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刻本的意义

二、重刻本的意义

经历了清代严酷的禁书政策,书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人为破坏,清朝统治者不仅查缴具有违碍思想的书籍,甚至发展为因人废言,许多具有反清思想或曾被清朝统治者利用的降清士人之言论、书籍都被严肃查缴销毁。幸运的是,有些作品并没有在禁书运动中被完全销毁,通过一些有志之士的努力保护,它们或保留原集,或残存数篇。在禁书运动结束后,及时有效地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编辑,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弥补损失,因此,此时出现了大量的重刻版本。就广东地区而言,其刊刻事业在阮元督粤期间得到极大的发展,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达到鼎盛时期,这为屈大均诗文集的再次传播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在清代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重刻本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重刻本的出现是文化政策变化的反映。作为异族统治政权,清朝统治者在夺取政权的初期,主要精力用于镇压各地反抗力量,而对于汉族知识分子则采取争取、拉拢的策略,所以,在清初,虽然存在许多抗清的士人,但却鲜有因文字获罪。然而,到了清朝中期,即乾隆朝,随着社会政治的稳定,统治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思想文化领域的整治,此时爆发的大规模禁书运动,使许多有价值的书籍遭到破坏,那些具有违碍思想的书籍被销毁,并禁止再行刊印。禁书风潮过后,清朝的统治也盛极而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统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解决内忧外患的社会问题,对于思想文化的高压控制逐渐松弛。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政策之下,曾被列为禁书的一些作品才得以被重新整理、刊刻。这是出于对文学与文化作品的保护与传承。

其次,重刻本可以表征士人在文化领域的地位。一般意义上的重刻本,主要出于两种目的:一是因之前版本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修正而重新翻刻;一是该书籍的传播需求较大,需要大量翻刻以满足阅读需求。而后一种情况恰恰反映了该书籍的影响之大、需求之广,同样也可以表征该书籍作者在文化领域的突出地位。在清代禁书运动之后的特殊时期,一方面是士人出于对被禁书籍的好奇,更重要的也是出于挽救前人著作的需要,许多之前被禁书籍被大量翻刻,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其中有些被禁毁书籍作者的后人,出于传承家学的目的,会在留存先辈作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翻刻、刷印的工作;也有后学为了使著名的文学前辈之著作能够重现于世,积极地进行搜集、整理、重刻工作,而往往首先进行重刻的是在文学领域声名卓著之人的作品。清初许多文坛重要人物的诗文作品都曾因含有反清思想而在禁书运动中遭到禁毁,如顾炎武、钱谦益、屈大均之辈,他们的作品代表着清初文学领域的成就,如果因政治目的而不能流传,将会是文学领域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