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二级教授

6.3.2 二级教授

1.测绘学院

(1)李征航,男,1943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天文大地系。曾在冶金部长沙勘察公司和武汉勘察公司工作,1978年回校任教,现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2006年他负责的课程“GPS原理及其应用”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他率领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8本,其中《GPS测量与数据处理》被评选为“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空间大地测量学》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曾担任武汉大学第一届和第二届教学督导团副团长。先后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3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2)张正禄,男,四川省渠县人,1944年出生。德国博士、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湖北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工程测量委员主任,全国特种精密工程测量中心理事,全国水利水电测绘信息网副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编委,武汉市科技智囊团专家,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民盟湖北省委员会委员兼武汉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国际测量师联合会第五委员会专题组组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特别委员会秘书等职。主讲课程10多门,培养工学硕士80多名,工学博士13名。主持各种教学和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等20多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含英、德文)24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优秀教材等各多项。代表成果有: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地面测量工程内外业一体化和数据处理自动化系统、超站仪系统、城市地下管线网系统和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和自动化系统等。

(3)许才军,男,1964年3月出生,江苏江阴人,博士生导师、二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1997年获全国测绘系统测绘奖章。1998年被评为国家测绘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2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获首届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奖(科学技术类),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国际大地测量联合会(IAG)理论大地测量委员会反演工作组成员、星载和机载成像系统应用分会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第四届监测预报学科技术协调组成员。Journal of Applied Geodesy、《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等杂志编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1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Geoscienc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地球物理学报》、《测绘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出版教材3部。

(4)姚宜斌,男,1976年1月出生,湖北宜都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现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兼职教授、《测绘学报》编委、《导航定位学报》编委。

长期从事测量数据处理基础理论与方法、GNSS空间环境学(对流层、电离层)应用、GNSS精密数据处理及应用研究。在Journal of Geodesy、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150余篇学术论文,已主持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2),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5)闫利,男,汉族,山西省人,1966年出生。博士,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测绘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研究遥感信息处理、卫星测图、匹配导航以及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测量等理论与技术。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等10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 140余篇。在卫星测图、三维激光雷达、自主导航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解决了我国某重点型号武器中景像匹配导航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提出了三面阵景像匹配新思想,突破了前视或前下视景像匹配的局限性;设计和研发了机载中波红外成像系统。2010年评选为武汉大学十佳“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05年被评为“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优秀考察队员。2006年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授予“陨石搜集贡献奖”。是国防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

(6)罗志才,男,四川隆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得大地测量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2000年2月至2002年8月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1月、2月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高级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物理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及横向开发项目等20余项,在卫星重力测量、地球重力场建模、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时变重力场反演及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曾获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7)桑吉章,男,1963年6月出生。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1986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97年获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昆士兰科技大学卫星导航空间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至2013年任职于澳大利亚EOSSpace Systems(EOSSS)公司,历任高级研究工程师、主任研究工程师、模型/分析部经理。2012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3任武汉大学教授。

自1998年先后于EOSSS(1998—2013年)和武汉大学(2013年至今)主要从事空间监测、空间态势感知和轨道确定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开发工作。作为关键研究员或项目负责人参与的重要项目有:全球首次实现对已知和未知轨道信息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2004—2005年),大气质量密度模型的准实时校正(2010年),空间碎片的精密轨道确定和预报(2012年)等。目前研究重点包括:超短弧初轨确定和数据关联,稀疏数据条件下的碎片轨道确定和预报,大气质量密度模型精化,半解析法轨道计算,空间碎片环境管理等。

(8)申文斌,1960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在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地球物理系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测绘科学》等杂志的编委。

申文斌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相对论大地测量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论著13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出版专著两部,合作出版教材1部;主持和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了近1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引力与惯性力的分离、等频大地水准面的提出以及确定、重力场边值问题求解、三轴地球自转以及时变重力场以及超导重力数据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研究领域为重力场理论及时变重力场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利用GPS信号测定海拔高的理论及应用,三轴分层地球自转,地球自由振荡及背景噪声、及多源数据大地震前异常信号探测研究。

2.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1)张剑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遥感、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参加了23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五”重点项目“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国家“七五”子项目“为黄土高原提供正射影像与数字地面模型的典型研究”,国家“八五”项目子专题“航空影像全数字化测图实用系统研究”,“863”项目课题“航空对地观测应用软件集成”,国家“九五”项目子专题“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实用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影像的城市变化检测”、“高分解率遥感影像的精纠正”等。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研究成果“VirtuoZo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为我国摄影测量产业进入高科技时代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实现了我国摄影测量高科技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

(2)舒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系主任、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学报》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遥感系列课程建设”教学研究项目,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赴法国空间研究中心、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访问交流。发表“关于遥感影像处理智能系统的若干问题”等学术论文百余篇,编著了《微波遥感原理》、《雷达影像干涉测量原理》、《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激光成像》等专业核心教材,并率先开设了相关课程。负责提出、设计和实施遥感科学与技术新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指导培养了数门新课的青年教师。主持了2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测绘局一等奖3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三等奖4项。曾被评为国家测绘局“八五”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精英”。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单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武汉大学讲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遥感模式识别工作组共同组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第七委员会(遥感和制图)共同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 and Image Fusion、Journal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编委,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专栏编辑,是50多个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人。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约80篇。出版专著1本,编撰2本研究类专著和4本特约期刊,应邀作国际会议报告80余次。曾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大奖、最佳论文奖、中国测绘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4)袁修孝,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湖北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武汉市第十一及十二届政协委员、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无人机航空遥感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和《遥感信息》编委。长期从事缺少控制点的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GNSS/IMU航空摄影测量、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几何处理等方面有独到建树,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基础测绘及国产卫星地面处理系统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参与起草和修订国家测绘行业标准2种,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建设的“摄影测量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5)万幼川,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编写组成员、“863”项目凝练专家和责任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现任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数字流域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版》、《测绘学报》、《遥感信息》、《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信息》、《城市勘测》、《测绘工程》、《地理空间信息》、《测绘通报》等刊物编委。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其他部委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EI 47篇、SCI 20篇。在国内率先申办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辨遥感数据处理、LIDAR数据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

(6)马洪超,1969年2月出生于浙江嵊州,加拿大Dalhouise大学大数据研究所及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后在浙江第七地质大队从事地质勘察与测量工作3年。1999年8月于中国地质大学数学地质与遥感研究所获得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学博士学位,随即进入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02年12月出站。2000年与2003年先后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2011年起任二级教授至今。主讲本科生“模式识别”以及硕士生“模式识别”、“当代遥感”等课程。主要从事遥感信息处理,尤其是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测绘应用工作。曾先后主持国防基础科研、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总装预研等各类国家级课题;承担过“973”子课题。与业内著名企业合作广泛,致力于产学研用的结合。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已发表各类论文6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7)孟令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7年、1990年、1994年分别获河海大学学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长期从事水利遥感和网络GIS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参加完成了6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在水利遥感监测、城市GIS建设和大数据处理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发明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共获科技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部。2004年被评为“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同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11年通过全校网络海选获得第二届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现兼任全国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

(8)张永军,1975年3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视觉及多源数据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在影像特征提取与匹配、卫星遥感影像的几何处理与三维信息提取、多源数据联合区域网平差、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数码城市三维建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20项;获得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3.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1)刘耀林,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领军人才、湖北省高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霍英东优秀教师奖等。任国务院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地理信息领域主题专家,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协会副主席,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工作组主席,国际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测绘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等。长期从事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地理数据库综合、地理空间建模与优化和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承担和参与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自然基金、国家科技专项、国家行业公益和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50多项,获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际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22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tography副主编和编委,以及国内《测绘学报》等多个国内期刊的编委。

(2)胡鹏,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海洋信息中心GIS技术顾问。多年来主持的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九五”重点项目1项。自1989年进行系列地图代数研究项目,1992年鉴定为“国际领先”,2002年完成《地图代数》专著;获省、部级奖4项。主持并完成了“云南武警边防信息系统”等10多项地理信息工程。指导培养了博士、硕士60余名。主编和参编教科书6本、专著5本。在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

(3)杜清运,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1987年7月获工学硕士后留校,先后赴德国斯图加特和美国加州大学进修及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武汉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测绘科技进步奖等评审专家。担任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数字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新媒体地图、移动地理计算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奖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20篇,其他论文近200篇。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测绘局跨世纪优秀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李霖,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系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入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三批“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武汉市“黄鹤英才(专项)计划”,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任客座研究员,在日本东京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和客座副教授。主持完成了包括“863”重点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发明二等奖以及其他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发表了上百篇包括三大检索及核心刊物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取得1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为数字制图模型、地理信息本体模型、三维数据模型及可视化、三维地籍、泛在位置服务等。

(5)艾廷华,男,1969年12月出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科技奖,担任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等期刊编委。承担并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专项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在地图综合、时空数据挖掘、泛在网络空间数据可视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研制了国内首套自动化地图综合系统DoMap,承担了国家1∶5万地图缩编更新、国家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成果多级数据库建设等重大测绘工程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优秀论文奖。

(6)刘艳芳,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地理信息应用工程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以及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技计划和各类应用工程项目30多项,出版《城市环境分析》、《经济地理原理、方法与应用》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40多篇,获批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项目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研究成果在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储备、土地利用规划等工程中广泛推广应用。

4.国际软件学院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系

边馥苓,女,1964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航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GIS协会培训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湖北省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武汉市九届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届人大代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冶金工业部、山东省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高级顾问,南海市、杭州市、宁波市、天津市“数字城市”工程专家组组长。1985—1986年欧洲空间局访问学者,199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工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8年和2002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创建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两个新专业,是我国GIS、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产业化的开拓者之一。培养了近30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和留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撰写专著、译著8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女职工、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教育工会高校优秀女职工和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测绘报》、《湖北日报》及新华社、香港《紫荆》杂志、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了她在GIS理论与方法研究及GIS工程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和成就。

5.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陈锐志,男,196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在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地球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十三五”计划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导航与定位领域有近30年的研究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手机泛在定位和卫星导航。具有在欧美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从事科研、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出色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主持和参与了美国、欧盟政府及企业资助的20个科研项目,发表论著2部,论文150多篇。研究成果曾两次被导航领域全球最著名的杂志GPSWorlds选为封面专题报道。指导学生3人次获美国导航年会(ION)优秀学生论文奖。曾开发整套基于智能手机的三维无缝导航技术,并在上海世博园区示范,该成果入选科技部“十一五”国际合作成果展。在美国工作期间,研发了一套基于安卓手机的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

(2)李清泉,男,1965年1月出生,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校长,国家教育部第六届科技委委员,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常务副主任,国家科技部“十一五”、“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专家组成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五委员会WG V/I副主席,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创会主席,中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创会主席,《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编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届“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湖北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武汉市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主持完成了“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等20余项。目前正在主持研究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础测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多传感器集成、多传感器同步控制、多源时空数据的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研制了LD激光测量系统和多传感器集成的道路路面智能检测系统,服务于国内的电厂、高速公路管理等部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结合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90余篇),出版专著5部,登记软件著作权14项,申请专利30项。获科技奖励1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ASPRS)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3)张良培,男,1962年出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IEE/IET会士。长期从事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方向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高分辨率遥感地学信息解译与应用的理论方法体系,研究成果在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设、高分重大专项等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80余篇,其中SCI论文250余篇,主持“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40余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省部级一等奖4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两次)、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Boeing奖与ERDAS奖等奖励、指导的团队囊括IEEE GRSS数据融合大赛前三名。任遥感领域顶级期刊IEEE TGRS等4个国际刊物编辑。

(4)秦前清,男,1961年2月生于湖北。近20年来系统地将小波分析方法应用于遥感影像处理、地震数据处理、视频图像处理等领域。在遥感影像数据压缩、多源数据协同处理、变化检测、超分辨率重建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获得了两项专利。在基于遥感影像进行目标分割分类识别,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内插加密高程数据并进行三维高精度可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地震数据压缩、地震层分析成像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受到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总装、空装、中石油等项目资助。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近百篇。2005年获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武汉市交通管理局表彰。同时培养博士后两名(2006—2007年度,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仅有的两名同时获得省及国家资助人员),培养博士近30名(目前已有4人晋升教授,8名晋升副教授,4人在国外继续深造)。

(5)廖明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信息分析与应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分辨率SAR图像城市目标认知解译与动态监测应用研究”和面上项目“从星载雷达影像提取地面三维信息的研究”、“时间序列雷达干涉影像中相位信号的分析方法”,“863”项目“基于D-InSAR点目标方法的城市地表沉降监测的关键技术”,国家“973”项目课题“多源观测数据与滑坡机理模型同化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地表形变场与地下水热参数探测的理论与方法”等项目。近几年发表论文百余篇,被SCI、EI或ISTP检索百余篇次,出版《雷达干涉测量学》等多部专著。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并获得2011年度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等。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兼职博导。

(6)李平湘,男,1964年12月出生。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省测绘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地理空间信息》编委会副主任,第二届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微波专委会委员。

长期从事遥感影像处理和摄影测量的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超分辨率重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解决了高分辨率大幅面真彩色影像拼接与色彩平衡技术难题,为三峡坝区大幅面航空彩色正射影像图的研制成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连续十多年应用于三峡地区的大幅面正射影像图制作和环境变化检测;针对我国西部困难地区利用多波段多极化SAR影像进行地物信息提取与解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西部测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测绘行业公益性项目1项,基础测绘类项目1项。主持并参与完成的项目包括:“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1项,“863”主题项目课题1项,“863”子课题3项,国家测绘局重点项目1项,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36篇,专著1部。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2年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7)吴华意,男,1966年出生,博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模型,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计算几何与算法,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测绘局等部门资助的“973”、“863”、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及其他项目30多项,是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国家科技部创新群体骨干成员、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目前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VI/1工作组主席,美国地理学会CyberInfrastructure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GIS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获得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42篇,EI收录68篇。

(8)龚威,男,1970年出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大学卫星遥感大气监测国际研究中心主任。IEEE Section MD主席、ISPRS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工作组副主席、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从事激光与光学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多年,主要研究集中在新型对空对地激光遥感技术、光学与激光遥感数据处理、光学与激光空间信息定量应用等方面。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课题、“863”项目等。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湖北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

(9)陈晓玲,女,1962年4月出生,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海洋监测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数字流域与水环境遥感研究中心主任,定量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方向学术带头人,龙计划4期国际合作中方负责人(ID 32442,New Earth Observations tools for Water resource and quality monitoring in Yangtze wetlands and lakes(EOWAQYWET)),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数字边海与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008—2012年期间,担任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分会理事,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承担并参与“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项目、环保部水专项、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国家减灾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150余篇),出版专著等9部,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授权专利11项,获国家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部级发展研究一等奖1项,“Elsevier环境科学领域2005—2010年最高被引中国作者”奖1项。

(10)徐正全,男,1962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学术带头人。先后担任武汉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专家、武汉市政务信息化建设专家、湖北省政务信息化建设专家。先后主持及参与“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以及国家、湖北省及武汉市多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多媒体通信、多媒体与空间信息安全、空间信息存储管理、数据隐私保护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曾经研制出国内最早的视频会议全套系统之一,其成果已在军队、政府、高校等国内近百个重要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注重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能力并重,历届毕业生一直受到国内外著名高科技公司的青睐。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4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8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11)朱欣焰,男,1963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硕士毕业留校工作,1999年评为教授,2007年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系统研究室主任,“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副主任。主要从事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地球空间信息服务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分布式空间数据无缝查询与优化、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与服务、位置传感网与全息位置地图关键技术及其在公安领域应用、自然语言位置识别与提取等方面取得较好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2)王密,男,1974年出生,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年入选湖北省首批高端人才,2015年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国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空间对地观测工程与技术》期刊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地球观测传感器和平台委员会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工作组秘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专项等10余项国家级研究课题。长期从事国产光学卫星地面数据处理理论与算法研究和系统研制工作,在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高精度在轨几何定标、高精度地面数据处理、超大规模高精度无控制光学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和海量数据高性能近实时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主持研制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地面处理算法软件成功用于我国30余颗卫星数据处理任务,产生了显著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创新及在国家应急响应中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入选2012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并获2015年湖北省发明专利金奖、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

(13)杨必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3S集成与空间信息通信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三维密集点云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广义点云模型”,成为继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后集数据模型和处理模型于一体的一种可重用模型,把传统GIS中的“点、线、面”几何特征提取扭转到空间结构为基础的三维对象精细化提取,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Benchmarking证实:提取的正确率和精度位居本领域最好水平。近十年来,主持了“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及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10余项;共发表国际期刊SCI论文40篇,SCI总引近400次;担任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期刊编委、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AG)激光扫描工作组主席和Computers&Geosciences学术期刊Guest Editor;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ASPRS)ESRI优秀论文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其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以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6.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中心

(1)施闯,教授,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理论方法、软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发展和研制了我国自主的导航卫星精密定轨定位软件系统、广域实时精密定位系统,以及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关键技术等重大研发任务,研究成果在我国“北斗导航重大专项”、“羲和系统”、“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网络”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其中两项为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第六完成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等。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 43篇,授权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5项。担任863计划“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重点专项专家组召集人、“北斗导航重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专家组组长等。

(2)姜卫平,教授,长期致力于卫星大地测量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在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测高、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2004年赴冰岛北欧火山研究所做博士后,2007—2008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担任访问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测绘学报》、Geodesy and Geodynamics等期刊编委,并担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卫星测高组委员。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客座教授突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次。发表论文近140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973”计划等项目80余项。

(3)赵齐乐,主要从事GNSS卫星精密定轨定位的理论方法、软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在GNSS数据精密处理、卫星精密定轨、事变重力场反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研制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精密定轨定位软件,将我国国产卫星的定轨精度由10m量级提高到cm级,在我国北斗二号卫星系统以及海洋2号和资源3号卫星地面系统得到了应用,并被多家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引进,获得了一致好评。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863”重点课题、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课题等10余项,其他省部级及航天科技集团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以及澳洲空间联合研究中心(CRC-SI)等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在Journal ofGeodesy、GPSSolutions、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5篇、EI检索45篇,授权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

7.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1)鄂栋臣,男,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是中国著名的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测绘遥感信息,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任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球科学组中国常任代表、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委员。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已连续参加了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2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子课题,以及多项我国南北极测绘科学考察重点项目,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曾于1985年、1987年、2010年3次荣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荣获何梁何利地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李斐,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届湖北省政协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中国常设代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理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兼职教授,《地球物理学报》、《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地球物理学进展》等杂志编委。1次赴南极考察,2次赴北极考察。主要从事重力场、月球内部构造和南极测绘研究,先后承担及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63”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5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