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录屈大均诗文作品的选本统计
屈大均的诗文作品能够历经两朝的禁毁而得以流传下来,还有赖于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选本。所谓文学选本,是选家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标准选录一位或多位作家之文学作品于一编的文学文献。随着历代文学作品的大量积累,以选本的形式收录各家作品逐渐普遍。据统计,清代各家选本选录屈大均诗文作品的情况如下表:
表4.1 清代诗文选本选录屈大均诗文情况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③《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④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132页。
⑤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151页。
⑥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245页。
⑦《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②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208页。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56~5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缺卷三、卷四)
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目录曰:“释今种诗四十六首”,而正文题曰:“释今种,三十五首补遗十四首。今种字骚余。”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5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第210页。
②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第201页。
③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第201页。
④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十四,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读雪山房刻本.
⑤《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9册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刊》集部第40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②潘耒:《救狂砭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81~206页。
续表
①初刻本十二卷约刻于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后增为十六卷本,屈大均诗仍载于卷七。卓尔堪《遗民诗》天一阁本,卷七目录和正文第一人“屈大均”三字均被剪空,换纸写上“今种”,小传中“翁山”二字亦被涂黑。
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朱彝尊:《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4074~4081页。
②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64页。
③《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续表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571页。
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③《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397页。
③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33~34页。
续表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622页。
②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81~82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9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68页。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③《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④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38页。
续表
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34~136页。
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③《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续表
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88页。
③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89~90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828页。
⑤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98页。
续表
①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05页。
②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34页。
续表
①温汝能纂辑,吕永光等整理:《粤东诗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续表
①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续表
①虫天子:《香艳丛书》八集卷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第353~362页。
我国文学选本的发展较早,到清代尤为兴盛,出现了分类、分体、分人等多种编选方式。选本发展之初,主要是对前代文学作品的整理收录,后来便出现了选录时人作品的选本,清代文人周亮工曾说:“以当代之人选当代之诗,前此无之。……十年来,始有当代之人选当代之诗之事。至今日,盛已极,而滥亦极。”[30]由此可见清代选本之盛。选本编辑者可以通过“编选”这一行为梳理诗学源流、评选当代典型、评点时人作品,更能凸显编选者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等文学思想。
以上所列举的清代选录屈大均诗文作品的选本共五十部,这些选本的编辑除了具有文学意义外,还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清代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这些选本的编辑与刊行又能反映出特殊的问题与意义。
首先在时间分布上,这五十部选录屈大均诗文作品的选本的选辑与刊行时间几乎跨越了整个清代,其中于康熙年间编辑并刊刻的选本达三十一部,乾隆年间十三部,嘉庆年间二部,道光、光绪、宣统及民国初年各一部。据统计,编选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并流传至今的清诗选本有百种之多[31],而屈大均的诗文作品在康熙年间入选的选本就有三十一种之多,可见屈大均的诗文作品在其生前及身后的一段时间得到了广泛传播,以至获得诸多选本编辑者的认可得以入选各种选本。而编选于乾隆时期的十三种选本,其编选时间都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之前,这正是乾隆发动大规模禁书运动的时间。乾隆三十九年,统治者借本该在雍正朝禁毁的屈大均诗文集的传播情况而发动了大规模查缴违碍书籍的运动,屈大均诗文作品的传播被极大地遏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屈大均的诗文作品不仅被查缴销毁,选录其作品的诸多选本也被查缴出来,轻则删削挖改,重则全版销毁。待禁书风波逐渐消歇,清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内部的满汉民族矛盾转化为外部的中华民族同西方列强的矛盾,此时,屈大均的诗文作品才又重新回到文人学者的视野,但就其个人的地位、影响与其诗文作品的后续传播来说,还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选本在时间线上的分布情况恰恰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状况对文学的影响。
其次是选辑目的的变化。屈大均的诗文作品遭到禁毁之前,多数选本的编选着眼于整个文坛,通过编选的方式树立诗歌创作典范。这一点从选本的名目上也可管窥一二,如邓汉仪辑《诗观》,其原名为《天下名家诗观》,又如吴霭辑《名家诗选》等,所谓“名家”即代表入选诗文作者在清代文坛的地位。此后,屈大均的诗文作品传播受禁书运动的影响而被阻滞,使其地位与影响随之减弱,因此,在清代后期的选本中,屈大均的诗文作品入选比例与频率已远不如禁书运动之前,选辑屈大均作品的选本多是从地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出发,将屈大均作为广东文学的代表选入,如温汝能辑《粤东诗海》、凌扬藻辑《国朝岭南诗钞》、何藻翔辑《岭南诗存》。
无论如何,选本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在屈大均诗文作品遭到禁毁的前后都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也令其诗文作品能够在严厉的书籍禁毁运动中流存下来。由此,选本在清代特殊的文化政策下,对于文人的诗文及思想的传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