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 三级教授

6.3.3 三级教授

1.测绘学院

(1)邱卫宁,女,主要研究方向为测量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GPS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和武汉大学精品课程“高等测量平差”的负责人。主编和参编了8部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其中3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主持和参加了多项教学和科研项目的研究,主要有: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测量平差教材的研究、测量数据处理系列课程改革与设计、检核天文大地网的研究、南极半岛地区地壳活动断层研究、同步辐射加速器储存环垂直变形分析、GPS多天线滑坡监测系统研究、GPS监测网系统误差与形变信息的可区分性及分离方法、武汉轻轨一号线控制网的建立、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ies for Precise Land Surveying、水电站大坝变形分析与灾害预报系统的研制等,变形监测中快速精确提取形变量的理论与算法研究、地壳运动连续形变场有限元模拟与地壳应力场反演研究,其中两项分别获得测绘科技一等奖和三等奖。

(2)刘宗泉,男,四川省武胜县人,195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1月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工作至今。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测学院副院长和中国测绘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多项本科和函授生教学任务,国家精品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主讲教师,参加编写教材和专著3部,其中《大地测量学基础》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奖二等奖。近年来主要从事大地测量、GPS测量、工程形变测量方面的应用研究,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和参加完成了多项横向科研课题,其中“GPS技术建立行政区多城镇不均匀合级布网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武汉长江二桥变形监测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加完成的“深圳市城市测量控制网改造工程”获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孙海燕,男,山西朔州人,1960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空间大地测量。1988年2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武汉测绘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毕业,1988年12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硕士,1995年6月获武汉大学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

(4)张双喜,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特聘教授。提出了面波频散多模信息最优化提取准则、多模反演方法,俯冲带及地震动力学过程模拟和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对在云南及三峡地区的地震波横波速度结构及区域构造有深入研究。主持“973”课题、子课题、“985”项目、开放基金及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多篇,受多家国际地球物理专业期刊邀请为评审专家。学术兼职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国际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近地表地球物理学会副主任委员。

(5)郭际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高精度定位、GB-InSAR精密变形监测、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处理、测量基准与控制网布设等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讲“大地测量学基础”(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及参与完成教材和专著共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3项发明专利及3项软件著作权。主要研究成果有:GPS工程测量网通用平差软件包(CosaGPS)、现代测量控制网测量数据处理通用软件包(CosaCODAPS)、水准测量与沉降观测数据处理系统(CosaLEVEL)、CORS运维与功能扩展系统等。曾获国家教育部2009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年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测绘学会/国家测绘局2009年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2010年科学技术三等奖、华夏建设2011年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测绘学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1年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1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测绘学会2013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白金奖、中国测绘学会2014年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建集团201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6)徐亚明,男,1964年出生,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90年获该校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2年获武汉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15年担任测绘学院副院长,现为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教学和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优质测绘工程奖金奖1项。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9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10名。

(7)花向红,男,1963年10月出生,江苏姜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测量与专题GIS、三维激光扫描质量评价、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无缝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了各类纵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持承担了6项省级和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了20多篇教学研究论文。2000年获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大学师德标兵,2010年获武汉大学第二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武汉大学实验室工作突出贡献奖。

(8)巢佰崇,男,1962年出生。长期从事工程测量自动化、精密工程测量仪器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安全的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电子正负对撞机激光准直系统”项目的研究,获国务院嘉奖,主持了两项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参加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4)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讲“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开发”等本科生课程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研究生课程。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多项,以及国家实用专利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首届青年科技十佳。曾受聘香港理工大学为研究助理。

(9)张小红,男,1975年8月出生,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30余项;先后在GRL、JGR、JoG、GPSSolutions等本学科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写教材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非差模糊度解算及PPP-RTK工作组主席,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10)张景雄,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1988年分别获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摄影测量与遥感),199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地理学)。主要致力于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核心期刊IJGIS,IJRS,PE&RS,ISPRS,TGIS等发表了论文数篇。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与美国Goodchild教授和英国Atkinson教授出版的英文专著Uncertainty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和Scale in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反映了他在空间信息不确定性与尺度等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积淀。

(11)赵建虎,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海洋测绘研究院副院长。主攻方向为海洋测绘,在海底高精度高分辨率地形地貌信息获取、声呐图像精处理、海底浅表层底质层析及分类、海洋水文学及水下导航定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海洋908、127项目多项。发表EI、SCI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担任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海洋标准委员会海洋工程勘察与测绘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惯性协会会员,国内外多家期刊编委。2009年荣获国家测绘类优秀教材三等奖,2011年、2014年和2015年分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2015年获第二届海洋测绘学科发展突出贡献奖。

2.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1)王树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中央第十三届科技医卫委员会委员,民进武汉市第九、十、十一届副主委、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政协武汉市第十一、十二届常委。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获第六、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贾永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学名师。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发表论文40多篇。被授予资源三号工程研制三等功臣;获湖北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的国家精品课程“数字图像处理”遴选为国家精品共享课;课程“数字图像处理技巧”为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优秀通识课;研究生课程“图像处理与分析”和“图像分析与解译”均为精品课程,且为国家专业硕士学位在线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出版教材5部,其中3部为国家规划教材;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郑顺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6/31篇被SCI/EI收录,以第一完成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0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在基于影像的三维建模、视觉测量与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视觉测量方法研究及应用”成果2012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乐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与位置服务研究所所长、地理信息工程系副主任。中组部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IEEE地球信息科学委员会主席,OGC国际开放地理信息联盟武汉大学首席代表,OGC-China中国论坛负责人,ISPRS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第六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秘书。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与服务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10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EI检索8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国际性学术奖励1项。

(5)刘继琳,教授,长期主要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科研与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研究及实验教学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级与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及其他横向开发项目20余项;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湖北省及学校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1993年至今,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20余篇;各种荣誉奖励20余项。

3.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1)郭庆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2000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从事计算机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被破格聘为教授。2000—2001年在瑞士留学。从2001年开始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任教。已指导博士生24人,硕士生84人。主持国家级、部级等科研项目十几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2)何宗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测绘局首届测绘立法咨询专家。主要从事数字地图制图理论与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和教学。主持的《深圳市地图集》于1999年获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地图杰出作品奖,曾获国家海洋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地图学》、《普通地图编制》、《地图数据处理模型的原理与方法》、《计算机地图制图》、《测绘学概论》等6部。

(3)林爱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土地资源研究及资源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环境经济分会委员。从事自然地理及地貌学、土地规划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遥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和地方项目50多项;发表SCI、EI、核心等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部;获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

(4)张根寿,男,1953年出生,教授。主要从事地貌、地理分析、土地评价与规划方面研究。主编和参编出版了《现在地貌学》等专著、教材4部,《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地貌图集》等大型地图集5本,国内外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科研项目15项,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湖北省精品课程“现代地貌学”负责人。

(5)沈焕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资深会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影像质量改善、数据融合与同化、遥感制图与应用、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等。主持4项国家自然基金,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4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3.0,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计划,担任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编委。

4.印刷与包装系

(1)万晓霞,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任。兼任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30)委员、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0)委员、香港印刷媒体专业人员协会(IPP)会士,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颜色标样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美国罗切斯特工学院孟塞尔颜色科学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颜色科学。

长期从事色彩再现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基金2项;参与国家支撑项目的研究1项;策划并参与“973”专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子课题“文化遗产色彩的反演与再现”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编辑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项。

中国印刷最高奖毕昇奖获得者,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武汉市“黄鹤英才”称号,苏州工业园领军人才。其主讲的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共享课程。获湖北省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1项。

(2)黎厚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器工业炸药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数码影像材料与数字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担任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Carbohydrate Polymers、Bioresources等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主要从事功能包装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包装工程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国防科工局配套项目5项,曾主持广东省产学研项目、中央高校专项基金等多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专项及军工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30项。获全国包装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广东省汕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武汉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5.国际软件学院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系

朱国宾,男,1965年出生,江苏如皋人,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摄影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研究,领域涉及海量空间数据库、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遥感影像理解与分析、地理信息共享与分发等。主持或承担课题和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横向开发类科研项目1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20余篇,ISTP18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6.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王伟,男,1962年10月出生,湖北省英山县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战略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工程、虚拟现实与仿真、空间信息系统、智慧城市应用等。主要成就: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GeoStar、多维实时虚拟数字地球平台软件Gaea Explorer、动态虚拟仿真平台软件Gaea Lostworld的创始人和开发者之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信息技术重大发明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10多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及省部级项目60多项;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0多人。

(2)许妙忠,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数字城市建设、古建筑保护和建模、航空航天传感器定定标与质量评定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负责和参加国家地面定标场网建设和航空航天传感器定标与质量评定软件系统研发与集成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专项、“863”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及其他国家科技部、香港地区、武汉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等科研项目十余项;成果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博士和硕士数十名。在本领域的顶级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共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并受邀担任测绘学报、宇航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光电工程等行业期刊的评审专家。

(3)闫军,197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ATR技术、电子工程。专注于战场侦察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ATR)领域18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完成了5个型号研制工作,均批量装备,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成果被评价为:“填补了国内空白,与国外同类装备相比,技术水平居于国际领先,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战场侦察雷达ATR技术进入实用化时代。”作为主要完成人,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潜用拖曳通信导航浮标,装备至全部常规主战潜艇,为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作出了突出贡献。该成果被评价为:“改变了潜艇部队传统作战样式。”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单兵手持式激光目标定位系统,比美国早14年提出,早12年批量装备部队。发表论文11篇,GF报告8篇,其中2篇为一级GF报告。已获国防发明专利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船重工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4)江万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数字摄影测量算法研究、软件开发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影像匹配、影像配准和密集匹配,研制的控制点匹配软件和DEM生产软件已经用于国产光学卫星影像的业务化处理和生产应用,为ZY3号等卫星传感器影像定标、全国规模的影像空三和DEM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在“863”项目支持下主持研制的开放式遥感数据处理平台OpenRS,实现了桌面处理、分布式并行处理与网络服务的一体化,为遥感数据云在线流式处理提供了后台服务。曾获得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入选黄鹤英才(科技)计划。现主要从事三维城市建模及在电力巡线等行业的深度应用研究。

(5)陈能成,男,1974年出生。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CPGIS长期会员、ITU国际电联“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国际标准编辑。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感知服务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平台应用研究,牵头和参与完成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863”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美国宇航局“卫星传感网”基础研究项目等20余项。出版论文170余篇,其中著作5部(4部为第一作者)、SCI/EI论文54/95篇,ITU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技术报告1项、国际标准2项,申请专利29项(已授权1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4项。研究成果获2014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美国“R&D 100 AWARD”国际学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地观测传感网、时空大数据、动态实时网络GIS和位置智慧应用。

(6)邵振峰,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至2014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作访问学者。先后入选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市“晨光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承担了30多项国家项目,研究方向为城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32篇、EI检索110篇,出版专著《城市遥感》。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主持研发了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系列软件,先后获得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湖北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奖、2014年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Talbert Abrams奖、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7)眭海刚,博士,博士生导师,珞珈特聘教授,ISPRS第七委员会第五工作组秘书,主要从事遥感信息提取与图像理解、传感网信息融合、GIS的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及参与了多项国家“863”、“97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总装军方型号和预研项目。研制的装备和系统已在国防单位、国家减灾中心、湖北省测绘局等进行了部署和推广应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6部著作,曾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14、2012、2000),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5、2010),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13),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2009),湖北省发明二等奖一项(2013)。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9项。

(8)张过,男,1976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应用系统总师助理。长期从事航天摄影测量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的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应用系统研制的团队,主要研究测绘卫星设计、高精度几何处理和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12月,获“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工程研制先进个人二等功”,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星载SAR和InSAR处理方面,在国内外首先提出星载SAR和InSAR的严密几何模型可以被RPC模型替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星载SAR和InSAR处理软件,并于2013年10月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从2005年博士毕业至今发表学术论文51篇;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研究兴趣包括星载光学处理、星载SAR/InSAR处理和变化信息提取等。

7.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

(1)叶世榕,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精密单点定位、GNSS气象应用等方向研究。主持与参与“863”重点、目标导向、“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Journal ofGeodesy、Remote Sensing、《测绘学报》等刊物上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Journal ofGeodesy、《测绘学报》、《宇航学报》等刊物审稿专家,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第九届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委员。

(2)楼益栋,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GNSS实时精密定轨定位数据处理理论、方法、软件及应用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导航卫星高精度实时精密定轨理论方法、导航卫星实时钟差处理理论与方法、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近5年,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各1项、重大专项项目1项。在Journal of Geodesy、GPSSolutions等本学科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7篇,Google Scholar引用50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2015年获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支持。

8.中国南极测绘技术研究中心

(1)王泽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地测量学。Geomatics、《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极地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等学术杂志编委。2004年5月—2005年4月为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访问学者。4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4次赴北极科学考察。深入开展了非连续变形分析研究并应用于现代地壳运动研究,利用GPS技术研究了极区电离层特征,取得了较大成绩

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极地考察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获得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科技专著2部。

(2)庞小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际制图协会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地图学、遥感制图与应用、地理信息可视化以及极地冰雪环境动态模拟研究等。2002年赴德国耶拿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1—2002年期间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2012年赴北极考察。

主讲“专题地图编制”、“数字地图理论与工程研究进展”、“数理统计与地学分析”等课程。

主持了国家基础测绘项目、国家极地考察重大专项子课题、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及相关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各类地图集10余册,在遥感城市制图、极地GIS等领域研究成果突出。获得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多项优秀地图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