图还原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及相关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分析研究...
9
第二章 屈大均的著述与传播行为
...
10
第一节 从“立功”到“立言”:屈大均“存明”著述思想的形成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实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以灵矣。形...
11
一、屈大均著述道路的选择
明清两朝的交替,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次普通的王朝鼎革,而是继宋元之后第二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的转折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民族矛盾更为尖锐的时期。尤其是清军刚刚...
12
二、屈大均著述思想的确立
“著述思想”作为士人对著述行为的看法与思考,关注的是著述问题的共性。屈大均的著述思想是在其由“立功”到“立言”的道路选择转变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即“存道”。这也是...
13
三、屈大均著述思想在士人中的普遍性
屈大均这种“存道”的著述思想在清初明遗民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明遗民在易代之际探索生存价值的结果。 中国古代士人的著述思想多样庞杂,但基本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舒愤...
14
第二节 从“言立”到“言传”:屈大均的著述与传播行为
传播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的改进与变革发挥作用。历史上,传播媒介的重大变革——纸简替代,由于纸媒介的延展性和低廉性,改变了简册写作的思维方式,缩...
15
一、个体传播:自编诗文集
“言传”的观念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到明清时期,即印刷出版业进入鼎盛阶段时,也已臻于成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十分注重书籍的编刊传播,正所谓“题之板,不如刊...
16
二、社会传播:诗文集传播的多种渠道
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即使是自编文籍的行为,也必然涉及将文籍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扩展到社会范围内的企图与追求。当文化与道统的存续成为士人阶层的整体性追求时,更广...
17
三、二级传播媒介——序文
文人士子之间为彼此的诗文集作序,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交流方式。章学诚《文史通义·匡谬》中曾对序文的给予作出概括,“书之有序,所以明作书之旨也,非以为观美也;序其篇...
18
第三节 屈大均诗文集传播与其交游
...
19
一、屈大均与各类士人交游心态分析
屈大均是一个交游广泛的人,交游对象不仅包括遗民,还有贰臣、仕清之人及清朝官员。其中岭南遗民如陈恭尹、张穆、高俨、陈子升、王邦畿、岑征、何巩道、何绛、王鸣雷、陶璜...
20
二、家刻兴盛对诗文集传播的影响
无论是屈大均与遗民的联系,还是其诗文集的编订与传播,都是在一定的交游范围内进行的,呈现出“团体性”特征。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R.科林斯(Randall Colli...
21
第三章 屈大均诗文集跨越两朝的禁毁
...
22
第一节 清代出版状况及文化政策剖析
...
23
一、清代出版状况描述
考察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书籍的数量与传播情况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有清一代268年的统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方面虽然曾受到清代...
24
二、清代诗文集出版状况的文化剖析
我国典籍的生聚与流散,与政治动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政策开明,文化发达,典籍就生就聚;相反,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政策偏狭,文化委顿,典籍就流...
25
第二节 屈大均诗文集的禁毁
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言论上,屈大均都是坚决反清的。他早年从事抗清活动,游历南北,为抗清事业奔走;他在清朝统治者实行野蛮的民族歧视政策、强制汉族人民剃发易服...
26
一、屈大均案梳理
正如邓之诚所言,清朝统治者对于屈大均诗文集的查缴与禁毁是相当严厉的,有清一代,对于屈大均诗文集的禁毁绵延跨越了雍正和乾隆两朝。有趣的是,屈大均生前是因为参加反清...
27
二、屈大均案发生的契机
在屈大均诗文集跨越两朝的禁毁案件中,案件发生的背景与处理方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位从行动到思想、言论都坚决反清的仁人志士,何以屈大均生前并未因诗文作品...
28
第三节 屈大均诗文集禁毁案件的意义
屈大均诗文集禁毁案件的发生体现了清代不同时期因政治需要而不断调整的统治思想和文化政策,在清代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考察屈大均案件的意义,必然涉及更为广泛的涵义。...
29
一、思想传播的威胁
随着诗文集的传播,诗文作品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传播,这意味着诗文集的传播范围越广,其思想传播的辐射范围越大。无论是接受还是反对,在文人群体中对于传播内容的讨论...
30
二、禁书瓶颈的突破
任何一种思想之社会影响的产生,需要完成一个传播过程,即产生、传播、接受,对于思想这一无形之物来说,还必须借由一定的传播媒介,例如文人的诗文作品。而这一传播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