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师资队伍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建校初始,就云集了一批以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5位一级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大师。学术前辈们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高度重视学科的传承发展;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奠定了学科发展的根基,形成了优秀的学科文化,影响深远。60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相关单位共有教职工571人,其中教师427人、专业技术人员66人、管理人员78人。教师队伍中教授177人,占41.5%;副教授151人,占35.3%;讲师99人,占23.2%。平均年龄41岁。
目前,测绘学科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测绘地理信局科技领军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3人,湖北省楚天学者、楚天学子1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7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武汉大学“351”人才76人。
2006年以来,测绘学科以建设国际一流师资队伍为目标,按照“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总体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质量,激发队伍活力,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竞争力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1.筑巢引凤,招贤纳才
测绘学科始终坚持广纳贤才,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为测绘学科发展壮大补充新生力量。
(1)不断拓展学科领域,以学科的交叉融合、集成发展为人才搭建更大的学术舞台,汇聚多学科优秀人才。测绘学科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中树立了引领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与大数据、云计算、传感网络、人工智能、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先进国防科技等交叉融合,从传统的几何学科发展成为新型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科,依托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吸引大批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逐渐形成了多学科技术方法互补,相互支撑,团结协作,协同攻关的学科团队。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武汉大学“351”人才建设项目,以及国家引智计划和协同创新计划项目等的支持,加强海外高层人才引进。在测绘院士等学术领军人物的感召下,一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从欧美、亚洲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到武汉大学,聚集珞珈山下,投身于测绘学科建设。其中,史文中、单杰、萧世伦、陈锐志、闵启龙、桑吉章、朱敦尧、宋晓东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震中、彭创、柳景斌、耿江辉4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3)加强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师资博士后、聘期制等教师选拔政策,从国内外知名高校选留优秀博士后充实教师队伍,近十年新补充青年教师100多人,教师队伍后劲进一步增强。其中,有部分外籍人士加盟,如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引进了B类学科带头人、外籍优秀学者Robert Tenzer教授,在本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而后留校任教的德国籍学者Timo Jochen Balz博士等。
(4)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武汉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受聘武汉大学名誉教授的国外人士包括: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Gottfried Konecny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John Trinder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Michael Goodchild教授,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rmin Gruen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John Townshend教授,以及德国斯图加特大学Dieter Fritsch教授等。
2.梯队建设,人才辈出
测绘学科一直十分注重学术传承、师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在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等测绘学科奠基人的教育和培养下,陈俊勇、李德仁、刘先林、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成为本学科学术领军人物,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测绘学科第二代学科带头人。2011年,龚健雅、李建成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校友郭仁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成为第三代测绘学科的领军人物。目前,武汉大学测绘学科青年学术骨干不断涌现,他们朝气蓬勃、勇于创新,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领域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并将引领学科的未来发展。2006—2015年,施闯、姜卫平2人成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许才军、张良培、朱庆、吴华意、龚威、施闯、姜卫平7人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耀林、施闯、李建成、龚威、乐鹏、沈焕锋6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或青年拔尖人才,姜卫平、艾廷华、朱庆、吴华意4人成为百千万国家级人才,龚威、邵振峰、施闯3人成为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建成、龚健雅、刘耀林、许才军、闫利、李霖、史文中7人被评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姚宜斌、罗志才、姜卫平、张永军、乐鹏、黄昕、袁修孝、沈焕锋、吴华意、施闯、龚威、王树良、杨必胜、钟燕飞、王密、陈能成、邵振峰17人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万晓霞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新闻出版领军人才。还有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入选湖北省和武汉大学各类优秀人才,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人才辈出,形成“五代传承、四世同堂”,交叉综合、结构合理的队伍建设格局,在业界传为佳话。
3.团队合作,协同创新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十分注重团队建设,依托各类重点研究平台、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项目推进团队建设,形成了方向明确、交叉互补、协同创新、特色明显的学术团队。其中,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院士牵头的对地观测与导航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龚健雅院士为负责人的创新团队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支持基础上,继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传感器对地观测网络数据精确处理与空间信息智能服务”项目滚动支持。李建成院士领衔的“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其时变效应研究创新团队”、施闯教授领衔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创新团队”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龚威教授为带头人的“多源地球空间数据的智能观测与定量应用”研究团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支持。在教学团队方面,李德仁院士牵头的“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建设”、李征航教授牵头的“卫星导航系列课程”、刘耀林教授牵头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4.多措并举,有力支持
在国家和武汉大学相关政策支持下,测绘学科积极创造条件,为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1)在“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等建设专项中,有计划地安排资金重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用于各类人才的引进、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启动经费。
(2)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培养,根据青年教师自身特点、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帮助其选择加入相近的团队,在团队中尽快找准研究方向。特别是注重发挥内部人才聚合效应,支持学术带头人面向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团队组织,形成了力量互补、富有效率的团队;指定专家学者对新选留师资博士后进行一对一指导,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和科研工作环境,实现身份转变和能力提升。
(3)切实解决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初期困难,为每一位选留青年师资提供5万~10万元安家费,为青年老师设立科研启动费、青年基金等,给予青年教师特别工资补贴,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
(4)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学校推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各单位制定合理的劳务分配政策措施,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调动教师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团结和谐、宽松自由、公平竞争的良好学术氛围,使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5)贯彻“以生为本、以师为重”的服务理念,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机制,努力营造务实、高效、温暖的工作氛围,从各方面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科研工作。
5.教书育人,名师荟萃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测绘学科教师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院士、知名专家亲自上讲台为本科生上课。在武汉大学,被誉为“最奢侈”基础课的课程“测绘学概论”,正是由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龚建雅6位院士和几位知名教授共同讲授。李德仁院士、张良培教授等指导的博士生先后有7人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刘耀林教授、李征航教授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李征航教授、袁修孝教授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李建成、刘耀林、闫利、姚宜斌、王树根、李建松、杜清运7位教授分别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学校还出台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教师特别是教授深入教学一线,直接接触学生,使学生能得到一流教师的指导和影响。如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时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每年教学检查中也把教授上讲台作为重要检查内容。测绘学科相关单位十分注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各单位都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老教师指导、教学研讨、试讲等环节帮助年青教师尽快适应教学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一批优秀青年很快成长,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如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龚龑副教授在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测绘学科专家学者注重发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扩大学科影响力,如龚健雅院士担任国务院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测绘学科组召集人,李建成院士担任教育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刘耀林任教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斐任地球物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万晓霞任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6.面向国际,提升能力
测绘学科积极推荐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学术机构进修学习,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出台了支持青年教师出国交流的相关政策,并在职称晋升文件中明确要求职称晋升必须有海外交流访问一年以上的经历。2006年以来,测绘学科共有近百名中青年教师先后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项目或青年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田纳西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交流访问,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科研能力,而且也扩大了测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