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2009年

【1月】李德仁团队完成“影像武汉”网络地图,成为国内首个最完整、真正意义的免费“影像城市”。

【1月6日】张祖勋团队完成的“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的正射影像更新”项目,在广州通过陈俊勇、宁津生、刘先林等院士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的大范围正射影像自动更新技术方法,成功设计研制了正射影像更新系统,革新了摄影测量生产流程,大幅度提高了数字摄影测量作业效率,较好满足了数字影像信息快速采集与更新的需要,是新一代高性能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平台。

【1月9日】由李建成等完成的“我国区域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0日】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登门慰问李德仁院士,感谢他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李德仁向罗清泉书记赠送自己最近出版的《不停歇的思索》一书。

【1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聘任李德仁院士为荣誉教授。李德仁作题为“对地观测与抗震救灾”的学术报告,参观了该校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太空与地球科学信息研究所。

【1月17日】朱宜萱教授主持承担的“香港南莲园池数字化项目成果”移交仪式在香港举行。李德仁院士等参加移交仪式,顺访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园,进行学术交流。

【1月19日】教育部发布《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2007—2009),我校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排名该学科全国第一。

【1月20日】我校龚健雅、刘耀林两教授,被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建站。我校测绘学院张胜凯参与建站工作,他完成的冰盖运动监测工作填补了国际南极冰川学研究的空白。

【2月13日】“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建设筹备会议在东湖开发区召开。湖北省科技厅会同省测绘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科技局、武大科技园等就科技部批准在我省建立“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获批李德仁院士团队主导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这块牌子难得,是全国唯一,取之不易!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协调,通力合作成合力,积极为基地建设提供政策、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支持。基地要依托“武汉中国光谷”,认真做好规划,大力发展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2月16日】李德仁院士率我校代表团赴泰国,参加“诗林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商讨该中心在武汉和泰国建地面站事宜。

【2月25日】李德仁院士带领我校“泰国诗琳通中心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站”建站工作组成员,在东湖开发区规划局袁云华局长陪同下,冒雨顶风爬山头,实地考察初步定出两处候选地点。

【3月9日】湖北省政府发文成立“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郭生练;副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黄国雄、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成员:10名,其中有我校副校长李清泉和“两院”院士李德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4月10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年一度开放研究基金成果报告会。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阐述了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的意义和作用,希望大家用好项目经费,做好研究工作。

【4月10日晚】我校举行“2009首届全国GIS技能大赛”启动仪式。该大赛由我校资源环境科学学院与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办。

【4月13日】李德仁院士应邀在我校信息学部作“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一、对科学发展观本质的认识,二、关于学科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三、关于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引起听众强烈反响。

【4月17日】香港印刷商会理事长杨金溪在“珞珈印刷论坛”为印刷与包装系学子作题为“坚定信心,迎接挑战”讲座。同时办讲座的还有香港印刷商会监事长何家铿、香港印刷商会副理事长谢葆德。

【4月22日】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等考察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作了介绍。

【4月23日】国家测绘局与武汉大学签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协议。

【4月25日】国家测绘局组织由多名测绘界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在江苏省泰州市对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数字泰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书》进行了评审。该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获高度评价。国家测绘局、江苏省测绘局、泰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了共建签约仪式;李德仁主持的数字泰州项目全面启动,他作题为“数字城市及其典型应用”的报告。

【4月】我校印刷与包装系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伍珀塔尔大学合作,举办“第三期德国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暑期班”,为期三周;103名学员来自全国11所高校。同时面试“印刷与媒体技术”硕士生11名,录取5名。

【5月31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第一副校长孟丽秋教授访问我校,双方就在测绘遥感领域开展2+1双硕士项目达成意向,李德仁院士等参加了会谈。

【6月9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届毕业典礼隆重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与实验室博导为博士、硕士毕业生颁发了学位证书。

【6月12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985”、“211”二期建设项目“机载激光雷达”设备验收会。马洪超教授代表机载激光雷达科研团队,从设备引进、开发应用、服务社会及基于设备取得的相关成果等详实汇报。与会专家和领导对设备引进和使用予以高度评价,湖北省科技厅授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度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奉献奖”荣誉称号,并发奖金人民币2万元。“全数字航空数码相机ADS40设备”一并通过验收。

【6月20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与我校合作共建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在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揭牌。领导小组由该局局长闫学义、我校副校长李清泉等4人组成,该局副局长琚宜太为实验室主任、我校遥感学院万幼川为常务副主任;宁津生院士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6月20日】由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发起,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南北极科学考察学术研讨会”,在武汉蔡甸举行。该学会理事长鄂栋臣和理事会全体理事与会。

【7月5日】“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武汉大学、东湖高新区分别汇报了基地产业规划与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基地一期10万平方米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完成,基地二期1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郭生练指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唯一的产业化基地落户武汉,是我省相关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基地要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规划,创造好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要直面市场,通过竞争实现产业优势资源的整合。政府各级部门要与企业交流沟通,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7月22日】在李德仁院士指导下,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与光学遥感组与中科院武汉分院成功举行联合日食观测活动。

【8月8日】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举办2009年度中国最大的一次导航国际学术会议——“CPGPS2009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论坛”;海内外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学子400多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30多篇、口头报告108个,出版EI、ISTP论文集各一册。

【8月28日—9月1日】四川五粮液集团普什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普拉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刘坤宏等,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考察。双方就共同建设包装CAD课程,拓展3D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开展新型防伪技术和包装结构的开发,色彩管理改进的研究,以及围绕五粮液集团产品开展包装设计竞赛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9月4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我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被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9月6日】教育部公布“2008年度长江学者获奖名单”;其中,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朱庆教授,为“长江学者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特聘教授”。

【9月6日】香港印刷资源中心有限公司李志明董事在《珞珈印刷论坛》主讲“当今印刷新趋势”。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主持了论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近130人参加了论坛。

【9月9日】我校与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张祖勋团队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空间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合作成立“武汉中测晟图遥感技术有限公司”,召开第一届第一次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选举张祖勋院士为公司名誉董事长,万幼川任董事长,张剑清为监事会主席。

【9月9—12日】以“行动中的数字地球”为主题的“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次会议是1999年我国发起首次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后再次主办的一次数字地球盛会;来自40多个国家1000余位本领域学者、企业家和管理专家参加会议。李德仁院士出席作《面向地球空间服务的网络》报告,对数字地球前沿理论与技术进行了阐述。

【9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我校以国家名师李征航教授为带头人的“卫星导航定位与测量数据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9月17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发布,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钟燕飞的博士论文《遥感影像处理中的人工免疫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研究》,入选“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张良培教授。

【9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教授、艾松涛博士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2009年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大会”的“地理信息工作组”会议。

【9月28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2008级研究生牟笑竹,获“意大利印刷技术奖”;意大利印刷协会安排其11月赴意大利参观考察印刷、包装相关制造商、企业,进行交流。

【10月13—14日】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主办“空间分析、时空数据建模和数据挖掘国际会议”,院长刘耀林担任会议主席和会议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加利福尼亚大学Michael F.Goodchild教授、剑桥大学Robert Haining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史文中教授等多位GIS专家,以及我校师生近300人参加会议。

【10月17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我校测绘学院郭际明负责的“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获批为“2009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10月18—23日】以“亚洲开始太空时代”为主题的“第30届亚洲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向来自中、印、日、蒙、泰、越、瑞士、斯里兰卡等国家的12位科学家,授予以泰国遥感科学家Boon Indrambarya教授命名的金质奖,表彰长期以来对亚洲遥感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个人;中科院郭华东和武大李德仁为中国大陆获奖者。大会还颁发了优秀青年论文奖,我校7名同学参加了本次青年学生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梁思获得小组优秀论文奖。

【10月19日】李德仁院士等武测航测系1957级同学在北京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欢聚。

【10月20日】美国罗切斯特工科大学国际学生招生负责人Jody Lehr女士访问我校会谈,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参与了会谈。双方在印刷、包装、微电子等学科建立合作关系有建设性探讨。

【10月22日】李德仁院士应邀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全球数字城市高峰论坛”,作了题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成果及应用”的报告。

【10月16日】我校隆重纪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教授诞辰100周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重要文献《资深院士王之卓》(主编李德仁,副主编徐兴沛、于子松、杨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题写书名,全国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国家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题词:“王之卓先生,您是中国科学家永远的榜样”,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题词:“学界泰斗,大家风范”,全国多名院士、各界知名人士纷纷题词或撰文纪念,表达对王之卓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10月24日】我校举行“隆重纪念王之卓院士诞辰100周年大会”。李德仁、陈俊勇、刘先林、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童庆禧、王家耀、许其凤等9位院士,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汉诺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以及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著名大学2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国内测绘遥感系统领导专家学者,我校党政领导、师生和校友代表等2000余人参加纪念大会。其间,李德仁院士为专程前来与会的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阿克曼教授——他的博导恩师庆贺八十大寿。

【10月24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主持会议。

【10月】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艾松涛博士,自主研发的“雪龙在线”网络信息平台,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首次投入使用,安装在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上,为各方提供了解雪龙航行状态、关注极地考察的窗口,并通过国内专家团队为雪龙船航行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10月底】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评为教育部数理、地学领域的30多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5个优秀实验室之一。

【10月30—31日】由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日本京都大学在日本京都举办“第五届亚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中日两国教授和研究生,围绕“低碳社会与可持续环境”学术报告20多个。

【11月8日】李德仁院士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作题为“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的讲座,以汶川地震为例,讲述了遥感技术当代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11月17日】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与我校签署科技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在遥感学院挂牌成立;李德仁、张祖勋为该中心首席科学家,龚健雅、万幼川为特聘专家;李德仁、张祖勋院士等为该中心揭牌。

【11月18—21日】鄂栋臣教授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师生一行,在福州福建会堂主办“200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11月19—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等陪同视察,李德仁院士详细介绍了实验室概况和发展运行情况,得到肯定和赞扬。

【11月28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发布,我校的“测绘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准为“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12月9日】《教育部关于聘任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其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和学部委员的通知》发布,聘任我校李德仁院士为“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学部委员;李清泉教授为“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常务副主任。

【12月12日】“第十届毕昇印刷技术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校印刷与包装系万晓霞教授获“第十届毕昇印刷技术奖”。

【12月15日】我校客座教授、利奥纸品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首席财务官黎景隆,应邀在《珞珈印刷论坛》作题为“策略联盟,合作共赢”演讲。

【12月16日】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入选“辉煌荆楚60名片”。

【12月21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湖北随州召开。听取了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我校万幼川“实验室工作报告”;评审了实验室申报的“基于数码航测的大比例尺3D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基于遥感与物探技术的重大矿山工程风险评估研究”、“一体化数字化测图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激光雷达及其矿山三维可视化技术”的项目申请报告。学术委员会委员、与会专家领导深入讨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研发重点。

【2009年】宁津生院士领衔的教学研究项目“面向信息化的测绘工程专业改革及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李德仁院士领衔的教学研究项目“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别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李德仁、王树根、周月琴著《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第二版)》获评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测绘学院有9部教材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优秀测绘教材评奖,其中获得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3部,二等奖3部,三等奖2部。

【2009年】我校测绘学院在重点学科、“985工程”和“211工程”项目建设基础上,提出了“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现代测绘基准与空间信息探测技术,争取到建设经费825万元。确定主要研究方向3个:现代空间基准与导航定位、现代测量工程及信息化、地球物理信息探测技术及应用方向;提出7个主要学科发展方向:物理大地测量学、卫星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精密工程测量、工程形变与灾害预报、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和图像工程学等。同时,针对学院是教育部“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制定了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体培养方案,建立信息化测绘实验班。测绘学院科研经费取得新突破,达3950万元,比2008年增长30%,其中横向2913万元,纵向1037万元。在研科研项目总数达172项,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在全校学院中排名第2。2009年测绘学院共开设6门双语课程。

【2009年】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系统》教材获全国高等学校测绘教材二等奖;刘耀林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2009年】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参加“欧盟FP6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唯一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跟踪站”,成果可为中国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