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文学传播的角度,并不是用传播学的五个研究方向来割裂文学系统,而仍然“以文学为本位”试图还原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及相关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是如何作用于研究对象,以产生特定的文学现象及传播现象。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其一,史料还原,利用古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方法,本研究将尽力“竭泽而渔”式地搜集有关于屈大均文学作品传播方面的史料,勾画出其传播过程的整体线条。
其二,在史料还原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结合社会、历史因素,更为深入地联系当时的士人心态,即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独特角度和有效方法。这更是将个案研究放置于群体背景之下,从个案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推衍。
其三,针对此个案分析,本研究将采取分阶段的形式,即将研究对象整体按照传播过程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屈大均文学作品的传播在其生前已经进行,但由于清初针对遗民文学内容的限制,传播过程在艰难中进行;而跨越两朝的文字狱,将其作品的传播彻底拉入了漫长的寒冬,但其作品的留存状况证明传播活动依然存在;之后随着清代文化限制的势弱,其作品的传播进入了复苏期。分阶段研究的方式有利于研究者抓住各阶段的重点,并与不同阶段的社会思潮相联系,深入考察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当然,分阶段的目的更是在于充分地进行系统上的整合。
【注释】
[1]文言主编:《文学传播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第270页。
[2]文言主编:《文学传播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第271页。
[3][加]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8页。
[4]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第107页。
[5]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第80~81页。
[6]赵抗卫:《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载《文艺理论研究》,2000(5):第11~17页。
[7]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第32页。
[8]于翠玲:《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第51页。
[9]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31页。
[10]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第172页。
[11]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
[12]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14~17页。
[13](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诗品序》,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21页。
[14](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诗品序》,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22页。
[15]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55页。
[16]周炳曾:《翁山诗略序》,《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26页。
[17]顾炎武:《翁山人大均自关中至》,《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79页。
[18]钱谦益:《与毛子晋》,《钱牧斋全集》第七册《牧斋杂著·钱牧斋先生尺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02页。
[19]朱彝尊:《九歌草堂诗集序》,《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19页。
[20]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一《谈艺一·粤诗》,济南:齐鲁书社,2007,第203页。
[21]孔尚任:《题居易堂集屈翁山诗集序后》,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济南:齐鲁书社,2004,第325页。
[22]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34页。
[23]毛奇龄:《屈翁山诗序》,《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21页。
[24]王煐:《岭南三大家诗选序》,钱仲联:《清诗纪事》第二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第842页。
[25]王源:《屈翁山诗集序》,《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28页。
[26]朱彝尊:《题吴征君雯诗卷二首》之二,《曝书亭集》卷十,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121页。
[27]林之枚:《过三闾书院赠屈翁山》,《泷江集诗选》卷五,清揽秀堂刻本,第9页。
[28]费锡璜:《戏题九首》之三,《掣鲸堂诗集·七言绝句一》,王钟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91页。
[29]徐嘉炎:《屈翁山诗集序》,《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27页。
[30]林之枚:《泷江集诗选》卷五,清揽秀堂刻本,第10页。
[31]黄培芳:《粤岳草堂诗话》卷二,《黄培芳诗话三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94~95页。
[32]黄培芳:《论粤东诗十绝》之七,《黄培芳诗话三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130页。
[33]龚自珍:《夜读番禺集,书其尾》,《龚自珍全集》第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455页。
[34]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六十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第1271页。
[35]杨钟羲:《雪桥诗话》卷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第519页。
[36]谭莹:《偶检阅架上明人诗漫赋》,《乐志堂诗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5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96页。
[37]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291~292页。
[38]金天翮:《与郑苏戡先生论诗书》,《天放楼文言》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795页。
[39]黄庆云:《民族诗人屈大均》,广州:文物出版社,1939。
[40]魏传强:《“不才多祖离骚辞”——由意象的运用看屈大均诗受屈原的影响》,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第145~147页。
[41]杨子怡:《屈大均诗歌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品格》,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4):第33~41页。
[42]赵福坛:《略论屈大均及其诗的源流风格》,载《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第13~16页。
[43]董就雄:《杜甫对屈大均诗论的影响》,载《杜甫研究学刊》,2006(2):第10~26页。
[44]毛庆耆:《屈大均文艺思想的内容》,载《岭南文史》,1997(1):第30~34页。
[45]冼剑民:《屈大均诗文的美学风格》,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273~284页。
[46]王英志:《论屈大均的山水诗》,载《文学遗产》,1996(6):第78~86页。
[47]林英举:《屈大均杂体诗初探》,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第30~35页。
[48]章玳:《论屈大均的妇女诗》,载《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5(6):第50~53页;章玳:《论屈大均的金陵诗》,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第32~35页;章玳、杨丽:《论屈大均的咏物诗》,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第57~61页。
[49]卜庆安:《屈大均诗歌意象类型探析》,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2):第68~72页;《屈大均诗歌意象之审美》,载《求索》,2008(3):第188~190页;《屈大均诗歌意象之生命意识探析》,载《古代文学》,2008(5):第30~32页;《屈大均诗歌意象之历史意识探析》,载《古典文学新探》,2008(2):第123~124页。
[50]黄坤尧:《骚屑词研究》,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246~263页。
[51]蔡国颂:《海峤明珠——略论屈大均的〈骚屑〉词》,载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267~272页。
[52]屈大均:《翁山屈子生圹自志》,《屈大均全集》第三册《翁山文外》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54~155页。
[53]张兵:《论清初遗民诗群创作的主题取向》,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第14~20页;郝学华:《清初遗民诗的文化意蕴浅说》,载《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第98~101页。
[54]司徒彤、李毅瑜、谭斌:《从来燕赵多豪杰,舍却沙亭何处寻——试论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屈大均的忧患意识》,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58页。
[55]李建华:《多面人生——屈大均的人格内涵》,岭南文史,2002(1):第25页。
[56]何天杰:《屈大均的儒学情结》,载《学术研究》,1997(8):第73~77页。
[57]章玳:《屈大均人格精神论》,岭南文史,2004(Z1):第42~47页。
[58]姜小平:《翁山先生的“屈姓”情结》,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193页。
[59]覃召文:《寻根的心迹——论屈大均》,载《文学遗产》,1995(6):第88~94页。
[60]孙立:《屈大均的逃禅与明遗民的思想困境》,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第27~33页。
[61]蔡鸿生:《论屈大均的逃禅归儒和辟佛》,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第39~42页。
[62]袁美丽:《僧服儒心,以儒为本——记王朝鼎革与学术转型中的屈大均》,载《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第62~66页。
[63]吴琦、赵秀丽:《儒佛互补: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的行为特征》,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第115~121页。
[64]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载《历史档案》,2004(4):第47~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