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考证身世,自称屈原苗裔,因其父曾寄养于南海邵氏,故其初名邵隆,“既补诸生,复姓屈,易名绍隆,字介子”[11]。生于明清鼎革之际的屈大均,在家父与业师陈邦彦的影响下,自幼便树立了建功立业、匡复社稷的志向,于是,青年时他便积极地投身于抗清斗争,屡遭失败而不言弃。清朝建立后,他以“遗民”自居,终生不仕。之后,屈大均在逃禅、游历、返儒的复杂经历中始终坚守着民族气节。
屈大均的诗文作品数量颇丰,包括《广东文集》《广东文选》《道援堂集》《广东新语》《十八代诗选》《李杜诗选》《今文笺》《今诗笺》《四朝成仁录》《永历遗臣录》《论语高士传》《岭南诗选》《诗略》《诗钞》《广东丛书》《骚余》《文外》《易外》《诗外》《翁山六选》《军中集》《文钞》《四书补注兼考》《闾史》,谓为“屈沱二十四种奇书”。其《翁山易外》《广东新语》《有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文外》《诗外》,被屈大均自称为“屈沱五书”。此外尚有《登华山记》《九歌草堂集》《屈翁山诗集》《寅卯军中别集》《骚屑词》《屈翁山词》《诗义》《麦薇集》。而《翁山易外》《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登华山记》《翁山文外》《翁山文钞》《翁山诗外》《屈翁山诗集》《屈翁山诗略》《道援堂集》《寅卯军中集》《屈翁山词》《广东文集》十三种,在清代皆为禁书。《本事诗》《文瀫初编》《岭南三大家诗选》《感旧集》《明诗别裁》《诗持》《广东诗粹》《诗观》《江辰六文集》《曝书亭集》《明诗综》《说铃》《青坛篇》《结邻集》等书有选录屈大均诗文者,亦在抽毁之列。但《先圣庙林记》、《安龙逸史》《明季南都殉难记》三书先后刊入各丛书,流传至今。[12]
屈大均以笔墨抒写真性情,记录所见、所闻、所感,并借诗文作品阐发和传播自己对文学的认知,形成了特有的文学思想与著述思想。即使遭到清朝统治者最为严厉的打击与禁毁,他的诗文作品及蕴含其中的文学思想还是在绝境中流传下来,因此也成就了屈大均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世研究者标榜屈大均为岭南文人的代表是有其历史依据的,一方面是因为屈大均自身诗文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则彰显于士人对他的评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