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

7.1.1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是高校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本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把本科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院系工作的重要依据,积极推动各单位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新武汉大学合并组建后,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7年、2012年和2015年召开了5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确立了“三创”教育理论和“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学校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先后出台“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卓越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武大课程2010”、“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1+8系列改革文件”等重要举措,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动各项工作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十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根据学校部署和学科发展需要,先后3次大规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大胆探索,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1.切实加强招生宣传,稳步提高生源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依托武汉大学这个优秀平台开展高考招生,整体生源质量大幅跃升。近年来,随着武汉大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学校在各省市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稳步上升,学生报考测绘学科各专业的热情持续升温。以湖北省为例,从2006—2016年武汉大学测绘学科高考录取最低分从湖北省理科的前1万名跃升到3200名,2016年测绘学科录取的最高分更是进入理科前1000名。在其他省份,2016年生源名次绝大部分进入理科前2000名。

近十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各办学单位都非常重视招生宣传工作,除每年都派出大量人员参与学校招生宣传外,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学科对优秀考生的吸引力。相关单位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增设社会需求旺盛的新专业,同时配合学校积极推进按大类招生,提高学生报考的积极性。2006年前后,测绘学科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在学校整体排名较后,部分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近年来,测绘学科各本科专业报考率稳步提升,其中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报考热度上升较快,本科新生高考成绩优异,生源质量越来越好。

2.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2006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先后3次组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相关改革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的最前面。如测绘学院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分别在2006年、2010年和2013年对测绘工程、地球物理学和导航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不断完善了各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之间关系结构图。2015年,测绘学院结合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精神以及社会对信息化测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分别召开3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题研讨会,围绕课程组设置的优化、课程模块设置的优化、主要课程关系图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实践课程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其中,计算机类课程组分别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测绘学院3个专业特点的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测绘学院还就相关课程设置向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新培养方案将从2017级新生开始启用。

2002年,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设立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遥感与地理信息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涵盖了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光电科学、计算机科学5大学科群。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紧紧围绕遥感与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分析与处理、表达及应用体系的各个环节,以遥感科学与技术、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主线构建一个多学科关联的本科教学网络,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凡开办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都要来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调研学习,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大学、长安大学等20余所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参照学院做法,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014年,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接待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郑州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学生435人,累计开放教学达到每年12591实验人时数,较好地引领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还利用全国领先的杰出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规划教学和各种教学科研成果,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国内外高校同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由6位院士领衔主讲“测绘学概论”课程,是测绘学科在课程建设和基础课教学方面的有益探索,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大部分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院校都借鉴我校“测绘学概论”课程教学方式,邀请相关主讲老师去讲授“测绘学概论”课程。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物理大地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GPS原理及其应用”、“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近景摄影测量学”等学科主干课程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成果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

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环节。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切实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测绘学科承担了大量“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科技支撑项目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外前列。学科建立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积极探索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实验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推动不同类型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持续转化。通过十年的积累和更新,目前已凝练出数百个实验项目充实教学,既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将4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来自最新科研成果。测绘学院开设《导航前沿专题讲座》等课程,向本科生介绍测绘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发展动向。测绘学科各办学单位普遍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提高他们动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进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测绘学院明确规定,教授完成本科教学理论课时每年不低于90课时,副教授每年不低于54课时,全院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学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测绘学科知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的比例接近100%,一大批高水平学者通过参与教学研究项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方式,投入本科生教学。由宁津生、李德仁、刘经南、陈俊勇、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和部分测绘领域权威专家17年联袂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在全国高校被传为佳话。近年来,李征航、刘耀林教授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许才军教授2015年获得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在全国测绘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和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测绘学科青年教师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全球定位与导航技术等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国际一流。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充分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各种项目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断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每年派出大批学生出国交流、合作科研或攻读学位,其中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超过10%。

测绘学院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7所国外著名大学签订了优秀学生相互交流协议,平均每年选送20名左右学生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深造。2012年以来,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先后有65名学生分别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新加坡、芬兰等地近20所国际名校留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先后与荷兰ITC、法国里尔科技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等联合培养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开展“2+2”本科生联合培养;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等欧亚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申请欧盟“Erasmus+计划”项目Geoservice-4-Sustainability,联合开发面向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市场的扩展课程体系。印刷与包装系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资助下,连续6年在武汉大学针对亚洲学生开展暑期班教育;先后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英国利兹大学、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建立学生交换、硕士或本科的“3+1+1”、“2+2”、研究生“1+1+1”等联合培养项目。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还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新西兰皇家科学院水与大气研究所、武汉珞珈得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新环境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人员互访、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了提高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测绘学科大力加强全英语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相关工作受到学校肯定。

5.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测绘学科应用性强,各办学单位十分重视发挥实践实习和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广泛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的业务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测绘学科各专业培养方案经过不断修订,明确规定本科生实践实习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25%,其中测绘工程和印刷工程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要求实习一年以上。

为推进本科生实习实践,测绘学科建立了众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础,与相关单位合作,广泛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测绘学院与湖北科技学院合作建立了测绘地理信息校外实习基地,与葛洲坝集团葛洲坝测绘工程院、三峡通航管理局、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陕西省国测局第一测绘大队、江苏省测绘工程院、重庆市勘测院、武汉光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基地。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分别与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吉威时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测绘队、云南省航测遥感院等单位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根据不同企业特点,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立了国家级庐山地理学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实践教学教育中心,与湖南省地图院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等。印刷与包装系先后与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中华商务印刷(广东)有限公司、安徽时代出版、江苏凤凰传媒等2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实习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为测绘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操练平台,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部分实习实践项目和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特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立的国家级庐山地理学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基地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1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基地之一。该基地利用庐山独特而优越的自然地理禀赋,每年接受学校相关专业200多名学生开展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生物多样性等实习。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基地实习内容相对成熟,实习教材齐备,实践标本、模型粗具规模,已发展成为武汉大学地理和测绘学科著名的野外实践平台。出版的实习教材《庐山地理调查》和《庐山北部地区地形图》,被全国60多所高校相关专业作为庐山实习教材使用或作为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2016年7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相关院系共同组织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野外实习,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120余名师生,途经武汉、荆州、宜昌、重庆、昆明等,考察数千公里沿线典型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及生态环境问题。跨区域联合实习融合各基地的路线、项目、师资等资源,改变了以往地理专业以定点实习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在国内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印刷与包装系联合香港印刷商会、广东鹤山雅图仕、柯达、ESCO、杜邦等著名企业面向全国高校连续举办了6届包装设计大赛,吸引了全国50多所大学的学生参加,每届均收到参赛的大学生作品千余件。

测绘学院建立的“虚实结合、校企联动”的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全国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测绘学院开发了100多项综合和创新实验项目,建立的立体地形模型、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和高精度室内三维全景控制场,吸引了全国多所高校的学生来校进行教学实习。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30多所国内外著名院校派教师到测绘学院国家级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观交流,并将项目研究成果引入这些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之中,推动信息化测绘实验教学。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每年举办运动会,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和学术科技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部分社团比较活跃。其中,神农架科考、绿舟环保协会等一批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各培养单位每年都组织大量学生社会实践队,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牵头的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组建于1999年,旨在通过实地生态考察,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野外生态环境科考技能,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知识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团队广泛接收武汉大学测绘、地理、环境、法律、经济等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参与科考,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2015年,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获得了“全国百强优秀实践队”的称号。

6.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08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国7个地理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基地结合自身优势,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逐步形成特色。在科学研究方面,基地紧跟国际地理科学发展潮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资源环境主战场,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研究为优势,以长江中游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为特色,以一流学科平台和实验实习资源为依托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条件,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设立地理科学基地班,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科学素质、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熟练掌握遥感、GIS、计算机技术和相关学科基本技术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基地十分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配备双导师和专用实验机房,给予学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能力训练项目专项资助,创造条件加快学生成长成才。基地班50%以上的毕业生推免硕士研究生或参加硕博连读。

2012年,测绘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测绘学科相关单位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协作育人的合作机制,切实培养各行业的卓越人才。为提高卓越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根据学科发展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特点,打破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教师的壁垒,按照实验教学要求,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专职实验教学队伍,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其次,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同时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学生凭校园卡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每个实验室的管理教师同时也负责学生的答疑和指导。这些探索让实验中心成为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兴趣学习的重要场所,极大地满足优秀学生旺盛的学习需求,为全面提高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印刷与包装系与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联合,直接在企业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并为每位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同时指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习和研讨,全面打造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还实施“解惑之窗”工程,规定每个任课教师每周都要拿出一定时间在确定地点接待学生,并列入教师的工作计划,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和答疑,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学科前沿科研进展,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及道德、品行、意志、作风等方面的教育。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面向国家高层次地理空间信息与遥感高端人才需求,积极探索本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知卓菁英班”,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本科阶段4年学费。2015年,“知卓菁英班”从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优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开始,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博导进行一对一学业指导,达到推荐免试研究生条件的,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培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瞄准国家航空航天遥感、深空探测、国防建设等重大方向,与电子信息学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开办“祖同菁英班”,培养具有遥感传感器硬件和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处理算法等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遥感数据获取到处理应用的全链路技术体系、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实验实习方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主要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学院共同承担,安排相关专业老师授课,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安排技术骨干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教学。

7.不断规范教学管理

合校之初,武汉大学成立了由热心教学工作、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和管理人员组成教学督导团,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督导。测绘学科在接受学校督导的同时,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各自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本科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督查;同时院系院长、书记定期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整改,已经成为相关学院规范教学管理的经典做法,这些举措促使教学管理日益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007年,武汉大学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武汉大学申请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以迎接两次重要评估为契机,测绘学科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评估机制,每年都组织专家对本科教学状态进行自评,同时接受学校评估,将以评估促建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经过多年努力,武汉大学测绘学科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同时建立了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能够对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测绘学科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通过常态监测与不定期集中社会调查相结合,收集校友和用人单位对教学改革的意见,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整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测绘学科基于社会评价反馈意见,不断丰富培养目标内涵,协调发展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竞争能力,建立了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测绘学科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定期修订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测绘学科还积极探索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建立了“微信平台—在线课程—线下辅导”的多元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模式,自主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教学计划、考试安排等信息,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学校每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测绘学科的整体水平一直名列前茅。

8.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办学水平一直是国内高校同类学科的标杆。在近两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地理科学排名全国第四,土地资源管理所在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轻工技术与工程全国排名第七。近年来,测绘学科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升学和出国深造率超过50%,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已在全国相关院校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中推广应用。在中国工程院主持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我国工程科技队伍发展趋势分析”和“我国测绘工程学科发展”等咨询项目中,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人才培养的相关成果被广泛采纳。由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相关院系牵头制定的我国测绘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是国内140多所高等院校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标杆。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100多所高校中推广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先后来我校调研,学习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引进我校的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测绘工程专业。

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本科生在国内外各种活动中频频获奖,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印刷与包装系获全国一等奖1项、金奖2项,湖北省特等奖1项;测绘学院获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测绘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在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在英语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在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团体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在“则泰杯”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十二五”期间,大学生获批国家级科研训练项目立项17项、校级立项93项。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近5年完成大学生科研立项76项,其中,获批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项目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15项;本科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85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28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获奖130项。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辩论队连续数次参加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获团体冠军3次,多名同学获得“最佳辩论员”、“最佳逻辑奖”、“最佳幽默奖”、“最佳文采奖”、“最佳辩才奖”等荣誉称号。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王峰在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获得了5金1银的佳绩,打破四项世界记忆纪录,夺得第19届锦标赛总冠军,成为大赛举办以来第一个问鼎总冠军的亚洲人,被世界大脑基金委员会评为2010年“大脑年度人物”,并于2011年成功卫冕。2010年,武汉大学辩论队获得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冠军,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7级本科生张文逸作为核心队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教练杨子江也是该学院优秀校友,现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兼任北京大学辩论队队长。2015年,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方飞国为队长的团队在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应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6年4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7届本科生吴锦及其团队在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叶片年龄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解释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光合作用过程》,并成为当期刊物的封面故事。在全国印刷行业技能大赛中,印刷与包装系有2人入选全国十强,3人获得全国三等奖。印刷与包装系“立竿见影”科技创新团队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16年,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本科生王涵、张登稣、常华、方高、邹建成、辛绍铭、赵望宇等组队参加“天宇杯”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获得了团体、程序设计、1∶500数字测图3个单项特等奖,二等水准测量一等奖和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