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月4日】我校第11届“王之卓创新人才奖”颁奖,17名学生获得奖学金。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等向获奖学生颁奖。
【1月4日】我校鄂栋臣、庞小平、王泽民等完成的“极地基础测绘与冰雪环境动态过程研究”获“2010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月7日】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邀请,李德仁院士赴成都该所合作座谈交流,作题为“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与地理信息新时代”的学术报告。
【1月9—10日】应九寨沟管理局的邀请,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参加“中国九寨沟“智慧景区”研讨会”;李德仁作特邀主题报告“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主持“智慧九寨”全面建设规划项目论证会:利用数字地球和互联网最新技术,建设和谐智慧九寨,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
【1月】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小组林宗坚教授一行,来我校检查评估“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1月18日】李德仁院士应邀为海南省直机关400名干部作题为“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的报告;结合海南建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对“智慧海南”提出建议。我校和立得公司协助海南测绘局启动该项工程。
【1月22日】由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南北极地图集》在京举行首发式。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南北极自然地理环境与我国南北极测绘科学考察成果的地图集,综合反映了25年来我国南北极测绘史与研究成果。
【1月25日】根据教育部教人厅函[2010]3号文公告,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庆教授,入选2009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单。
【1月3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大家》栏目聚焦李德仁院士,以《测绘人生》为题,围绕汶川地震求解唐家山堰塞湖危机、留学德国破解测量学界百年难题、用遥感技术改善人民生活等,专题电视报道李院士,展现了他的求学与治学历程。
【1月】我校“珞珈印刷论坛”,邀请杜邦公司业务部经理古汉军作“柔性版印刷的技术优势”的报告。
【2月22日】教育部批准,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组建、共有19所知名高校参加的“教育部对地观测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李德仁院士担任该中心第一任主任。主要任务是: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和科技工程发展需求为牵引,整合高校优势资源参与专项工程,围绕科技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四方面开展工作;实现高校强强联合,为国家重大科学攻关项目作出更大贡献。
【2月25日】《教育部关于公布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度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钟燕飞教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获资助50万元。
【3月5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黄昕,荣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2010年度影像分析与解译最佳论文波音奖”。
【3月18日】Hexagon大中华区总裁李洪全等4人访问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等会见了李总裁一行。双方达成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合作意向。
【3月22日】作为中科院遥感所第8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德仁院士出席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制定该所“十一五”任务目标、“十二五”规划基础,促进该所长远发展。
【3月23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前校长李天任教授,应邀在“珞珈印刷论坛”作题为“印刷传播人才时代使命与文化涵养”的报告。
【3月26日】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一行来校与李德仁院士、长江学者代表、相关院系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就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建设、管理运行、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整合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研发资源、积极争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测绘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建议等,建言献策。
【3月底】我校吉奥公司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入选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在这平台上,电网任何位置异常,都可直接以图形直观反馈到控制中心,节省大量成本,为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发挥基础作用。
【3月30—31日】教育部印刷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刷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规范》制订研讨会”在我校印刷与包装系召开,与会成员来自我校、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5所高校。
【4月6日】《教育部关于成立2010—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我校副校长李斐教授为“2010—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4月6—7日】“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会议“在京举行,我校“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耀林教授的工作汇报和评估答辩,获得评估组专家一致肯定。
【4月15日】我校张祖勋院士将一套研发的可移动DPGrid技术设备送往北京,与国土资源部的科研人员一起,随时接收从玉树传输回来的航拍图,及时收集灾区信息制作地形图,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4月16—17日】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对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每5年一次的现场评估。校长顾海良、常务副校长李清泉、副校长李斐,院士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校科技发展研究院负责人、该实验室全体人员等参加了现场评估。实验室主任龚健雅作工作报告;朱庆、张良培、朱欣焰、李清泉、眭海刚等代表性成果报告,回答了专家提问。专家组现场考察、综合评议实验室各方面情况及代表性成果演示,对实验室五年来所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4月18日】我校参与共建的“民政部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龚健雅教授主持揭牌仪式。李德仁院士出任“民政部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4月民政部批准成立“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首批认定为部级重点实验室:依托我校和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3所、北师大共建。以李德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团队,多次参与和协助国家减灾中心科技减灾,取得丰硕合作成果;经过一年筹备,该室终于在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
【4月20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项目实施会”在京召开。我校张良培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项目获得批准。
【4月22日】我校与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共建大学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协议签字仪式,常务副校长李清泉和该局局长王广华签字、为基地揭牌。
【4月23日】我校“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文化节”开幕式。首场学术讲座由李德仁院士作“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报告。李院士阐述了数字地球与智慧地球的区别、数字地球“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智慧地球却“秀才不出门,能做天下事”;展望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未来,指出全新地理信息时代已到来。
【4月27—29日】我校李德仁、朱宜萱一行5人,应邀参加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举行的“GEO-Siberia2010国际会议”。李德仁院士作为ISPRS白象俱乐部成员,在白象俱乐部分会场作了题为“中国地球信息科学的技术转化”的报告。
【4月29日】李德仁院士一行应邀访问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测绘学院,磋商两校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国际合作。
【5月3—7日】李德仁等7位院士与相关专家赴十堰市等地,调研南水北调生态经济情况。此调研由中科院地学部和我校联合进行,将在此基础上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咨询报告》,提交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参考。该项目2008年立项,由李德仁院士负责。他指导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龚健雅、陈晓玲、曾群,水资源与水电国家重点实验室邵东国,资环学院王红萍等;多次赴十堰市、丹江口市调研,开展了一系列前期论证工作。
【5月7日】国家减灾委员会等在京举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李德仁院士主持“科技进步与综合防灾减灾专题”,作题为“多系统集成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系统”报告。
【5月上旬】国家测绘局公布2008—2009年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我校“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5月13日】我校李斐副校长被选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5月17—21日】“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二期中期成果学术研讨会”在广西阳朔召开的。李德仁院士为特邀嘉宾出席开幕式,作了题为“Chinese EO missions and future programmes”报告。
【5月17日】“首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北京大学颁奖。共有87个单位262个作品参赛。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移动导航定位终端的设计”(钱成越、薛原、张彦峰、卢争超)荣获一等奖;“北斗卫星轨道设计及三维显示的仿真研究”(曾也鲁、曾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周云、符思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震中的应用及建议”(徐迎欢、罗迪)、“基于卫星空间相对位置及摄影测量信息的空间卫星系统轨道参数的整体测定”(张德飞、刘璐)、“任重道远”(张晗)等5项获优秀奖。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分团委获得优秀组织奖。
【5月26—28日】“国际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数据处理及建模大会”在香港理工大学召开;李德仁院士出席开幕式,作题为“地理信息的新时代”的特邀报告。
【5月】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的代表,赴韩国参加“包装工程专业国际会议”。
【6月上旬】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给我校“MODIS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来信感谢该中心:“在玉树地震灾情遥感监测评估工作中,MODIS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及时向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我们扩大灾区监测范围、提高灾害评估准确性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接收站负责人、“民政部减灾与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刘良明教授研究小组,积极参与青海玉树地震灾情遥感监测,及时向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
【6月11—16日】李德仁院士一行三人赴保加利亚参加“第三届ISDE数字地球高峰论坛”。李德仁应邀作了题为“从数字地球到智能地球”的报告,受到高度关注。
【6月】美国联美印刷总裁周贤孟博士应邀来我校“珞珈印刷论坛”,作“胶版印刷原理与未来”讲座。
【6月17日】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来我校看望李德仁院士;市政府将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支持李院士的研究新进展。
【6月】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登记,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获“南极PANDA地理信息系统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1SR014176;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277850号)。
【7月2—4日】“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立100周年庆典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召开。大会首次选举了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12个先进人物(Fellow),我校李德仁院士入选。
【7月6日】由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究开发、武汉龙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我国首台“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问世。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清泉教授介绍,“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打破了西方少数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填补了国内道路快速弯沉检测的空白,取代价格昂贵的进口设备,使我国公路检测仪器的研发和道路养护水平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7月5—11日】李德仁院士等应邀前往捷克布尔诺市进行遥感与GIS领域的学术交流,作了学术报告;并考察了捷克喀斯特地貌和三皇会战古战场。
【7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我校资环学院刘耀林负责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同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点,被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7月11—18日】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等单位,以“地球南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为主题,举办“国际大学生极地科学考察学术报告邀请赛”;澳、新及我国港、台、大陆10余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参赛。我校南极中心硕士生王立影获一等奖。
【7月13日】泰国科技部次长Suchinda,武汉市委、湖北省科技厅、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关领导,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清泉,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等院士,出席我校“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奠基仪式。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镇铁家山规划土地100亩,用于该中心的建设。
【7月24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党组书记徐德明考察“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他高度评价了基地的建设成就,充分肯定我校建设该基地的努力。我校副校长李斐、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及湖北省测绘局、武汉市规划局、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等参加了考察。
【8月】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第4期德国DAAD暑期班”,聘请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印刷媒体的教授来授课。学员77名来全国9所高校印刷专业。
【8月14日】由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良培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获科技部批准,资助2800万元。
【8月18—20日】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举办“CPGPS2010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兴产业与国际交流论坛”,海内外7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人参加论坛。
【8月20日】“2010年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李德仁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
【8月24日】“第十届海外高新技术人才为国服务暨第三届新侨创新成果交流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李德仁院士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李德仁的“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成果,获“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
【8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来我校考察座谈。李德仁院士建议,工程院应加大步伐发展院士,“千人计划”遴选应制定更全面、合理标准。张祖勋院士建议,应注重院士评选中的保密问题,鼓励研究多采用国产硬件和软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
【8月28日】由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清泉牵头、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必胜为团队技术总负责人研制的国内首台集成GPS、惯导、激光扫描仪、高分辨率相机的“遥感无人机测量系统”,经2年多攻关试飞成功,该机能设定路线自动飞行,飞行最高海拔2000米,辐射范围10多公里;同时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激光点云、视频等数据;可广泛运用于灾害应急、勘察设计、电力巡线、国土资源调查、基础测绘、交通等领域;如用于泥石流灾害,就可测量地形获取实时影像,帮助防灾救灾,既快又大大节约成本。
【8月中下旬】四川省普降暴雨,汶川大地震影响区域受泥石流侵害,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校与中测新图遥感技术公司合作成立的“武汉中测晟图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以紧急供图为第一要务,利用我校张祖勋团队研发的“DPGrid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系统”,对无人机获取的航空遥感数据快速处理,最短时间得到灾区灾后高分辨率影像,为科学救灾、灾情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8月27—31日】“第17届中国遥感大会”在杭州召开,李德仁院士作特邀报告“LIDAR技术及其应用”。大会举办“‘航天星图杯’第六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李德仁任嘉宾评委,精彩点评辩论。
【9月3日】世界知名海克斯康测量系统总裁Juergen Dold博士一行四人应邀来访,与李德仁院士就地球空间信息技术领域合作深入讨论,成立了联合项目工作组。
【9月】我校印刷与包装系5名硕士生赴台湾文化大学学习研究半年。
【9月5日】李德仁院士应邀为重庆市勘测院题词:“为五个重庆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勘测保障——敬贺重庆市勘测院成立六十周年”。
【9月17日】我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国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卫星应用终端产品联合开发、共建卫星应用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方面,开启合作新篇章。该院副院长李忠宝,我校校长顾海良、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刘经南院士等出席协议签字仪式。
【9月24—28日】“2010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上海举行;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11人与会,其中7人作学术报告;师资博士后杨元德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9月28日】科技部2010年对我国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5年一次的评估,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这是该实验室第三次被评为优秀。
【10月11日】我校举行“缅怀先贤·激励后学·李庆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纪念中国杰出大地测量学家、中国工程测量学科奠基人李庆海教授。校党委书记李健,宁津生院士,杨元喜院士,常务副校长李清泉,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湛明,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代表,李庆海子女和学生代表,测绘学院师生代表等出席大会。
“我从1954年起跟随先生,聆听先生教诲,一直到1986年先生逝世,先生的教导令我受益匪浅。”宁津生院士追忆恩师对自己为人为学的影响,简介李庆海先生生平。李庆海首批硕士生代表陈春明教授、李庆海同事代表刘基余教授先后发言,回顾李先生治学品格、为人风范、报国情怀和对测绘事业的执着追求。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介绍了筹备李庆海奖励基金会及捐款情况,首批收到捐款165万元。
【10月14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测绘发展研讨会”在澳门召开。李德仁院士应邀作《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的主题报告。
【10月16日】对我校资环学院胡鹏教授主持的“数字高程模型新理论和关键技术”,湖北省科技厅组织高俊、孙九林、李小文3院士等7专家进行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有重大理论创新和应用前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月18日】科学技术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2011年项目立项的通知》,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良培教授主持的“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2011年项目”。
【10月18日】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清泉团队研制的“无人驾驶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亚军。该团队集中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与机械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青年师生,经过近一年研制才成功。
【10月19日】我校第192期“弘毅讲堂”,李德仁院士作题为“论学科发展的纵深与交叉”讲座。军事测绘行业20名专家,为加强军地测绘界沟通与交流,应邀来聆听讲座。
【10月21日】我校召开“985工程”(2010—2013年)建设规划专题会议。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主持会议;常务副校长李清泉,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部分学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就建设规划方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李德仁指出,规划方案要“大钱办大事”,集中力量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群,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明确新的学科交叉增长点。李清泉总结提出,要准确把握发展定位,突出规划的重点、亮点。
【10月28日】李德仁院士与专家组前往成都,检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0研究所承制的“武汉大学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THEOS遥感卫星地面站”设备系统研制情况。
【10月29日】李德仁院士领衔、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研发的“‘智慧九寨’一期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九寨景区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由四川省阿坝科技局专家组鉴定,一致认为:该平台属旅游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国内首创,居国内旅游行业领先水平。
【10月30—31日】包括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李小文、刘经南5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对我校以龚健雅为首席科学家完成的973计划项目“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进行验收。该项目包括6个课题,专家组对各课题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均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11月1—3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宁津生院士主持开幕式。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清泉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15位院士以及测绘学科多名专家学者,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建立对地观测体系,充分利用地球空间信息解决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问题,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李德仁题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技术”、周丰峻题为“测绘科学技术在灾害监测和大跨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许厚泽题为“全球环境变化的空间大地测量探测”、王家耀题为“变化着的世界与变化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28位院士、学者,从不同研究方向阐述了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内容涉及土木、水利、建筑、测绘、地理等,为测绘学科快速发展、广泛应用,提供了许多思路方法。
【11月2—5日】“第二届武汉国际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办。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前任主席John Trinder,国际制图学会前任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副主席、欧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Milan Konecny、我校李德仁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南方测绘集团总经理马超分别做主题演讲。我校立得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出了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移动测量系统的实景三维技术,我校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出了自主创新成果——激光动态弯沉车,武汉泰通卫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展出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新技术和成果。
【11月4—6日】李德仁院士等19人,赴台湾高雄出席“2010年两岸四地GIS与应用遥感研讨会”。李德仁作了题为“地理空间信息新时代”的大会主题报告,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会后,李德仁、朱宜萱赴台南拜访了王之卓先生早年的学生、90岁高龄、台湾成功大学资深教授史惠顺。
【11月】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晓玲教授等,荣获“Elsevier环境科学领域2005—2010年最高被引中国作者”证书;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证书。陈晓玲等的论文题为“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与土地利用/地面覆盖变化关系分析”,2006年发表在《环境遥感》上,当年即成为国际热点文章排名第一,已被《环境遥感》、《国际遥感杂志》等SCI期刊论文引用数十次。
【11月7日】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边馥苓、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王然牵头,经1年多科研攻关的“科技考古遥感无人机”试飞成功,是我校“985”工程跨学科共享平台“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综合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
【11月9—11日】“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学会副理事长李德仁院士作题为“数字地球与智慧地球”报告。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庞小平、王泽民等完成的“极地基础测绘与冰雪环境动态过程研究”获2010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南北极地图集》获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
【11月】我校将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调整为直属学校管理的实体性科研机构:调整后南极中心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合组教授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建设归口信息学部,按学校二级单位运行;科学研究受校科技发展研究院管理指导;教工学生基层党支部隶属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人才培养以与极地科学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生为主,科研人员可承担相关学院的本科、研究生课程。
【11月】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给6名硕博连读优秀新生每人2万元奖学金。
【11月11日】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考察船从深圳起航,赴南极考察。我校4名科考队员:中国南极中心副教授周春霞、博士后杨元德、博士生杜玉军,电子信息学院博士生刘建军。我校副校长、中国南极测绘中心主任李斐及鄂栋臣、王泽民前往送行。
【11月15—19日】李德仁院士等赴美国佛罗里达,出席ISPRS技术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联办的国际研讨会。李德仁作题为“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挑战和机遇”的报告。他还应邀在“ICA早期预警和危机管理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
【11月16日】我校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签订“关于开展极地卫星激光测距的合作协议”:在组建极地激光测卫站和极地激光测卫研究中心、科学研究、仪器资源等方面,实现人力资源互补、科技成果共享、协同发展等全方位合作。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副所长杜瑞林,我校副校长、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李斐,鄂栋臣教授等出席;校科技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平湘主持签订仪式。
【11月21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闭幕。我校卓越公司的“全自动激光测量盘库系统”、武汉泰通公司的“RFID超高频无源立体电子标签”分别获得“优秀产品奖”。
【11月26日】中国科协《关于表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决定》,授予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刘耀林教授为“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1月29日】李德仁院士入选合校10周年“武汉大学十大风云人物”。
【12月6日】《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三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我校副校长李斐教授为“第三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
【12月21日】国家测绘局为“国家测绘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颁发证书和科技资助专项资金。2010年,评选出7名“国家测绘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其中有我校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测绘与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每人资助50万元。李建成代表首批当选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发言。
【12月21—22日】李德仁院士莅临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公司作“紧密结合GNSS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新领域”、“三维激光车载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对比”、“可量测实景影像与位置在导航服务中应用”的技术报告,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技术交流。并应邀为该公司题词:“做导航定位和空间信息服务的旗舰”。
【12月24日】中组部负责人宣布:李晓红为武大校长,免去顾海良的校长职务、调任教育部党组成员。
【12月31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评估总结座谈暨新年茶话会”,回顾2000年、2005年、2010年国家3次评估,均被评为“优秀”不平凡历程。陈俊勇、许厚泽、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张勇传等院士,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科技部、湖北省科技厅、测绘系统相关单位代表,全体在校校领导及有关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实验室主任龚健雅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实验室优秀之路。李德仁院士作专题报告,展望实验室对地观测平台建设。实验室已成为国际上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以实验室为代表的武大测绘学科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2010年】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被国家测绘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为“优秀实验室”;2007级杨盼盼获得数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007级张文逸作为主力队员参加第九届“国际大学群英会辩论会”获得冠军;2008级王峰获“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区总冠军”。
【2010年】我校测绘学院获成功举办“面向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建设高级研修班”,承办了中国工程院第106场工程科技论坛“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邀请国(境)外的学者来学院交流讲学访问11次。20余名教师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
【2010年】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邀请国际知名学者20余人来中心讲学合作交流,举办专业报告36场;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一门;接收了荷兰和巴基斯坦等国的访问学者。
【2010年】我校印刷与包装系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香港印刷业商会继续推动双方印刷、动画班学生交流学习;全年有47名师生赴香港,香港知专设计学院有48名学生和3名教师来交流学习。
【2010年】我校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重点工程项目“多模多频卫星导航射频接收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苏州晶为微电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