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艰苦奋斗,团结建校,曲折前进

1.2 艰苦奋斗,团结建校,曲折前进

武测建校之初,全校围绕党的“八大”精神开展工作,呈现一派创业的景象。

第一,稳定教学秩序,恢复和提高教学质量。从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艰苦探索和曲折前进的时期。高校出现“三多”,即政治运动多、会议多、劳动多,正常教学受到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武测尽力稳定教学科研秩序,争取测绘学科的新进展。在复杂环境下,武测坚持民主办学,扩大专业门类。1957年6月,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创办测绘学科成人高等教育设立函授部。1957年8月,根据航测与制图系主任王之卓建议,将航测与制图系分成为航空摄影测量系与制图学系,报请高等教育部审批;8月28日,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武测制图学系诞生。1958年4月2日,武测确定了“光、机、电测发展方向”,即要“掌握物理测距、雷达航测、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等技术”。1958年9月,夏坚白与院党委密切合作、共同争取高等教育部同意武测增设测量仪器制造系,任命测量仪器专家纪增觉教授为该系首任系主任,当年即招收该专业本科新生59名。1958年7月,增设工程测量专修科;还成立了中技科(后改称中专部),设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两个专业。建校之初,夏坚白即选派青年教师到中国科学院学习电子计算机制造与使用,为开设计算机专业做准备。正因为早有准备,当1959年12月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传下来时,武测即顺利地设立了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技术两个专业,1960年又增设了计算数学专业。此时,武测已开展成人教育,还招有副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的在职研究生,呈现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多层次的办学雏形。1958年8月,武测由教育部领导改归国家测绘总局与湖北省双重领导。同年12月20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1959年1月16日,第一届师生员工代表大会提出“必须更好地加强基础课程”,专业课“要迅速掌握近代专业知识”,教师要“钻研尖端的专业知识,编写教材,试行开课”,教学大纲和教材要“密切结合我国的生产实际,结合最新的科学成就,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结合专业需要”。1959年9月,院务会议强调了“建立新的教学秩序”。1960年5月,副院长陈永龄调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1960年8月,编制《学生手册》,对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生活管理等重新进行具体规定,力求稳定教学秩序。

第二,注重基础与实践环节。学校强调测绘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别关注教学实习。相继在湖北武昌县山坡、土地堂、湖北崇阳县建立了3个教学实习场地,占地面积100亩,布设300多平方米三角控制网点,可供400余名学生实习。大地、工测、航测、制图各专业学生,每年来这里实习几周。

1958年5月,武测接受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委托,为开发“北大荒”提供各种地形图;成立航测内业队和外业队,分头进行工作。外业队学生245人、教师20名当即奔赴北大荒测区。这是一个800里长的沼泽地区,荒草、森林沼泽连成一片,水齐腰深,野草高1~2米,是一个荒无人烟、野兽出没、虻蚊叮咬的荒漠世界;外业队师生在这绝无人迹的原野上,风餐露宿,克服种种困难,运用所学测量原理,联系实际摸索,整个测图历时5个月完成。为“北大荒”农场总体规划,准备了必要的资料。1958年11月21日,学生王平代表武测“北大荒测量队”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9年11月至1960年10月,武测接受了开发海南岛的航测外业任务,在原始森林中进行1∶1万比例尺国家基本图的外业测图。航测系56级(航5甲)和58级共300多人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近9个月艰苦测图工作,提前完成全部测图262幅,总面积为7800平方公里,军用控制点413个,四等水准1380公里,平面控制点3830个,高程控制点2502个,100%合乎国家基本图标准,优良率为65%。为开发海南岛,大力发展祖国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后一环,武测尤为重视。1960年3月,航测系在指导教师少、资料缺、时间紧的情况下,师生拧成一股绳,把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结合起来,圆满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夏坚白院长立即召开现场会,总结航测系毕业设计的经验,全校予以推广。他强调,“现在毕业设计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必须动员各教研组通力协作,选择题目要尽量先考虑国家的重点,工作中注意接力问题,创造出自己领导毕业设计的新办法”。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主张最好的教师到教学第一线。首任院长夏坚白虽身兼要职,社会工作诸多,仍长期担任本科生“大地天文学”课程,当研究生的导师。在他带头下,著名一级教授陈永龄、王之卓、叶雪安,二级教授李庆海,三级教授顾葆康、崔希璋、周江文、纪增觉、陈健、黄继渼、郑昌时、马文元等都坚持上课。夏坚白常说:“不论教学或科研,包教包懂或研究密切配合生产者少,想教书总得像样些,科学研究总得可以得出结论,否则如何交代?”充分体现了他认真负责的精神。一级教授王之卓亲自给本科生授课,做研究生的导师。许多学生听他讲课后深深爱上航测专业。他常晚间去学生宿舍答疑,帮助学生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冬天下雪路不好走,他就要小女儿打电筒陪同去;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有的十分幼稚,他总是耐心讲解,循循善诱。学校经常研讨教学问题。一次叶雪安教授建议互相讲课、听课,毕业设计前先看看以前同学做的,以便改进工作,夏坚白院长立即表示同意,并结合实际研究安排实施,成为一项制度。

第四,狠抓教师队伍、教材、实验室三大基本建设。建校伊始即制定《关于培养、提高师资的方案》,老带青、请进来、派出去,青年教师制订个人进修计划,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充分发挥名师和苏联专家的导师作用,招脱产研究生,陈永龄副院长为考试委员会主席,苏联专家伊里英斯基和阿格罗斯金为顾问。先后派出几十位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仅仅四五年时间,就培养出当时新开办的计算技术、无线电技术等专业的全部教师。

首任院长夏坚白告诫,“教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他兼任校教材审查委员会和全国测绘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制订规划,配套编著各主干课程教材,翻译出版国外重要文献。他主持编著出版的《大地天文学》(上、下册),是我国这一领域内第一部重要文献。为跟上大地测量学科发展,陈永龄、叶雪安合编专著《大地测量学》,共分上、下两卷,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理论严谨、内容完整、阐述全面、切合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王之卓根据我国航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自己科研与教学的经验,重新主编了《航空摄影测量学》(上、下册),成为我国高校航测教科书……

在教材建设中,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李庆海等老专家对青年教师耳提面命,勉励他们攀登测绘科学高峰。1956—1965年,武测教师编著、翻译出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60多种。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武测坚持向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看齐,以高标准建设实验室;经不懈努力,1956—1966年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8倍,其中一批争取进口测绘仪器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夏坚白要求教师都下实验室操作维护仪器,并亲自这么做。他主张不花钱收集生产单位报废仪器供学生观看、拆卸,提出建立测量仪器博物馆。

第五,注重科技信息建设和强化外语教学。1961年12月,武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成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6351平方米,可藏书60余万册,有6个350平方米的大阅览室,2个188平方米的阅览室,都与辅助书库相连,方便学习。1961年,有中外文书刊205000册。为丰富馆藏,金通尹率先捐献家藏《二十四史》等多种古籍及科技图书。叶雪安捐献留学德国节衣缩食、高价购齐的从19世纪创刊的各期德国测量杂志(ZFV),至今完好陈列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一些德国学者前来参观,对此爱不释手,因为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后,德国本土也难以见到完整的ZFV杂志了。武测还不惜用珍贵的外汇订购外国测绘文献,加强外语教学掌握国际交往语言工具,及时获得国外科技信息。

第六,努力向科学进军。首任院长夏坚白以身作则,严冬酷暑坚持天文观测,年逾花甲仍不间断;对天文方位角精度的提高、全能经纬仪T4的检验与应用、大地天文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研究。陈永龄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立法性大地测量技术法规,改变了我国过去大地测量完全按照苏联细则规范进行作业的状况,按这个法式规定实施的布网方案,使我国天文大地网适应了国家建设30年的需要,一开始就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王之卓发现苏联用于山区的“瓦洛夫公式”之不足,重新推演提出了精度大大优于“瓦洛夫公式”的新解算公式,曾被称为“王之卓公式”;他关于空中三角测量的理论,奠定了中国航测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第一个导出“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为中国航测使用电子计算机开辟了道路;1965年,王之卓分析美国利用卫星测绘月球表面,当即预见到航空摄影测量向遥感发展等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对遥感的先知者之一。叶雪安教授注意吸收国际最新成果,但不迷信外国,他和他的研究生不止一次地改正过国际著名学者在公式推导中的错误……

从1957年至1966年,武测共开展424个项目的科研,完成了171项。在这些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根据国家测绘总局要求研制成“地形测绘仪Ⅱ型”,较苏联同类仪器CTA-2型,在高程测量和等高线描绘上,精度都有提高,曾在全国仪器仪表新产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行家们的好评。1965年,在国家测绘总局的要求下,武测进行了“按条件观测平差法进行我国天文大地网平差”的科研,提出了对我国天文大地网全部一并平差的总体设计方案,还成功完成了“电模拟测图仪”的设计与试制。与此同时,在老一辈测绘学者的慧眼选拔和悉心培养下,我国测绘学科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茁壮成长起来。

第七,尽力争取,对外交流。“我时常想,我们的学校是专业性的,不但要在中国出名,就是在世界上,也要使它崭露头角!”首任院长夏坚白道出了武测先驱们的心声。对外学术与教育交流是一项重要工作,使学校获取国际测绘界、教育界新信息,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结识新朋友,扩大影响力。如在学校筹建初期,夏坚白就一所测绘高等院校应设置哪些专业、各专业应设哪些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应设什么实验室、各个实验室应当如何建立等问题,反复征询苏联大地测量学家阿格罗斯金教授、航测专家伊里英斯基教授的意见,回顾早年留学英国德国西方大学测量专业设置情况,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教训,与筹委会委员多次磋商、研究,使筹建方案日趋完善。1956—1960年,武测先后聘请了5名苏联专家到校工作。1956—1966年,先后派出10人出席了9次国际会议,与10个国家取得了学术联系,接待外国科技教育界人士来访16人次,培养了亚非留学生114名。

第八,贯彻党的“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一是认真贯彻《高教60条》“以教学为主”的原则,稳定和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狠抓调整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各级党组织与行政组织的关系,发挥行政组织的积极性;调整党内外的关系,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搞好甄别平反、右派摘帽工作,将《高教60条》规定落到实处,解除了他们的政治枷锁。“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卓有贡献的老教授在政治上尽量妥善安排。尽量减少各种会议,保证教师有5/6时间用于业务工作。三级以上教授都配备了助手,生活除按规定给予物质照顾外,还尽量统一购买特供物质,减少他们自行购买的时间。贯彻《高教60条》,武测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起了积极作用。

至1966年初,武测已发展为有5个系、8个本科、1个专科专业,有中专部、函授部,30个教研组、27个实验室,1000余名教职工,约3000名在校生,1100余名在籍函授生的测绘专门学院。主要设备价值880万元,中外图书20万余册,基建总投资1013万余元,建成建筑面积10.1万余平方米;编著、译著出版教材教学参考书60余种,科研项目404项(其中国家项目187项),完成161项(其中国家项目36项),培养出本科毕业生4312名、研究生26名、中专生301名、函授本科生531名、函授专科生130名、外国留学生114名。此时的武测已闻名于国际测绘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