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995年

【1月9日】测绘科大成立外语系。根据上级批文公布,部级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省级重点学科:工程测量学、地图制图学;省级优质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地貌学。

【2月】宁津生等编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理论》获1994年度测绘科技图书一等奖;黄幼才编撰的《数据探测与抗差估计》,陶本藻编撰的《监测网理论与应变分析》,李德仁等翻译的《摄影测量信息处理系统》,分别获二等奖。

【2月20日】“地图制图系”经国家测绘局批准,更名为“国土信息与地图科学系”。

【3月5日】校研究生部等8单位倡议,集资修建校内多年失修的道路,迎接校庆四十周年。

【3月9日】测绘科大印发《关于博士生入学考试免试条件的暂行规定》。

【3月27日】测绘科大博士研究生刘少创,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探险队赴北极考察。

【3月下旬】设立校长奖励基金委员会,统一学校各项奖励基金的管理

【3月28日】测绘科大校友会成立暨第一次校友代表大会。名誉校长王之卓、前校长纪增觉、校长宁津生为名誉会长,张世汶书记为会长,武汉市民政局李杰矩局长顾问,副会长27名。市民政局颁发了社会团体法人证书。

【3月】由测绘科大承担,陈俊勇、宁津生、罗志才完成的国家测绘科技发展项目《对外公开的30′×30′平均重力异常的研究》,通过国家测绘局技术鉴定。

【4月4日】测绘科大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学校任命两院院士李德仁为第一任院长。

【4月8日】国家测绘局党组调整测绘科大领导班子:卢梅生退休;林宗坚、黄签名任副校长(副司局级)、党委常委;俞湛明任纪委书记(副司局级)、党委常委;同意杨长庚恳求,免去其副校长职务(保留原待遇),另行安排。

【4月中旬】地测学院徐绍铨、陈春明圆满完成我国第11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返校。徐绍铨是第3次到南极,在长城站110天,参与完成“95全南极GPS联测”等5个项目。陈春明是第2次赴南极,随我国“雪龙”号首航南极;参与完成中山站埋设绝对重力点等5个项目。

【4月6—19日】测绘科大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测绘局验收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基金委代表等全面验收。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科研方向明确,遥感图像处理、空间信息系统、高精度空间定位三大研究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形成老中青结合较稳定学术队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有权威性、国际性和代表性;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实验与科研,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一致同意: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冠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

【4月22日】测绘科大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的教务处长、图书馆馆长,聚集测绘科大共商五校图书资源共享,审议通过由测绘科大起草的《五所高校图书馆关于师生互办借书证的管理办法》。

【5月6日】9点20分,测绘科大博士生刘少创到达用GPS定位仪测定北极点,是中国科考队到达北极点第一人。

【5月17日】我国首次北极考察队队员、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刘少创凯旋,测绘科大授予他“北极测绘先行者”称号。

【5月23日】测绘科大聘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二副主席、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大地测量与摄影测量系阿明格林教授,为外籍名誉教授。

【5月】测绘科大与美国马萨诸塞波士顿大学建立两校交流合作关系。

【5月26—28日】王之卓、张祖勋、李德仁等14名教师,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举办的“香港地区信息系统95国际讨论会”。

【6月6日】校教材委员会第20次全体委员会议,评定第三届优秀教材19种,其中一等奖3种,二等奖6种,三等奖10种;优秀讲义5种。

【6月7—10日】李德仁院士赴奥地利出席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执委会与专业委员会主席联席会议。

【6月15日】测绘科大接受校友张森仪捐赠10万元人民币和40台自动安平水准仪;以其每年捐款设立“森泓”奖。

【6月18日】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测绘科大地测学院吴栋材、李宝桂等7人课题组成出色完成长江二桥施工测量项目。

【6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院士致函测绘科大,宁津生校长于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月21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葛茂荣工学博士学位,授予57人工学硕士学位。

【7月2—14日】地测学院院长陶本藻教授一行3人,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出席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第21届大会。

【7月3日】“祝贺宁津生校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暨我校学科建设座谈会”。

【7月13日】国家测绘局党组任命俞湛明为中共测绘科大党委副书记。

【8月1—7日】测绘科大朱宜萱副教授等《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提供矿区危崖产状的研究》、郭仁忠等与省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统计信息与地图表达动态”、彭美云等“教师教学质量统计评价系统与二次量化模型”等成果,均获199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月末】1995级成教学员开学典礼,共录取成教新生658人,其中函授专升本39人,函授本科24人,函授专科342人,成人脱产班182人,夜大专科71人。

【9月7日】录取1995级本科生1202人,专科398人,共计1600名。

【9月3—9日】测绘科大杜道生、祝国瑞等5名教师,赴西班牙出席国际地图制图协会第10届大会及第17次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3篇。

【9月13日】测绘科大授予德国达姆斯达特大学应用大地测量研究所格罗腾教授为测绘科大名誉教授。

【9月16日】测绘科大授予日本国索佳社长海林昭德为“索佳测绘技术研究中心高级技术顾问”,授予索佳社驻上海事业所所长小林诚为外语系客座教授。

【9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军教授,入选国家教委1994年度跨世纪人才计划,其“三维动态,GIS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万元资助。

【9月下旬】测绘科大“图书馆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建成。

【10月9日】叶雪安大地测量奖励基金会成立10周年暨1994年度颁奖大会。

【10月11—30日】受国家教委委托,测绘科大举办第二期“‘3S’的理论方法与集成应用”高研班,学员46人来自15所高校、9个科研所和11个测绘生产单位。授课教师包括王之卓、李德仁、徐冠华3名中科院院士,10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授。

【10月18日】测绘科大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龚健雅博士,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0万元资助。

【10月20日】测绘科大合并社会科学部与学生处思想教育教研室,成立人文科学与经济学院。

【10月25—27日】测绘科大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共同举办“三维、时态、动态空间数据模型与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60余名学者研讨;其中外国学者13人提交论文13篇,我校21人提交论文9篇。此次是该室举办的第四次国际学术会议。

【10月28日】测绘科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副主任杨凯主持,宁津生校长颁发聘书;张祖勋作1992—1995年工作报告,杜道生作科研基金指南汇报。审批了1995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这是通过国家验收后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任期三年。

【11月3日、20日】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万幼川参加我国第1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是考察南极内陆冰盖的8名队员之一;随队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启程赴南极。

【11月3日】地测学院祝贺高时浏教授80华诞座谈会。高教授1948年考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首届大地测量学硕士研究生,1950年获得测量学科学硕士学位,受聘为加拿大大地测量局工程师,多次进入北极圈测量,1951年到达过北磁极(北纬71度,西经96度)测量,是史料可查的第一位到达北磁极的中国测绘学者。1952年响应新中国召唤,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到祖国,长期从事测绘科研教育事业。

【11月10日】《测绘科大关于硕士博士生连读的实施细则》规定,每年遴选12~15名尖子作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

【11月11日】测绘科大副校长张祖勋教授,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1月16—19日】德国下萨克森州测量主管官员克诺普教授应邀到测绘科大讲学。测绘科大授予克诺普名誉教授称号,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

【11月19日】测绘科大边馥苓教授主持完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通过了国家测绘局专家鉴定:该课题组经过8年艰苦探索,研究总结了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技术实用模式,多方面达到同类成果世界先进水平,实用技术处国内领先地位。

【11月21日】聘请深圳市国土规划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忠学高工为测绘科大兼职研究员。

【12月6日】测绘科大接受香港徕卡公司为测绘科大四十周年校庆捐赠30万元人民币,全部用以装修新科学报告厅,将该厅命名为“徕卡科学报告厅”。

【12月19—21日】测绘科大第三次教代会暨第十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正式代表175人,列席代表48人。征集提案71件、议案2件;提出提案代表242人次;提案立案32件,占总数的54%。差额选举了第三届教代会常委会和第十一届工会委员会,通过校长工作报告、教代会工代会工作报告等文件。参加大会女职工代表召开了女职工代表会议,选出新一届女职工工作委员会。

【12月20日】校网络中心顺利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互联入网,同时进入INTERNET网。

【12月】测绘科大数字、物理、资源环境与规划、摄影测量、电子工程、测量平差、地图编绘与设计等7个教研室,分别获湖北省“1995年度优秀教研室”称号。

【12月】“测绘科大学报”获国家教委科技司“全国高校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和“湖北省高校学报分等定级评比”第三名及“1994—1995年度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

【1995年】测绘科大7项科研成果荣获“1995年度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3项:①“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大地测量学”(宁津生等)、②“JWP01”解析相片定位仪(高梯云等)、③“测绘科技管理政策与模式研究”(余国珊等);三等奖4项:①“数字专题地图采色分色系统”(张银洲等)、②“测距仪器通用接口与数据处理装置的研制”(袁宇正等)、③“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动态制图系统”(黄仁涛等)、④“城乡规划基础信息遥感调查产业化试点研究”(仇肇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