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寺观刻书
与书院相类似,佛寺、道观在明清时期也是刊刻书籍的重要场所。其实,许多书院就是由原来的寺观“因袭增拓”而成,早在唐末五代时,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旧为寻真观,唐刺史齐映修建,元和间李宽结庐读书其中,才称李宽中秀才书院;河南嵩山阳书院,北魏时为嵩阳寺,隋朝时改为嵩阳观,唐初改称太乙观,五代后唐进士庞式在此聚徒讲学,后周时在此兴建太乙书院,宋景祐二年(1035)更名为嵩阳书院;广东番禺玉岩书院,宋时为进士钟玉岩读书之处,原为妙峰寺钟德庵,元人钟复昌在此建立书院。可见,寺庙与书院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寺观刻书首先是从抄写佛经、道藏演变而来。
隋唐时期,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我国佛教发展至高峰期,佛经的译述和传播也呈现出空前盛况,最初印刷技术的发明也被用于佛经的复制。在佛学繁盛的环境下,文人学士也多与僧人交游,不仅阐扬佛学经义,还赋诗论文,寺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场所,而成为一种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地。寺观一般拥有规模较大的藏书,“在唐代,在印刷术传播之前,佛教寺院的藏书可能构成了都城之外仅有的大型藏书”[114]。
然而,随着佛教的普及,佛经的需求也突破名山大刹,流向民间寺庙。数量上的需求与官刻佛经校勘质量不精之间的矛盾在此时更加凸显出来,于是,寺庙开始着手自行刊刻佛经,并形成独立的刻书系统,其刻书内容也突破了佛道典籍,开始多元化。清代广州城内的寺庙,如长寿寺就多堆积书板。[115]明清之际,许多前朝遗民选择逃禅之路来坚持不仕异朝的主张,更是增加了寺庙的文化力量。而这些逃禅士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完全地皈依佛教,其作为遗民传承中原文化的儒家精神并没有随之消失,如屈大均等人。虽然没有史料表明有屈大均著作的寺庙刻本,但像屈大均这样的逃禅士人往来于各大寺庙,其间思想文化的流动是显见的。
【注释】
[1]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70页。
[2]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70页。
[3]柯玉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5页。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第五册,北京:线装书局,2005,第1528页。
[4]朱希祖:《屈大均(翁山)著述考》,《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55页。
[5]柯玉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5页。
[6]柯玉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5页。
[7]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47页。
[8]最早由清人孔兴琏纂修于康熙二十五年的《番禺县志》著录,其所著录者可能是写本或著者稿本。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2页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0]康熙三十四年(1695),屈大均手定《翁山文钞》十卷付梓,题“男明洪、明泳编,常熟薛熙评”。汤晋(建孟)、薛起蛟(牟山),并有评识,陈恭尹、薛熙为作序。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275页。
[11]初刊本当刻于屈大均壮年,今不见。顺治十七、八年徐嘉炎《屈翁山诗集序》云:“忆自辛丑岁,翁山始至禾,偕竹垞同年访余南州草堂,论诗说赋,语及甲申来死事诸公,烛花红泪,与目睫交映,时翁山尚混缁服,正撰《道援堂诗集》。”(见《屈翁山诗集》卷首,康熙李肇元等刻本)按:屈大均至禾在顺治十六年己亥,盖辛丑始与徐嘉炎相识。
[12]又名《九歌草堂集》。“己酉,永历二十三年,康熙八年(1669),先生四十岁。晤朱彝尊,又言归自雁门,将筑室南海之滨,题曰:‘九歌草堂’。而先以名其诗集。朱彝尊为作《九歌草堂集序》。”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121页。
[13]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243页。
[14]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诸子略·儒家》,《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77页。
[15](唐)姚思廉:《梁书·庾於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689页。
[16](唐)姚思廉:《陈书·杜之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第454页。
[17](唐)姚思廉:《陈书·陆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第463页。
[18](唐)李延寿:《南史·庾肩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246页。
[19](唐)李延寿:《南史·沈驎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891页。
[20](唐)李延寿:《北史·庾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793页。
[21]陈先行:《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第9页。
[22][美]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40页。
[23]《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
[24]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78页。
[25]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76页。
[26]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第2页。
[27]査屏球:《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中国社会科学》2005(5):第153~163页。
[2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0页。
[29]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85~88页。
[30]周亮工:《与徐子能书》,徐增辑:《元气集》卷首,清康熙刻本.
[31]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页。
[33]刘然:《诗乘初集·陈鹏年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页。
[34]屈大均:《广东文集》,《屈大均全集》第四册《广东文选》卷十一《文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88页。
[35]魏宪:《诗持二集·凡例》,《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109页。
[36]卓尔堪:《明遗民诗·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61,第1页。
[37]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页。
[38]魏宪:《诗持三集·凡例》,《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86页。
[39]凌扬藻:《国朝岭海诗钞·凡例》,清道光六年刻本。
[40]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第二册《翁山诗外补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510页。
[41]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第二册《翁山诗外补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521~1528页。
[42]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64页。
[43]《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4]《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5]王煐:《忆雪楼诗集》卷下,《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93~294页。
[4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68页。
[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53页。
[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584页。
[49]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07页。
[50]卓尔堪:《遗民诗·邓之诚跋》,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66页。
[51]邓汉仪:《诗观初集·自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191页。
[52]邓汉仪:《诗观三集·自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507~509页。
[53]吴霭:《名家诗选·自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页。
[54]蒋鑨、翁介眉:《清诗初集·翁介眉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53页。
[55]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第5080页。
[56]陈维崧:《箧衍集·宋荦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30页。
[57]陶煊、张璨:《国朝诗的·陈鹏年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89页。
[58]陶煊、张璨:《国朝诗的·王棠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41页。
[59]陶煊、张璨:《国朝诗的·王棠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41页。
[60]邓汉仪:《诗观二集·自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661~662页。
[61]吴霭:《名家诗选·周在都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页。
[62]陶煊、张璨:《国朝诗的·杜诏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93页。
[63]魏宪:《诗持三集·自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85页。
[64]蒋鑨、翁介眉:《清诗初集·蒋鑨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52页。
[65]陶煊、张璨:《国朝诗的·江祥书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43页。
[66]鲁迅:《集外集·选本》,《鲁迅全集》第七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38页。
[67]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页。
[68]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弘历〈御制沈德潜选清诗别裁集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42页。
[69]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弘历〈御制沈德潜选清诗别裁集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43页。
[70]陶煊、张璨:《国朝诗的·孙勷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91页。
[71]王士禛:《感旧集·凡例》,《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页。
[72]邓汉仪:《诗观三集·仲之琮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50页。
[73]魏宪:《诗持一集·凡例》,《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页。
[74]魏宪:《诗持一集·自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页。
[75]吴霭:《名家诗选·自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页。
[76]陶煊、张璨:《国朝诗的·程梦星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38页。
[77]陶煊、张璨:《国朝诗的·王棠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41页。
[78]陶煊、张璨:《国朝诗的·王棠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42页。
[79]陶煊、张璨:《国朝诗的·先著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96页。
[80]陶煊、张璨:《国朝诗的·先著序》,见谢正光、畲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96页。
[81]陶煊、张璨:《国朝诗的·王棠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441~442页。
[82]刘然:《诗乘初集·丁灦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5页。
[83]朱希祖:《屈大均(翁山)著述考》,《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48页。
[84]十三卷,诗十二卷、词一卷。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藏。托名徐抡三兄弟选刻,前有毛奇龄、周炳曾、徐嘉炎《序》。此本所多四卷,选自凌本。其他八卷,从徐抡三兄弟所选《屈翁山诗集》出。朱希祖:《屈大均(翁山)著述考》,《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243页;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47页。《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2册影印收录。
[85]二十卷,实为十九卷,卷二十“嗣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86]十六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柯玉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5页。
[87]二十卷。诗十七卷、词三卷。卷二十词,目录题曰“嗣出”,词实为二卷。前有屈大均《自序》,黄廷璋《序》,并有王隼《骚屑序》。目录题曰“明洪编”。其底本为清代传抄屈明洪补刻本。宣统本将原本之“卷又八”径改卷九,“卷又十”改为卷十二,以次递推为十九卷,连同原本有目无文之“卷十八词三”一卷,共为二十卷。宣统本随意改动原本卷次,且校勘不精,文字错讹甚多。朱希祖《著述考》云:“末有归安王文濡《跋》,谓:‘借江南图书馆所藏钞本付印。’……黄《序》云:‘……述先生大概而书之,并其遗像而摹之。’据此,则黄本原有翁山遗像,今本无矣。”而据王富鹏所见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宣统庚戌上海国学扶轮社本有屈大均遗像,而没有王文濡《跋》。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618页。
[88]十九卷。
[89]十二卷。番禺叶恭绰校。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70页。《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0册影印收录。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明代传记丛刊》第66、67册收录。
[90]十二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91]二十卷。中山大学图书馆藏。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242页。
[92]十六卷。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藏。柯玉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5页。《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影印收录。
[93]二十一卷。
[94]四卷,附佚文辑三卷,徐信符辑。卷一至卷四,附佚文辑三卷,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卷首有李景新撰《屈大均传》和屈大均像;后附有黄荫普《翁山文钞跋》。安平秋、章培恒主编:《中国禁书大观·清代禁书目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丛书集成续编》第18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367页。
[95]四卷。
[96]十三卷。
[97]三册。
[98]三卷。
[99]托名屈大均著。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9册影印收录。
[100]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192~193页。
[10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212~1213页。
[102]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第41页。
[103]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第130~139页。
[104]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第405~408页。
[105]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第536页。
[10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八三,《续修四库全书》第8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16页。
[10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五,《续修四库全书》第8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303~304页。
[108]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27页。
[109]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第785页。
[110]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72页。
[111]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26页。
[112]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72~373页。
[113]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1375页。
[114][美]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史与士人书籍的非士人背景》,《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卷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5]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5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