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1.第一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年5月26—29日,第一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办,美国电子文档基金会、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文化大学资讯传播学系协办。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担任本届会议的执行主席,美国RIT的Mitchell ROSEN博士担任本届会议的国际委员会主席。李德仁院士等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特邀报告。来自美国、日本、瑞典、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代表和国内30余所高校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还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技术报告和产品展示,以及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工业出版社、武汉市印刷技术协会等行业相关机构的代表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了图像传播工程的技术发展方向。
2.第六届Hotine-Marussi理论和计算大地测量国际研讨会
2006年5月29日—6月2日,第六届Hotine-Marussi理论和计算大地测量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德国、美国、希腊、法国、意大利、荷兰、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位代表和来自中国大陆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3.国际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6年10月28—29日,国际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与国际制图学会(ICA)联合举办。国际制图协会ICA主席Konecny M.、副主席CartwrightW.、理论地图学委员会主席Wolodtschenko A.、因特网与制图委员会主席Peterson M.、时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清泉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捷克、意大利、俄罗斯七国的12位外国代表和国内武汉大学、中科院地理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约7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安排了18篇大会报告和8篇张贴报告,内容涵盖了地图符号学、地理信息科学、地图的历史艺术与社会观、移动制图和空间信息处理等研究领域。会议就现代社会中地图学理论的发展及其与信息社会的融合问题展开了讨论。
4.OGC-中国武汉研讨会
2007年10月25—27日,由OGC(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OGC-中国武汉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的领导和专家还有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OGC主席、执委会成员、PCIGeomatics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Moses博士。本次会议的议题为:OGC标准的进程及相关基础设施,OGC标准的科研及商业环境,OGC标准架构纵览-商业趋势,OGC标准架构纵览-发展趋势,OGC标准的应用,GML的发展,位置服务、传感器网络、时空应用等的OGC标准,OGC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5.GNSS海内外华人学者珞珈高级学术论坛
2008年1月9—11日,GNSS海内外华人学者珞珈高级学术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邀请高扬等多名海外GNSS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聚集珞珈,共同研讨GNSS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及其未来发展。
6.第二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12月19—21日,第二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办,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担任本届会议的荣誉主席,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担任本届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
大会共邀请了来自中国文化大学、美国RIT、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高校的7位学者作特邀报告。其中,李德仁院士作了题为“Digital Culture Heritage:From Mogao Caves to ChiLin Nunnery”的特邀报告。来自国内30余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50余位代表与会,就图像处理、颜色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材料四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7.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国际会议
2008年12月28—29日,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国际会议在武汉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美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于12月28日上午在海怡锦江大酒店举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主持开幕式。国家测绘局李维森副局长、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廖小罕副司长、武汉大学周创兵副校长分别致辞。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ISPRS秘书长陈军教授代表ISPRS向大会致辞。之后,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Armin Gruen教授、美国KEYSTONE公司吴学超博士、美国普渡大学单杰博士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的议题为:对地观测系统时间基准,对地观测传感器定轨定姿,对地观测遥感成像机理与成像模型,遥感影像高精度定位与处理,新型传感器遥感影像处理与信息提取,海量遥感信息高性能并行处理技术,多源空间信息集成与融合,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空间信息网络与网格智能化服务,对地观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等。
8.2009“德中同行”系列活动之“城市遥感与测绘国际研讨会”
2009年9月22—24日,2009“德中同行”系列活动之“城市遥感与测绘国际研讨会”(Sino-German Workshop Urban Remote Sensing and Surveying)在武汉大学举行。“德中同行”是一个历时三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由德中双方共同发起。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活动的监护人。本次活动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主题,两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就城市规划、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9月2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廖明生教授主持。中方代表李德仁院士致开幕词,回顾了中德同行在遥感领域学术交流合作的发展历程,鼓励并希望遥感领域的青年学者抓住国际遥感科技快速变化和发展的良好契机,努力攻克遥感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动中德遥感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为国际遥感的发展作出贡献。德方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代表Judith Poppitz女士致辞,对本次德中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实验室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和感谢,德中遥感研讨会系列活动为德中两国遥感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德方学者十分愿意与中国同仁们在这个轻松愉快的平台上针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交流,从中获得灵感,促进城市遥感技术的发展。会议期间,中德两国学者针对城市遥感领域的问题以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和技术参观等形式作了广泛交流。
9.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白象俱乐部活动
2009年10月25日,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白象俱乐部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开幕式由李德仁院士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和李德仁院士分别致欢迎辞。
会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术报告,由Gottfried Konecny教授主持。会上Stephen Briggs博士介绍了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欧空局对地观测方案;Clive S.Fraser教授介绍了VHRS成像的地理参考;Armin Gruen教授介绍了无人摄影技术;Shunji Murai教授讲述了GPS观测用于地震预测问题。第二部分是庆祝ISPRS荣誉会员、著名学者Ackermann教授80大寿,由Armin Gruen教授主持。会上Gottfried Konecny教授介绍了Ackermann教授对摄影测量发展作出的贡献;李德仁院士作了题为“向Ackermann教授学习”的报告。Ackermann教授就如何教育和培训测量师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三部分是“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报告,由李德仁院士主持。各位嘉宾就怎样写提议、作报告,怎样写论文以及如何从事编辑和审阅文章作了报告。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白象俱乐部是该学会资深科学家组成的以扶持青年学者为己任的顾问组织,一直关注和支持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发展,并为此作出重要贡献。
10.虚拟地球可视化、变化检测与分析国际研讨会
2009年10月27—28日,虚拟地球可视化、变化检测与分析国际研讨会(ISPRS Wuhan Workshop 2009“Virtual Changing Globe for Visualisation and Analysis”)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ISPRS第四委员会第四工作组(组长:龚健雅,秘书:乐鹏)和第七委员会第五工作组(组长:周启鸣,秘书:眭海刚)主办,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10月27日上午举行开幕式,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创兵教授、李德仁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二副主席Ammatzia PELED教授和第四技术委员会的主席Marguerite Madden教授分别致辞。
专题讨论会分为虚拟地球、可视化与分析、虚拟地球专题研究、空间时间处理模型和变化检测方法四个部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作了4个主题报告和18个口头报告。
11.国际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
2009年12月4—6日,2009年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国际研讨会(2009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IS for Transportation,GIS-T 2009)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交通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ISPRS)第五工作组协办。
李德仁院士、美国田纳西地理系主任萧世伦教授、李清泉教授、美国犹他大学Harry Miller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夏洛特分校Jean-Claude Thill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地理系NigelWaters教授、新西兰屯特大学Martin Van Maarseveen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Timothy Nyerges教授、中国香港大学叶嘉安院士和英国伦敦大学Paul Longley教授分别在大会上作特邀报告。
会议分组报告和讨论的主题包括:交通数据分析、交通仿真和预测,交通数据集成和知识发现,交通中的GIS算法,路径规划,先进的交通系统,基于交通活动的出行理论和分析,GIS-T技术和GIS-T服务等,共44个口头报告。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借助空间信息科学平台和分析方法解决现实中的交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
12.2009年地学计算与分析国际研讨会
2009年12月9—10日,2009年地学计算与分析国际研讨会(20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computation and Analysis,ISGA 2009)暨武汉大学地学计算与分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ICCGS)成立大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副校长周创兵、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以及来自美国布法罗大学、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南加州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中密歇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者20多人参加会议。顾海良校长致欢迎辞并向中心主任龚健雅教授(兼)、中心副主任李斌教授、周启鸣教授和李志林教授颁发了聘书,龚健雅主任向美国布法罗大学的David Mark教授、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Daniel Griffith教授、南加州大学的John P.Wilson教授、印第安那大学的Geoffrey Fox教授颁发了顾问聘书。之后,David Mark教授、Daniel Griffith教授、John P.Wilson教授、Geoffrey Fox教授、龚健雅教授、李斌教授、周启鸣教授、李志林教授、林珲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13.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青年学者暑期论坛
2010年6月15—16日,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青年学者暑期论坛(CPGIS 2010 Young Scholar Summer Workshop)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召集人为陈能成教授,大会主题为“地理信息服务科学及前沿技术”,内容涉及数字基础设施、对地观测传感网、地理空间语义网、地理空间智能计算、虚拟地球和位置服务等。来自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亚历桑那大学、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1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作了11场报告。
14.空间统计与智能分析高级研讨会
2010年6月22—23日,空间统计与智能分析高级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武汉大学地学计算与分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亚历桑那州立大学GeoDa研究中心、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中密歇根大学应用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美国科学院院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Luc Anselin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鲍曙明教授,美国中密歇根大学李斌教授等出席会议。大会上Luc Anselin教授被聘任为实验室客座教授。
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空间统计,模型与智能分析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GeoDa,Alteryx,StatGL,China Geo-Explorer等软件系统介绍),空间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环境、人口、经济、健康、区域发展以及人文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与会者还讨论了在空间统计和空间智能研究领域的合作前景、研究合作与交流计划。
15.三维城市建模与应用暨三维地理信息国际研讨会(2011.06,武汉)
2011年6月26—28日,三维城市建模与应用暨三维地理信息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和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五个工作组(V/4、Ⅲ/2,Ⅲ/4,Ⅳ/4,Ⅳ/8)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日本、韩国、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芬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ISPRS秘书长、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陈军教授,ISPRS第5委员会主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Jon Mills教授以及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的主题包括三维模型的重建、更新,三维模型的语义建模,三维空间数据管理,三维模型可视化探索,三维地理空间分析等。会议共收到34篇论文,经过严格评审,12篇论文在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杂志上发表。
16.三维数字文化遗产建模国际研讨会(2011.09,敦煌)
2011年9月25—29日,三维数字文化遗产建模国际研讨会在敦煌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瑞士ETH、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测绘局等联合举办。来自中国、泰国、叙利亚、瑞士、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10个国家的70余人参加了会议,包括测量、计算机、考古、博物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主持。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侯祚勇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院长、瑞士苏黎世ETH保护与建筑研究所Armin Gruen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洪天华高级工程师以及甘肃省测绘局金宝处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大会共设置6个报告专题,总计20个口头报告,其中7个主题报告,13个特邀报告。参会人员就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交流,涉及欧洲、亚洲、南美洲、非洲等多个著名文化遗址。其中,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朱宜萱教授、张永军教授、黄先锋副教授、张帆博士在会上作了报告,全面介绍了武汉大学对敦煌莫高窟、香港志莲净苑、北京故宫等多处文化遗址所做的数字化工作。
Armin Gruen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Markus Reindel教授和李德仁院士在闭幕式上总结了大会成果。
17.2011年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学生夏季研讨会
2011年10月9—15日,2011年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学生夏季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研讨会由李德仁院士倡议召集,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办,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与会人员包括:ISPRS第二副主席Ammatzia Peled教授,来自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德国宇航中心、蒙古科学技术大学、维也纳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和师生共19人,武汉大学测绘学科23名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
10月9日上午,欢迎仪式暨开幕式在遥感学院报告厅举行,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测绘学院Igor Musikhin教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二副主席Ammatzia Peled教授分别致辞。武汉大学朱庆教授介绍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况及科研成果、胡翔云教授作了题为“Imaging the future of photogrammetry”的主题报告。之后,中外研究生在老师指导下共同开展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课程学习、实验设计、交流讨论和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
18.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英文期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
2011年12月18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英文期刊GSIS(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国际编委会在武汉大学举行。GSIS由武汉大学主办,主编李德仁院士、副主编周启鸣教授、Armin Gruen、Christopher Gold、Washington Y.Ochieng以及来自世界各国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专家编委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讨论确定了GSIS的发展计划。围绕将GSIS尽快办成SCI检索源刊目标,各编委会成员对期刊主题、编委会运作方式、评审方式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分别对大地测量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摄影测量、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期刊近期主要选题。
19.地学计算与分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11年12月19日,地学计算与分析国际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暨系列学术报告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地学计算与分析研究中心(ICCGS)联合主办。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就自己近年的研究成果作了报告,内容涉及地学计算与分析的相关方面,包括密集数据应用和云计算、地理加权回归的最新发展、多尺度的地形模型以及其应用、地学计算和地理人口统计等。
20.第三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16—18日,第三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办。会议主题涵盖了图像复制、色彩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出版、印刷包装材料及其应用等五个领域,来自大陆及港台地区的近百名专学者与会。
21.第三届三维地籍国际会议
2012年10月,第三届三维地籍国际会议——“三维地籍的发展与实践”在深圳市顺利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深圳规划国土资源委员会及FIG(国际测量师协会)联合主办。研讨会围绕三维地籍的“进展与实践”这一主题,从法律、系统与应用、建模、组织管理、可视化、技术6个专题开展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来自荷兰、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1名专家分别就上述专题作了精彩的报告,有160多名同行参与、旁听和进行讨论。长春市国土资源局、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代表中国特色城市进行了成果展示。最后,会议组织参观了深圳湾大桥、丰盛町地下商业街等几处深圳市土地立体化利用的典型实例。
本次研讨会为各国从事三维地籍研究和土地管理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大家了解当今国际社会在三维地籍领域的研究方向、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成果与实践经验,加深了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为未来在三维地籍领域中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2.2012RICS国际测绘会议
2012年12月12日,2012RICS国际测绘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湖北省测绘学会、中国测绘学会、国际测量师联合会、香港理工大学共同举办。
23.2013年国际地图制图协会执委会
2013年2月26—28日,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执委会在武汉举行。ICA主席George Gartner与其他执委会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ICA成员一行在执委会召开前专程访问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学会并参观了国家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研究院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遥感信息中心。
24.地球空间信息和智慧城市高峰论坛
2013年5月15—16日,地球空间信息和智慧城市高峰论坛(Geospatial Information for Smart City and the Future of Geoinformatics)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传感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信息化的表现形式,逐步从概念走向开发和应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持续地推动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蓬勃发展,这既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新的机遇,也对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推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Goodchild教授、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Armin Gruen教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一副主席Orhan Altan教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前主席John Trinder教授、李德仁院士、叶嘉安院士、郭华东院士、龚健雅院士,以及张良培教授、单杰教授、萧世伦教授、李志林教授、刘耀林教授等作了专题报告。
25.2013年CSNC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2013)
2013年5月15—17日,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年会以“北斗应用——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会期3天。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集中展示最新成果,探讨卫星导航应用服务模式,谋划产业未来发展。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副主席刘国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长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孙家栋院士,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副校长李斐,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刘经南、李建成以及来自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领域的代表2000余人参与了此次盛会。
年会期间,中、美、俄、欧等国家和地区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就卫星导航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了特邀报告。与会代表聚焦中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卫星导航系统的计划、发展、应用和政策等作了深入交流研讨。同时,武汉大学还与中国卫星导航协会、中国科协、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北斗科技周”科普讲座系列活动。
26.第十二届地学计算国际会议
2013年5月23—25日,第十二届地学计算国际会议(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Computation)在武汉大学举行。地学计算国际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与GIScience国际会议同为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本次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李德仁院士、Michael Goodchild、Daniel Griffith等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出席了会议。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带来了5个主题报告、60余场口头报告以及40余篇海报展示。专题讨论会包括高性能地学计算、地学空间统计、时空数据分析、地学可视分析、交通GIS等17个分会场。
5月25日上午,大会还举行了“大数据时代的地学计算”研讨会,李德仁院士、Christopher Gold、Daniel Griffith、Harvey Miller、Shih-Lung Shaw、Bin Li和Matt Duckham共7名专家作了口头演讲和讨论。李院士作了第一个主题演讲——“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处理”,指出大数据处理的重要性和关键问题,强调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密不可分的关系。
研讨会后龚健雅院士为本次大会作了总结报告,并宣布下一届地学计算国际会议于2015年在美国达拉斯举行。
27.室内定位与导航专题国际研讨会
2013年9月26日,室内定位与导航专题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庆教授主持的“室内多维位置信息标识语言”国家标准课题和朱欣焰教授主持的“位置传感网与全息位置地图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国家支撑计划课题联合支持举办。来自武汉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地图有限公司和高德软件有限公司等单位的31位专家参会。与会人员就室内定位与导航的技术标准和轻量化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实地考察了在重点实验室初步建成的室内定位与导航实验系统。
28.第四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1月16—17日,第四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办。来自美国国际数码企业联盟/ISO TC130、台湾艺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香港印刷科技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业界的120余名代表共聚一堂,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讨。本次研讨会上,重点结合当前图像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就打印机及安全打印、裸眼立体显示、印刷电子材料、视觉检测技术以及印刷科技发展等主题组织了多场专题报告,邀请国内外的同行专家就当前图像传播领域的若干前沿进行了系统、充分的研讨,较大地推进了图像传播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图像传播的学术交流。
29.地图与地理信息在预警与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
2013年12月3—5日,地图与地理信息在预警与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国际灾害管理协会、国际数字地球协会等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和中国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遥感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以及瑞士、捷克、奥地利等多个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共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冯友梅出席了会议并致开幕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刘耀林主持了会议。参会代表围绕地图与地理信息在预警、灾害应急管理与决策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学术交流。
30.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中期会议
2014年5月19—21日,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六委员会中期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ISPRS第六委员会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该委员会是学会负责教育和国际交流的专门委员会,龚健雅院士担任该委员会主席。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数据、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地理信息教育”,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俄罗斯等22个国家共300余名中外学者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暑期学校学员参会,就共同推进地理信息教育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共享等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会议邀请到全球荣获ISPRS最高荣誉称号“荣誉会员”的5位杰出科学家出席会议,他们分别是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德国汉诺威大学Gottfried Konecny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rmin Gruen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John Trinder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Ian Dowman教授。会议包括4个主题报告、40余场口头报告和近20篇海报展示,还设有8个并行分会,包括技术转移与能力发展、ICA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和教育传递服务、国际合作教育项目、青年专业技能提升、第六委员会工作会议和学生讲座会议。
31.国际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学术讨论会
2014年10月18日,国际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ICA理论地图学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的杜清运教授,地图集委员会主席、奥地利科学院的Peter Jordan及副主席中科院地理所的齐清文研究员共同发起组织了这次学术讨论会。来自奥地利、捷克、印度、哥伦比亚、中国香港和内地的3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有13位学者就民族制图、国家地图集、地图语言学、智慧空间计算、认知及应急制图等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国际制图协会副主席、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刘耀林教授到会祝贺并作了在线地图集的学术报告。
32.2014北斗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
2014年7月26日,2014北斗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在武汉大学举行。该班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协办。培训班为期20天,共有来自7个国家(巴基斯坦、朝鲜、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的20名学员参加培训。
刘经南院士、杨元喜院士等专家为学员讲授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北斗系统的关键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的11位教授,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的4位企业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的10余位博士及高级工程师,为学员介绍了北斗系统的具体应用、利用北斗系统开发的羲和系统及应用等内容以及中国各个相关企业的应用产品。学员还参观了武汉卫星导航相关企业。此次培训班的举办,为东盟地区同行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北斗及其应用科技的机会,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北斗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交流,为今后中国与东盟地区开展相关合作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33.极地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11月10—12日,极地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同主办,来自挪威、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两岸三地的极地研究专家学者共11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设立了极地测绘遥感、极区生物生态、海洋环境、极地冰川等多个专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Kim Johan Holmen、澳大利亚南极局首席科学家Nick Gales、德国耶拿大学Hans Ulrich Peter教授、国家海洋局陈立奇研究员等分别作了北极与全球变化、澳大利亚南极科学研究计划、南极相关鸟类生存环境研究、两极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主题报告。其他参会人员在不同专题作了共40多个口头报告,展示和交流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34.地球行星数据应用与解释国际研讨会
2015年5月13日,地球行星数据应用与解释(Earth and Planetary Data Applic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捷克西波西米亚大学的Pavel Novák教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的闫昊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武汉大学申文斌教授、余科根教授、Robert Tenzer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本次学术研讨会重点针对我国对月观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地球内部结构、尼泊尔地震机理解释、全球日长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以促进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
35.第四届大气光散射和遥测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2015年6月1—3日,第四届大气光散射和遥测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SALSaRS 2015)在武汉召开,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斯洛文尼亚及中国近20家单位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由武汉大学与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大会名誉主席、两院院士李德仁,大会主席、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龚威教授,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华裔科学家Wenbo Sun教授分别致辞。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大气光散射及遥感观测技术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大会为期3天,专家学者围绕大气遥感探测领域作了近60场报告。3位优秀口头报告和2位海报参会者获得“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奖励证书。
36.第三届“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生态”国际会议
2015年10月16—17日,由武汉大学与美国东密歇根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生态”国际会议(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in Resource Management&Sustainable Ecosystem,GRMSE 2015)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的近200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会议。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崔晓晖教授、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文理学院院长Tom Venner教授分别致开幕词。边馥苓教授为会议最佳论文颁奖。龚健雅院士、中科院遥感所所长顾行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林晖教授、美国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George Christakos教授做了大会特邀报告。本次会议所有收录文章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至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CCIS)series上,并提交EI和ISTP检索。会议接受的优秀论文被推荐到SCI期刊Sustainability上出版。
37.“泛在测绘与位置大数据应用”国际工程论坛
2015年11月7—8日,“泛在测绘与位置大数据应用”国际工程论坛在武汉举行。会议由中国工程院主办,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和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的测绘及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担任大会主席,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致欢迎辞。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李德毅院士、王家耀院士、郭仁忠院士、欧洲开放地理空间协会主席Mike Jackson、美国杜克大学David J.Brady教授、英国国家测量局首席科学家Pouria Amirian、中科院计算所程学旗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孟小峰教授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位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38.GNSS精密产品——现状及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5月16日,GNSS精密产品——现状及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InternationalWorkshop on Precision Products for PPP: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荷兰、波兰等国内外众多GNSS领域的专家学者。
会议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高扬主持,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教授致欢迎词。本次会议重点围绕GNSS精密产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展开交流和研讨。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Pawel Wielgosz教授作了GNSS精密电离层产品方面的报告;德国地学研究中心李星星博士作了GNSS偏差产品方面的报告;Jaroslaw Bosy教授作了GNSS对流层产品方面的报告;葛茂荣教授作了精密轨道和钟差产品方面的报告。4位专家详细介绍了当前各GNSS精密产品的生成与发布情况,对精密产品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估,通过具体实际应用分析了精密产品的质量,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张小红教授、高扬教授,同济大学李博峰教授,武汉大学GNSS研究中心赵齐乐教授先后主持了相关专题讨论交流环节。
39.地球物理前沿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科学促进会2016年会
2016年6月18—19日,地球物理前沿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科学促进会2016年会(IPACES)在武汉大学举行。中国科学促进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院士,千人计划学者宋晓东教授,IPACES委员朱露培等教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教授、副院长许才军教授,地理物理系主任申文斌教授、张双喜教授以及国内外地球物理学专家学者和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生等参加会议。
宋晓东教授作了开幕式上致辞,姚宜斌教授介绍了测绘学院地球物理系的发展和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王克林、包会明、周华伟等教授作了学术演讲。与会研究生代表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并回答教授们的提问。教授们还对研究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如何投稿以及注重学术规范等问题作了演讲和指导,对研究生所作的展板进行了打分。与会人员进行热烈讨论和互动交流。大会还颁发了优秀学生论文奖。
40.2016年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CPGPS)暑期学校
2016年7月3—9日,2016年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CPGPS)暑期学校在武汉大学举行。中科院院士杨元喜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冯延明教授德国地学研究中心葛茂荣研究员、邓志国博士,现任CPGPS主席、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金双根研究员,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韩绍伟教授,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周伟、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党委书记孙萍、导航工程系主任张小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卫平等出席开幕式。
暑期学校由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主办,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承办,重点围绕“北斗/GNSS多频多系统导航定位及应用的机会与挑战”主题,邀了该领域的14名境内外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吸引了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00余名学生和在职人员前来参加。杨元喜院士讲授了题为“特色北斗,特色研究方向”的第一堂课。随后的5天时间里,授课老师围绕多系统GNSS轨道确定、偏差处理、模糊度解算、地基增强、网络RTK、精密单点定位、基础程序设计、大气建模及应用等专题作了讲授。学员与授课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互动。
本届CPGPS暑期学校新增设了“GNSS创新设计竞赛”活动,旨在促进学员的科研兴趣,增强学员之间的协作精神。经过现场答辩,最终遴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优秀奖15名。
41.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三期总结研讨会暨四期启动会
2016年7月4—8日,由中国科技部和欧洲空间局共同主办,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欧洲空间局对地观测部和武汉大学共同承办的“龙计划”三期总结研讨会暨四期启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及欧洲各国科学家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作了近100个学术报告,对“龙计划”三期取得的成果和四期工作计划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期间,大会对“龙计划”三期作出突出贡献的中欧科学家及优秀青年论文获奖者进行了表彰。
“龙计划”是目前我国在地球观测领域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旨在建立面向地球观测数据应用研究的中欧联合研究队伍,促进双方卫星遥感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中欧合作“龙计划”项目从2004年至今已执行12年,圆满完成第一、二、三期的合作任务,逐步探索出一套“政府搭台,自主参与,自选合作主题”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机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数据共享、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工作,建立起一支地球观测中欧联合研究队伍,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有效促进了中欧双方地球观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被誉为中欧科技合作的典范。
“龙计划”四期将涵盖大气、农业、城市化等8个领域框架下的27个合作项目,为期4年。双方将在前三期合作的成果上,将合作内容扩展至全球森林监测、二氧化碳监测、遥感定标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面向欧洲和中国最新发射和将要发射的卫星数据继续开展深入合作。
“龙计划”四期项目合作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欧地球观测科技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推动中国和欧洲在地球观测领域的技术合作再上新台阶。
42.地球自转国际联合研讨会
2016年7月19—23日,地球自转国际联合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IAU、IAG、IER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组织赞助。会议围绕“Geodesy,Astronomy and Geophysics in Earth Rotation”主题展开,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波兰、法国、比利时、西班牙、韩国等国内外2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幕式上,武汉大学李斐副校长致欢迎辞,Richard Gross教授介绍会议相关情况,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教授介绍了学院概况,地球物理系主任申文斌教授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研究进展。开幕式由导航工程系主任、院长助理张小红教授主持。
会议为期6天,包括学术报告和专家讲座两部分。Nastula Jolanta、Christian Bizouard、Leonid Zotov、陈剑利、申文斌、陈巍等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涵盖地球自转的理论建模、观测、分析、预测,地球自转变化的地球物理激发,基于地球自转观测探究地球系统的物理和动力学性质等方面内容。邀请了多位专家作专题讲座,分别如下:比利时皇家天文台Veronique Dehant教授:地球和行星自转的观测及其对行星内部的探究;卢森堡大学Oliver Francis教授:地表负载;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Richard Gross教授:利用卡尔曼滤波对地球定向参数进行预测;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Harald Schuh教授:VLBI监测所有地球定向参数;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Jim Ray教授:IGS地球定向观测;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Jose Ferrándiz教授:地球自转的哈密顿理论;波兰空间研究中心Aleksander Brzeziński教授:地球自转高频信号建模;我国台湾中央大学赵丰教授:旋转简正模机制——共振、激发、卷积和去卷积;上海天文台黄乘利教授:地球内部形状的广义理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