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89年初,以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摄影测量与遥感及大地测量专业有关实验室为基础筹建,并在当年由国家计委批准成立。1991年世界银行贷款启动,成为世界银行在中国的7个跟踪示范实验室之一。1992年国家测绘局投入开放研究基金,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通过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国家测绘局组织的联合验收。2004年,在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实验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获“金牛奖”。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每五年一次评估中,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遥感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系统与服务、3S集成与网络通信、导航与位置服务。5个研究方向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对地观测系统—遥感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网络服务转化”理论与方法为主线,解决多平台多传感器对地观测系统的高精度定轨定姿、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的高精度自动处理、遥感信息自动提取与智能解译、地理信息与导航位置信息集成和智能服务等理论与方法问题。
实验室历任主任为张祖勋院士、李德仁院士,现任主任为龚健雅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历任主任为王之卓院士、徐冠华院士,现任主任为李德仁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才4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才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6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7人,5人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担任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是测绘遥感地理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机构之一。2010年,以龚健雅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的滚动支持。2012年,以龚威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2014年,以李德仁院士、刘经南院士、龚健雅院士等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是目前我国地学领域唯一获得此项奖励的团队。
近年来,实验室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地球空间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和服务的基础理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揭示地球空间信息机理,解决核心技术难题,突显自主创新,特色鲜明,成绩卓著。
实验室高度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化视野和完善的培养措施,让研究生站在学术前沿,经受科研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广泛好评。实验室7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实验室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有效的“产—学—研—用”机制,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相互促进的完整科技创新链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是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