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测绘科大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大胆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强化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1985—2000年,测绘科大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先后有3项教改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5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遥感系列课程建设”教育模式还被推广到荷兰及亚太地区,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普遍关注。学校出版的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材奖2项、部级优秀教材奖14项。编制的声像教材有6部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王之卓院士的《摄影测量原理》(英文版)等专著还被国际著名专家、学者选作研究生教材。
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的高层次人才,测绘科大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学校对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统一了测绘工程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要求这5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至少有3年的打通,在统一必修课的基础上,各专业方向按不同的培养要求确定限选课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更新优化教学内容,重组了课程体系,明确了课程建设的重点。1985年,国家教委开始试点开展课程评估和评选一类课程,测绘科大首先对大学物理、物理实验、高等教学等课程的评估进行试点,逐步推广,1988年,确定了各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制定了《本科主干课程建设规范》。1989年12月自评了48门课程,首批满足“课程建设规范”验收合格课程19门;1998—1999年,测绘科大为课程建设拨专款95万余元,重点搞好课程建设立项。按基本保障和重点投入两个层次,对全校206门课程分期分批立项建设,其中117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按照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的要求,确定了12门主要基础课程。这些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十分明显作用。
学校通过实施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分段教育、弹性学制、淘汰制、奖优制;试行本科-硕士、硕士-博士连读制;制订严格的学业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坚持加宽加厚基础,尤其注意加强数学、外语、计算机这三大支撑性课程建设。注意专业基础课结构的优化配置,加强系列课程、多学科交叉渗透类课程建设,努力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不仅增加了高新技术内容,而且增加了管理、经济、法律等人文类课程,扩大选修课范围。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这些措施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学校先后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调查表明,测绘科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知识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好,应用新技术能力和工作适应性较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一次到位率位居武汉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