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2008年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2007年度奖励大会,李德仁院士主持的“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李德仁第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8—20日】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主题为“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机遇与挑战”的“导航定位技术科学家论坛”。中、美、澳、加拿大120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海外学者31人,国内学者89人;就导航定位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展开研讨。

【1月31日—2月4日】应微软之邀,我校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赴美国西雅图访问微软公司。李德仁作了题为“基于可量测影像的数字地球”的报告。在微软工作的校友陶闯博士,陪同参观微软公司、波音公司,与西雅图地区校友相聚。

【3月10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合办“第二届中德印刷媒体技术高级培训班”开学;该校4名教授先后来讲授“印后加工”等4门课程。与该校“合作培养印刷媒体专业硕士研究生项目”继续推进,第二批5人顺利抵德学习

【3月31日—4月5日】根据我校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协议,该校资深专家黄培达来印刷与包装系讲学。

【4月8日】我校与北京东方道迩集团共建“激光探测与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举行。将联合双方技术、设备和人力方面的优势全面合作,建成该领域有产学研联合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基地。

【4月8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与世界著名芬欧汇川纸业公司,签约“芬欧汇川奖学金”,包括学生奖学金和教师培训两个项目。

【4月11日】李德仁院士主持研制的“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获2007年度武汉市科学技进步一等奖。

【4月23日】鉴于对中国国家科技部和欧洲空间局合作“龙计划”一期(2004—2007)成功实施、取得丰硕成果的突出贡献,国家科技部遥感中心和欧洲空间局,授予李德仁院士特别奖励。

【4月】应韩国极地研究所所长李洪锦、韩国培材大学校长郑淳勋邀请,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王泽民两教授赴韩工作访问两单位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灾情惨重、救援紧急。李德仁院士组织成立“5·12地震遥感信息收集与灾情评估”应急小组,在全球范围内搜集汶川遥感影像应急加工,积极准备赴灾区执行任务。

【5月14日】“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奖励基金”得到科技部许可审批正式注册登记,更名为“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成为科技部准予设立的科学技术奖,设奖者:武汉大学。

【5月24日】“新型传感器数字测图技术”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全国测绘领域140余位代表与会。研讨会有3个院士特邀报告和9个学术报告,就新型传感器数据快速处理与数字测图等最新技术广泛讨论和交流。

【5月24日】李德仁院士与国务院抗震救灾专家组副组长陈祖煜院士,联合提出“利用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实时获取堰塞湖区三维地形”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批准;李德仁组建了8人专家组(遥感学院7位、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1位),由马洪超教授负责,携“985工程”购置价值1100万元的LIDAR系统往灾区,利用遥感手段建立堰塞湖附近精确三维地形,为堰塞湖泄洪提供决策数据。

【5月31日】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教授和张胜凯博士,作为我校的奥运火炬手和火炬护跑手,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湖北省的传递活动。

【6月4日】教育部公布“200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者名单”:张良培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特聘教授”,湛飞并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讲座教授”。

【6月4日】李德仁院士派其弟子,协助锁定汶川抗震救灾5月31日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失事高度怀疑区,由原来80平方公里缩至5平方公里,为搜寻提供积极帮助。

【6月18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与我校共建“空间数据库创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李德仁院士致辞指出,国际巨擘和我校强强联合,必将推动国际地理信息学的发展。

【6月】我校调整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领导班子,主任:施闯;副主任:杨蜀江、高振东、姜卫平。

【6月24日】我校遥感团队收到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发来的感谢信:“武大专家为搜救米-171失事运输直升机所作努力,对于准确判断失事地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25—27日】“第八届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空间信息精度评估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参会代表90余人,其中海外30余人。大会主席为李德仁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Goodchild。李德仁主持开幕式;大会期间作题为“在空间信息、不确定性分析和应用:中国视角”的主题演讲。

【7月2—11日】李德仁院士率我校代表团赴京出席“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这是ISPRS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主题为“铺就影像信息的丝绸之路”。其间,李德仁和ISPRS第一副主席John Trinder,给英国卡迪夫大学古德教授颁发了王之卓奖——这是由中国测绘学会为纪念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事业奠基人王之卓而出资设立、国际测绘界第一个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奖项,每4年颁发1次,表彰在国际空间信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科学家。7月4日李德仁作大会特邀报告“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用于汶川地震”。李德仁作为ISPRS白象俱乐部成员之一,参加了7月6日白象俱乐部的活动。他还分别作了题为“从数字莫高窟到数码志莲净苑”和“数字地球与数字衡量图像”的口头报告。作为本次ISPRS大会一环,7月9日李德仁与OGC(国际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总裁Mark E.Reichardt共同主持“武大国际开放地理信息联盟联合会”成立仪式,签署了合作协议,由李德仁和David Schell联合担任主席。

7月10日ISPRS部分奖项颁奖,李德仁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Samuel Gamble奖”,表彰他对中国和国际摄影测量、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的显著贡献。

【7月9—13日】我校在京主办“中德高分辨率雷达影像解译与应用高级研讨班”,李德仁院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7月11日】李德仁院士应邀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美丽的科学”》访谈,与网友就中国遥感技术发展与汶川地震、奥运安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抗震救灾等领域的应用等话题,畅谈交流。

【7月14—15日】我校参与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承办“首届武汉国际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国内外参会单位84家,参展71家,参会人员达1000余人次。李德仁院士在论坛作了题为“DMISupported LBS”的主题演讲。

【7月】我校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王泽民、周春霞,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第30届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工作组会议”和“学术交流大会”。

【8月22日】李德仁与国家测绘局专家一行,考察新疆吐鲁番最低洼处——中国海拔最低的艾丁湖。

【9月10日】教育部在京召开“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刘耀林教授荣获“第四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9月17日】“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表彰了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我校张祖勋院士被评为“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汶川大地震后,张祖勋率科研人员用自行研制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快速处理了大量非常规航空摄影数据,制作出高分辨率震区数字正射影像图,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在“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上,提出建立抗震救灾航空摄影测量应急响应机制,引起极大关注。

【9月18日、27日】我校2007级硕士研究生周浩获意大利印刷技术奖(中国项目),得到意大利印刷技术协会邀请,27日赴意大利参观考察交流学习13天,乃是国内印刷类在校生首次获邀出访意大利。

【9月26—27日】李德仁院士率我校代表团赴韩国釜山,参加“第7届亚洲GIS大会”,作口头报告。

【9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Bryan C.Storey教授应邀来讲学,题为“新西兰南极研究最新进展”。

【9月28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以李德仁院士为带头人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入选“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

【9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测绘学院邱卫宁负责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刘耀林负责的“土地信息系统”、印刷与包装系万晓霞负责的“印刷概论”3门课程,均入选“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10月8—11日】我校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在哈尔滨召开“2008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我校11人由鄂栋臣教授带队与会。大会共有报告130篇。我校王泽民、陈能成、周春霞、艾松涛等分别作口头报告。陈能成题为“可互操作南极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实现”和“虚拟观测数据服务系统实现及其在南极应用设想”的报告,获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10月13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承办《2008欧洲空间局·中国科技部“龙计划”第二期陆地遥感高级培训班》开班;李德仁院士致欢迎词,并和龚健雅教授一起,为欧方8位科学家颁发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证书。中欧合作“龙计划”是我国地球观测领域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10月22—23日】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导航定位技术科学家论坛汶川地震专题研讨会”。美、澳、英、加拿大、中国香港学者共80人与会,其中海外学者18人,国内学者62人。

【10月22—23日】由中英国国际合作交流协会主办、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承办“中英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研讨会”。校长刘经南院士、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陈俊勇院士、诺丁汉大学副校长Dodson等中英50余位科学家出席会议。

【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9届国际信息处理大会”开幕式上,李德仁院士作了题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及其应用的信号处理”的特邀主题报告。

【10月】我校鄂栋臣教授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湖北省科技传播十大杰出人物”。

【10月28日—11月2日】李德仁院士与朱宜萱教授应邀赴美,参加了在加州召开的“2008年Leica(徕卡)全球用户大会”;李德仁作了特邀报告。

【11月3日】中组部负责人宣布关于我校党政主要领导职位变动的决定:李健任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刘经南院士不再担任校长职务,顾海良任校长。

【11月3日】“第一期甲级测绘单位负责人培训班”在我校开班。吉林、河南、湖北、湖南、陕西五省甲级测绘单位120余名负责人参加培训。国家测绘局宋超智副局长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辅导报告,李德仁院士介绍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及大众化服务功能”。学员参观了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新一代数字摄影测量软件平台。

【11月12—14日】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等参加在德国波茨坦召开的“数字地球高峰论坛:全球变化研究的工具”论坛。李德仁作特邀报告,题为“地理空间技术在汶川大地震的作用”。

【11月14日】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等应邀访问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李德仁作了题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报告。

【11月15日】由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承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我国第二座大学校园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基准站,在延安大学破土开工。

【11月15日】中国数码印刷领域最权威、最具影响力质量及技术应用大赛——“2008‘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在上海举行。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王婧婧选送的“北京奥运会纪念台历——2009”获新秀奖唯一金奖。2006级动画专业张玖丽选送的“献礼青春·感恩、进取、创造”获评委特别推荐奖。

【11月16日】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等,在汉诺威会见德国著名摄影测量学家Gottfried Konecny教授和Hans Knoop教授,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11月16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教授,赴上海应邀出席“方正包装新产品和新技术暨方正包装Pack#TM1.0印前软件产品英文版发布会”。会上,方正公司副总裁贾文华表示:“如果没有武大印刷与包装系支持参与,就不会有方正包装印前软件产品的诞生。”

【11月17—18日】李德仁、朱宜萱一行应邀访问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受到慕尼黑武大校友团热情接待。慕尼黑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孟丽秋教授等会见了李院士一行,商讨了两校合作问题。

【11月】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教授委员会,刘经南院士任主任;成立学术委员会,施闯任主任。

【11月22日】走出了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授予李德仁名誉博士学位。该校PETER MARTI教授,高度评价李博士的研究成果和对国际教育交流所作的贡献,称“武汉大学是当今世界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最著名的研究机构。”

【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专访李德仁院士《成才的路越走越宽广》一文,专访中李院士指出:“科学研究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书本,尤其不要迷信洋人,要拿出自己的新东西。”

【11月29日】我校设在樱顶老图书馆的“珞珈讲坛”拉开序幕,由两院院士李德仁首讲,题目是“论地球空间信息大众化服务”。

【12月20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主办、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在武汉海怡锦江大酒店召开“第二届图像传播国际会议”。美、日,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内地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20余人与会。李德仁院士任大会荣誉主席,印刷与包装系主任万晓霞任执行主席。

【12月26日】湖北省测绘局、省测绘学会召开“2008年度学术年会”,李德仁院士应邀作题为“对地观测技术与抗震救灾”学术报告。

【12月27—29日】我校主办“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国际会议”,中、美、瑞士、英、澳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2月31日】科技部正式批复我校科技园建设“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

【2008年】由我校李德仁院士负责的教学研究项目“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2008年武汉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先后于2008年6月、10月被评为2008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和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2006年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工程本科品牌专业,2007年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一类特色建设专业。

【2008年】由我校龚健雅、张良培等完成的“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建模和集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获2008年度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由胡瑞敏等完成的“车载多媒体通信系统”,获2008年度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朱宜萱等完成的“仿唐木构建筑群现代工程监理与真三维数字建筑信息系统的研制”、由刘耀林等完成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分别获2008年度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由徐亚明、潘正风主持的“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研究”、由刘良明、万幼川等完成的“MODIS与风云卫星数据在环境与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分别获2008年度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