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5 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熟悉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土地的管理、经济、法律、规划、调查、评价、地籍、信息化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将3S、计算机、网络工程等技术综合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的能力,能独立从事科研、教学、工程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土地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问题,包括土地信息数据库建立、系统集成、系统工程设计等。研究更加快速、准确和合理的土地数据采集、处理的自动化技术;解决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的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更新问题;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工程自动化处理、管理业务信息化等问题。
现代地籍理论与方法: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测绘科学、统计学、法学、本体论等理论,研究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信息更新与管理的政策、法律、理论、技术与方法等问题。包括地籍的基础理论、地籍的时空变化规律、三维地籍的理论与方法、地籍的效益和效率、地籍本体数据结构、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中的应用等。
土地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运用系统论原理研究土地资源评价体系,土地资源评价模型及新方法,对现有模型进行集成。解决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研究这些模型智能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途径。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土地利用为核心,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途径及模式,寻找生态-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土地政策与法规:以法理学、政策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研究土地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理论、建设方法、实施途径与措施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安全与管理:针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大需求,从土地资源管理的角度,研究土地粮食安全、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安全,形成土地安全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为区域和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研究土地安全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发土地安全监测预警与调控平台,为土地安全研究和管理提供支撑技术和手段。从时间、空间角度探讨土地安全因素变化的时空特征、驱动机制及其变化趋势模拟;强化土地安全的空间性、动态性的综合模型构建;更注重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把握土地安全的科学内涵,建立土地安全监测、预警和模拟一体化的土地安全保障体系。
房地产经济:主要研究房地产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各类物业市场运行规律、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分析等。从多学科的视角把握土地安全的科学内涵,建立土地安全监测、预警和模拟一体化的土地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