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前 言
第一篇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六十年发展概述
第一章 艰苦创业,曲折前进(1955—1984)
1.1 集全国高校测绘学科资源,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大学
1.2 艰苦奋斗,团结建校,曲折前进
1.3 撤销重建,扭转工作重点
第二章 改革创新,快速发展(1985—2000)
2.2 加强专业改造与建设,优化学科结构
2.3 利用外资加强基地建设
2.3.1 争取外资贷款建设项目
2.3.3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2.3.4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2.3.5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建设
2.4 跻身“211工程”,步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
2.5 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2.6 立足前沿、拓展服务,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2.7 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广泛深入
2.8 探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办学之路
2.8.1 紧密依托行业是学校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
2.8.2 坚持国际化办学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2.8.3 改革创新、勇立潮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
第三章 抓住机遇,创建一流(2000—2016)
3.1 跨越新世纪,站在新起点
3.2 打造新平台,迎来新机遇
3.2.1 “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武汉地球空间信息Ⅰ类平台建设
3.2.2 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申报
3.2.3 “2011计划”建设项目——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3.2.4 “双一流”建设计划
3.3 付出新努力,取得新成就
3.3.1 人才培养
3.3.2 科学研究
3.3.3 社会服务
3.3.4 国际影响
第二篇 近十年主要进展与成就(2006—2016)
第四章 办学实体
4.1 学院(系)、实验室、研究中心简介
4.1.1 测绘学院
4.1.2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4.1.3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4.1.4 印刷与包装系
4.1.5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4.1.6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1.7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4.2 2006年以来历任党政主要领导
4.2.1 武汉大学校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4.2.2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院(系)党政主要领导
第五章 学科设置
5.1 本科专业设置
5.1.1 测绘学院
5.1.2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5.1.3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5.1.4 印刷与包装系
5.1.5 国际软件学院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5.2 硕士学位授权点
5.2.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5.2.2 摄影测量与遥感
5.2.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5.2.4 固体地球物理学
5.2.5 自然地理学
5.2.6 人文地理学
5.2.7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5.2.8 资源环境监测与规划
5.2.9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5.2.10 导航制导与控制
5.2.11 轻工技术与工程
5.2.12 制浆与造纸工程(印刷工程)
5.2.13 包装与环境工程
5.2.14 图像传播工程
5.2.15 土地资源管理
5.2.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5.2.17 通信与信息系统
5.2.18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5.2.19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5.2.20 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
5.3 博士学位授权点
5.3.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5.3.2 摄影测量与遥感
5.3.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5.3.4 固体地球物理
5.3.5 通信与信息系统
5.3.6 图像传播工程
5.3.7 材料加工工程
5.4 博士后流动站
5.4.1 测绘科学与技术
5.4.2 地理学
5.4.3 地球物理学
5.4.4 材料加工工程
第六章 师资队伍
6.1 测绘学科相关单位教职工基本情况
6.1.1 测绘学科各单位人员情况
6.2 各类称号专家
6.2.1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6.2.2 “千人计划”入选者
6.2.3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6.2.4 教学名师
6.2.5 科技领军人才
6.2.6 楚天学者
6.2.7 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学者
6.3 教授名单及简介
6.3.1 一级教授
6.3.2 二级教授
6.3.3 三级教授
6.3.4 四级教授(研究员)
6.4 团队
6.4.1 国家创新群体
6.4.2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6.4.3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6.5 出国(境)从事访问学者交流情况(1年及以上)
6.5.1 测绘学院
6.5.2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6.5.3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6.5.4 印刷与包装系
6.5.5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5.6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
6.5.7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6.6 博士后
第七章 人才培养
7.1 概述
7.1.1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
7.1.2 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7.1.3 稳步发展继续教育
7.2 类别及规模
7.2.1 本科生
7.2.2 硕士研究生
7.2.3 博士研究生
7.3 精品课程介绍
7.3.1 国家级精品课程
7.3.2 省部级精品课程
7.4 重点规划教材
7.5 其他优秀教学成果
7.6 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7.7 授予国(境)外学生学位情况
7.8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
7.8.1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7.8.2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科学研究
8.1 概述
8.1.1 大地测量
8.1.2 工程测量
8.1.3 导航与位置服务
8.1.4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
8.1.5 遥感信息处理
8.1.6 地图科学
8.1.7 地理信息系统
8.1.8 3S集成与多媒体通信
8.1.9 海洋测绘
8.1.10 极地测绘
8.1.11 可视化彩色信息再现
8.1.12 智能包装技术
8.1.13 印刷电子与印刷光电技术
8.2 科研项目与获奖
8.2.1 科研项目
8.2.2 获奖项目
8.2.3 国家级科研获奖简介
8.3 授权专利
8.4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8.5 出版专著
8.6 社会服务
第九章 国际学术交流
9.1 概述
9.1.1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9.1.2 国际化人才培养
9.1.3 国际(地区)科学研究合作
9.1.4 推进广泛的国际(地区)学术交流
9.1.5 成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并建立新型国际化合作机制
9.2 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学术刊物任职
9.2.1 国际学术机构任职
9.2.2 国际学术刊物任职
9.3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9.4 国内外重要会议特邀、主题报告
第三篇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六十年纪事(1955.01—2016.07)
第十章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5.01—1958.12)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第十一章 武汉测绘学院(1958.12—1985.09)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1970年
1971—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1月至9月
第十二章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85.10—2000.07)
1985年10月至12月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1月至7月
第十三章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2000.08—2016.07)
2000年8月至12月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1月至7月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