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讽谏”传统的衰退
以屈大均案为突破口或转折点的大规模禁书运动中涌现了大量的文字狱案件,据统计,顺治朝18年间,文字狱至少有5起;康熙朝61年间,至少有11起;雍正朝13年间,约有25起;乾隆朝60年间,则在135起以上。[192]而在禁书运动的高潮时期,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四十八年(1783),仅10年间,即涌现60多起文字狱案,达到了清代文字狱的顶峰。后期的禁书活动,已经不仅仅限于对违碍书籍的查缴,更多的是愚昧迷信的附会以及告讦诬陷的阴谋,这些文字狱案件不仅仅是清算已故士人的反清思想,更主要针对当世士人,因此,在文化领域营造了一种高压、黑暗的氛围,给文人士子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心理阴影,尤其使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通过文字来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受到威胁,迫使广大士人的治学方向及诗文创作取向发生转移。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子就脱不了与政治的干系,他们之中有些人踏入仕途,直接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而大部分士人虽然无法进入官场,但他们总是通过诗文创作来表达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观点,始终保持对政治的关注与敏感,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没有放弃入仕的理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体价值的表现。“古代中国政教合一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其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几乎完全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将文学活动和政治社会活动区分开来,文学活动也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193]文人士子往往怀有美好的政治理想,但现实的政治、社会状况却总是与理想差距甚远。因此,政治上的“不遇”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心理和痛苦情绪,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有相关的论述或表达,如屈原的“发愤以抒情”,淮南子的“愤于中而形于外”,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刘勰的“志思蓄愤”,韩愈的“不平则鸣”,李贽的“不愤则不作矣”,金圣叹的“怨毒著书”……
中国古代士人表现出来的忧怨气质,多与政治上的坎坷与艰辛有关,这种感情多表达于士人的诗文作品之中,正所谓:诗“可以怨”[194]。然而,这里的“怨”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愤懑之情,还是一种抒发政治理想的方式,因此,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也”。此时,“诗可以怨”的涵义就不仅是士人遭遇政治困境之后的个人忧怨之情的发泄,而是通过自身强烈的情感表达对统治者进行规劝、讽谏;不仅是文学功能论的表述,还发展成为文学创作论;不仅总结了古代献诗讽谏的传统,还开启了以文学创作批判社会、针砭现实的文化传统。而对于这种诗文创作思想,并非囿于儒家士子所有,而是扩展到整个知识分子阶层。
对于“诗讽谏”的传统,士人有着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在政治动荡不安之际,士人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参与政治。就像屈大均诗文创作主张“宗屈”“学杜”,精髓即在于屈原诗歌的美刺方式、杜甫以诗为史的褒贬精神,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诗讽谏”的作用。屈大均还以是否有用褒贬讽谏的技巧论诗,如论李白诗,屈大均在《采石题太白祠》中写道,“诗多讽谏因天宝,道在佯狂得季真”,便是赞扬李白在诗中多有针对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弊政时事作出讽刺规谏的行为;又如评论其友的诗作《读李耕客龚天石新词作》中同样以此为指标,所谓“含《风》吐《雅》数千篇,美刺颇得《春秋》旨”;而屈大均本人也是这样以狂放不羁的精神与清廷抗争。顾炎武、黄宗羲等,作为屈大均的同道,也在清初坚持着以诗文创作行使讽谏的使命。
可见,历史上以“诗可以怨”的讽谏方式来进行诗文创作的士人,还没有对政治绝望,他们正是用“怨刺”的方式来表达对政治的希望;而恰恰是那些放弃了以诗讽谏的士人,才真正被统治者逼上了政治的绝路,才发生了诗文创作和学术方向的转移。士人从政治中的撤离,也许会满足统治者钳制思想、统一意识的目的,但这一定不是社稷之幸。而清代文字狱的兴起,尤其是乾隆朝达到如此规模的绞杀行动,促使文人与政治疏离。早在乾隆元年(1736),山东道御史曹一士就曾针对清初的文字狱案件渐离轨道而有所进言,“请宽比附妖言之狱,兼挟仇诬告诗文,以息恶习”。他说,“比年以来,小人不识两朝所以诛殛大憝之故,往往挟睚眦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讦诗书,指摘文字,有司见事风生,多方穷鞫,或致波累师生,株连亲故,破家亡命,甚可悯也。臣愚以井田封建,不过迂儒之常谈,不可以为生今反古。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即有序跋偶遗纪年,亦或草茅一时失检,非必果怀悖逆,敢于明布篇章。使以此类皆比附妖言,罪当不赦,将使天下告讦不休,士子以文为戒,殊非国家义以正法,仁以包蒙之意。伏读皇上谕旨,凡奏疏中从前避忌之事,一概扫除,仰见圣明廓然大度,即古敷奏采风之盛。臣窃谓大廷之章奏尚捐忌讳,则在野之笔札焉用吹求。请敕下直省大吏,查从前有无此等狱案、现在不准援赦者,条列上请,以俟明旨钦定。嗣后凡有举首文字者,苟无的确踪迹,以所告本人之罪依律反坐,以为挟仇诬告者戒,庶文字之累可蠲,告讦之习风可息矣。”[195]曹御史明确指出“诗讽谏”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与普遍性,但乾隆并没有采纳此一进言,还是大兴文字狱,致使乾隆后期的文字狱案件已经偏离了肃清违碍思想的轨道,成为奸佞小人挟私诬告、见事生风、陷害人命的工具。在文网叠织的黑暗时期,文人士子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讽谏权力,其参与政治的热情与对黑暗势力的反抗也随之消弭,同时被扼杀的还有士人的民族思想。诗歌创作中诗讽谏思想的消弭,反映在学术方面便是清代学术的考据学转向。
“诗讽谏”传统在清代文字狱营造的恐怖氛围之下迅速衰退,许多文人的创作开始脱离甚至远离政治,更多地寄情山水。自然,明遗民或抗清志士作品的传播也随之陷入低谷,因此,屈大均的作品才没有像雍正朝一样,在禁毁后仍能继续传播,而是在乾隆朝的禁书政策之后渐渐退出传播领域。
乾隆朝在利用屈大均案件打开禁书瓶颈的同时,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文字狱,这对于文人士子是一种心灵的杀戮,“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196],这正是统治者进行思想奴化的目的所在。
其实,作为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与政治相联系的,他们与统治者之间虽然不能称为是平等的协商关系,但他们参与政治的意识十分明确。但清代学术转向之后,很多知识分子无奈地远离了政治,即使在他们内心中还抱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但现实政策的压迫和士人心目中“华夷之辨”的固有理念,都迫使他们不得不远离政治,随着考据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被禁锢在故纸堆中,虽然这对于学术发展的基础有所裨益,但就思想的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禁锢与羁系。这也对后世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疏离与麻木都影响深远。现在学术界,很多人都打着专心学术的旗号而自动、自主地远离政治,这是一种典型的犬儒主义表现。脱离了对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学术界将是空中楼阁。
【注释】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544页。
[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58页。
[3]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第二章第五节《明代出版物总数估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41~43页。
[4]汪家熔:《清人别集概况》,见《出版史料》2006(3):第44~46页。(本文在引用时删去了民国部分)
[5]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445页。
[6]胡振汉、熊正文、李谌、殷汉章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302页。
[7]胡振汉、熊正文、李谌、殷汉章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131~136页。
[8]顾禄:《清嘉录》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93页。
[9]《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第1985~1987页。
[10]钱国旗:《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12(4):第118页。
[11]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9页。
[12]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69页。
[13]《周礼·春官宗伯》,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2079页、第2098页、第2129页、第2136~2137页。
[14](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699页。
[15](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701页。
[16](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904页。
[17](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701页。
[18](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701页。
[19](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701页。
[20](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905页。
[21](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88页。
[22](唐)房玄龄:《晋书·荀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1154页。
[23](北齐)魏收:《魏书·太祖道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39页。
[24](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908页。
[25](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908页。
[26](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儒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1706页。
[27](元)脱脱:《宋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5032页。
[28](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548页。
[29](元)脱脱:《宋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5032页。
[30](宋)程俱:《麟台故事·书籍》,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254页。
[31]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86页。
[3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总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第29页。
[33](清)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1页。
[34](清)张廷玉:《明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343页。
[35]王先谦:《华东录》天聪四,《续修四库全书》第3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68页。
[36]《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十二年三月,《清实录》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第64页。
[37]《大清十朝圣训》第十册《世宗圣训》卷四《圣学》,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第62页。
[38]《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七册《上谕内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304页。
[39]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编年》第四卷《雍正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0]按:由于顺治初年战事频仍,纂修工作实际上并未进行,仅搜集到部分史料。《明史》正是开馆纂修始于康熙十八年(1679),至雍正十三年(1735)告成,乾隆四年(1739)刊行。
[41]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儒林传》,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第5212~5213页。
[43]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340页。
[44]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457页。
[45]刘大櫆:《焚书辨》,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4页。
[46](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961页。
[47](宋)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2548页。
[48](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907页。
[49](北齐)魏收:《魏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1841页。
[50](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081页。
[51](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081页。
[52](宋)程俱:《麟台故事·沿革》,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19页。
[53](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962页。
[54](元)脱脱:《宋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5033页。
[55]顾炎武:《抄书自序》,《顾亭林诗文集》之《亭林文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9页。
[56]钱谦益:《黄氏千顷斋藏书记》,《钱牧斋全集》第五册《有学集》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995页。
[57]钱谦益:《黄氏千顷斋藏书记》,《钱牧斋全集》第五册《有学集》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995页。
[58]全祖望:《双韭山房藏书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鲒埼亭集》外编卷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68页。
[59]顾炎武:《抄书自序》,《顾亭林诗文集》之《亭林文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1~32页。
[60]《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571~580页。
[61](战国)韩非:《韩非子》卷第四《和氏第十三》,张觉校注:《韩非子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第124页。
[62](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2081页。
[63]《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二册“五年一月十七日”,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935页。
[64]《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七年五月,《清实录》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年,第64页。
[65](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244页。
[66]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前编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292页。
[67]《傅泰奏屈明洪缴印投监折》雍正八年十月十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29页。
[68]《大义觉迷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300页。
[69]《大义觉迷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96~297页。
[70]《大义觉迷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93页。
[71]《大义觉迷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93页。
[72]《傅泰奏屈明洪缴印投监折》雍正八年十月十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0页。
[73]《傅泰奏屈明洪缴印投监折》雍正八年十月十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0页。
[74]《傅泰奏屈明洪缴印投监折》雍正八年十月十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0页。
[75]《李侍尧等奏据缴屈大均诗文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1页。
[76]《李侍尧等奏据缴屈大均诗文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1页。
[77]《着高晋等再行晓谕呈现触碍书籍谕》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4页。
[78]《着高晋确访雨花台葬衣冠之事谕》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初十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5页。
[79]屈大均:《自作衣冠冢志铭》,《屈大均全集》第三册《翁山文外》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46页。
[8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52~554页。
[8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732页。
[82]《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七册《上谕内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304页。
[83]《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二册“雍正七年十月初六日谕将曾静张熙免罪释放并将其逆书口供等刊刻颁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41页。
[84]《屈稔浈等俱不必治罪谕》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戊午(二十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5~136页。
[85]黄裳:《榆下说书·谈禁书》,北京:三联书店,1982,第58页。
[86]《李侍尧等奏据缴屈大均诗文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2007,第131页。
[8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54~358页。
[88]《傅泰奏屈明洪缴印投监折》雍正八年十月十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2007,第129页。
[8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50页。
[9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72~574页。
[9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22页。
[9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96页。
[9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20~929页。
[9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399~1407页。
[95]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261页。
[9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32~434页。
[9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99页。
[9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453~1457页。
[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24页。
[10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362~1381页。
[1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32~1048页。
[1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297~310页。
[1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99页。
[1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849~853页。
[1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246页。
[1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571~1576页。
[107]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3页。
[1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20页。
[109]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9页。
[110]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20页。
[111]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20~22页。
[1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813~818页。
[113]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24页。
[1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69~982页。
[1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894~925页。
[1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20~1125页。
[117]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28页。
[1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649~1665页。
[1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04页。
[1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57页。
[121]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32页。
[1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390~1398页。
[123]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41~42页。
[124]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24~125页。
[1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19页。
[12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32~133页。
[127]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33~134页。
[128]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38~140页。
[129]汪宗衍:《屈大均年谱》(后谱)“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屈大均卒后十九年(1715)条”,《屈大均全集》第八册“附录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999页。
[1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04~510页。
[1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94~604页。
[1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86~705页。
[1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68~1083页。
[134]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63页。
[135]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65~68页。
[13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69~74页。
[1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583~1585页。
[138]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81~82页。
[1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75~376页。
[1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87页。
[1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25~431页。
[1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83页。
[143]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89~90页。
[144]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90页。
[145]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90~91页。
[14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92~100页。
[147]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00~107页。
[148]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11~112页。
[1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278~1287页。
[1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128~2131页。
[1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10~516页。
[1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88页。
[153]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156~157页。
[1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838~844页。
[15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19~1030页。
[1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797~806页。
[15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520~1541页。
[1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619~1634页。
[1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96~404页。
[1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05~619页。
[161]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第212~214页。
[16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43~676页。
[1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203~1213页。
[1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162~2168页。
[16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177~2188页。
[166]缪荃孙:《天一阁始末记》,骆兆平:《天一阁藏书史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69页。
[167]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上海书店,1983,第407页。
[168]曹溶:《流通古书约》,《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35页。
[169]黄延鉴:《朝议大夫张君行状》,《第六弦溪文钞》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84页。
[170]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0~11页。
[171]黄丕烈:《荛圃刻书题识》,《黄丕烈书目题跋》,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2]《大义觉迷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262页。
[173]《傅泰奏屈明洪缴印投监折》雍正八年十月十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29页。
[174]《李侍尧等奏审拟屈稔浈等情形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2页。
[175]《李侍尧等奏据缴屈大均诗文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初四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1页。
[176]《屈稔浈等俱不必治罪谕》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戊午(二十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5~136页。
[177]《宫中档雍正朝奏折》雍正十一年,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79。
[178]清高宗弘历:《御制文二集·文渊阁记》卷一三,清乾隆年间刻本。
[179]《乾隆朝上谕档》第六册“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第897页。
[180]《乾隆朝上谕档》第七册“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第273页。
[181]《乾隆朝上谕档》第六册“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第897页。
[182]《乾隆朝上谕档》第六册“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第896~897页。
[18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三日贵州巡抚图思德奏折,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
[184]《乾隆朝上谕档》第七册“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第314~315页。
[185]《乾隆朝上谕档》第七册“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第384页。
[186]《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九日江苏巡抚萨载奏折,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
[187]《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八日浙江巡抚三宝奏折,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
[188]《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两江总督高晋奏折,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
[189]《屈稔浈等俱不必治罪谕》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戊午(二十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5~136页。
[190]《着高晋等再行晓谕呈现触碍书籍谕》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九日,《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134页。
[191]王彬:《清代禁书总述》,北京:中国书店,1999。第13页。
[192]郭成康、林铁钧:《清朝文字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大事记”计有140起,其中7起年月不详。
[193]孙宗美:《阐释的再阐释——“诗可以怨”阐释向度解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第85~89页。
[194]《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85页。
[195]全祖望:《工科给事中前翰林院编修济寰曹公行状》,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鲒埼亭集》卷第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462~463页。
[196]龚自珍:《乙丙之际着议第九》,《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