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诗派的形成

一、翁山诗派的形成

屈大均以其高尚的爱国情怀、民族情结在清初遗民团体中广受赞誉,也正是他这种浩然正气支撑起其诗文创作的雄直风格,《国朝岭海诗钞》引张超然的话评论屈大均,道:“其气浩然充塞于两间,故其诗汪洋灏汗,既见称当世!”[1]屈大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吸收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李白的浪漫主义理想,而又自铸伟辞,在文学领域形成了卓著的影响。因此,屈大均在世时就出现了翁山诗派。

对于屈大均诗文集传播的影响,李景新在《屈大均传》中记载:“当时海内宗工哲匠,无不敛衽叹服,比于有唐名家,至仿效之,目为翁山派。”[2]一方面点明了屈大均在文坛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指出其仿效者被称为“翁山派”的事实。对此,屈大均也在其诗作《屡得友朋书札感赋》其七中写道:“筜谷同心复同调,平湖皋旭亦渊通。三吴竞学翁山派,领袖风流得两公。”诗下自注云:“周筜谷、郭皋旭皆嘉兴人,最赏予诗,以一时吴、越相师法者为翁山一派云。”[3]可见,当时屈大均诗作在吴越地区传播甚广,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至于竞相师法者形成翁山诗派。

周筜谷,即周筼(1623—1687),初名筠,字青士、公贞,号筜谷,浙江嘉兴人,清初著名文人。周氏工诗,以诗闻名于当时,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句敦字琢,不轻易蹈袭前人的只字片语,超卓、俊逸、脱俗,自由面目,常与朱彝尊、王翃、范路等相唱和,并与屈大均通过诗文往来;古文出入欧曾,惜散佚,世少知者;又精于词律,广泛搜集唐、宋、元词家作品,按体裁编成《词纬》30卷,又编《今词综》10卷,与柯崇朴同辑《乐章考索》10册;著作有《采山堂集》24卷、《析津日记》3卷、《投壶谱》1卷。其中《采山堂诗集》中还保留了不少写给屈大均的诗。他往来嘉善、桐乡之间,远近受业者甚众,所谓“梅里诗派”者,实肇始于周筼。周氏与吴江徐癯庵、俞鹿床、长洲俞旅农、常熟顾雪坡、嘉兴沈蓝村,号称“华及堂六客”。由于周筼不趋附权贵,坦荡不羁,秉性刚直好义,为当时士大夫所激赏,尤其受到朱彝尊礼遇。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朱彝尊主持江南乡试;九月,周筼去江宁拜会朱彝尊,两人相见甚欢;十月,周筼、朱彝尊、王翚、李符等同游摄山,王翚为之绘图,周筼等各有诗以记。康熙二十四年(1685),朱彝尊客居北京,从不主动结交朝臣,而朝臣中凡慕“浙西诗人周青士”名,必先与之交往。两年后,周筼辞别朱彝尊返南,途中因病去世。

郭皋旭,即郭襄图,字皋旭,浙江平湖人。郭氏曾修订明代潘游龙所辑《精选古今诗余醉》十五卷;与清代文学家、诗人沈季友合辑《柘上遗诗》四卷;与朱彝尊、王士禛、査慎行等清初著名文人有过交往。

周筜谷与郭皋旭都是浙江人,其交游范围也多在江南一带,他们能折服、效仿屈大均诗作风格的基础是屈大均诗文集在江南一带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于是,屈大均感慨,“予生平知己,嘉兴为盛。若缪子天自、周子青士、郭子皋旭、朱子锡鬯……”称周筜谷、郭皋旭等人为知己。一位诗人能在诗坛上得到认可,表征方式有多种,如同辈时人的赞誉、诗文集的广泛传播,以及后学的追捧、仿效。诗派的形成便是在一定数量的后学仿效基础上产生,它标志一位诗人诗歌创作风格或诗学主张的成熟与稳定,以及该诗人在诗坛的影响范围与时间跨度。这些无疑都是以诗文作品的传播为基础与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