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与广东文化

第二节 屈大均与广东文化

“文学史发展到明清时代,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27]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不同的地貌特征或气候因素而呈现出的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语言风格等文化特征,以及该地域人民对本土文化的总体感受。地域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这使其能够在历史文化长期的发展变化与其他文化的冲击之下,保持自身特点的延续。广东,地处我国岭南沿海,有着特殊的风土人情,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和江浙地区相对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广东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在明清之际进入鼎盛阶段并非偶然,它是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兴盛而来。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继续发展,但由于内地“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内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缓慢,反而是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等地,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商业文化发展起来,也使广东文化随着商业贸易的频繁而迅速传播开来。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与地域特征之间存在着一种影响关系,文学主体置身于相似的生存与文化空间之中,审美视角的趋同性便成为可能。因此,某一地域的文学,在地域范围内特殊的语言和风土人情的影响下,表现着特殊而又相对一致的审美意识,这成为地域文学具有鲜明特征的基础。地域文学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诠释与表征。地域文学,主要以历史沿袭的省、市地理区域为界限,以该区域内的文学现象、文学特征和作家的创作为考察对象。因此,广东文学是指在历史上广东省的区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所有文学样态整体。

明代中后期,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广东文化已在全国文化、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以陈献章、湛若水为代表的白沙、甘泉之学的崛起可视为其发端。清初,以屈大均为代表的翁山之学继起,成为广东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提及广东文化或广东文学,屈大均都是值得追溯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