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004年,武汉大学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心,狠抓质量和创新两大主题,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管理人才的办学思路。2012年学校印发了《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积极推进优质生源拓展与招生选拔优化工程、培养模式创新工程、高质量课程建设工程、导师队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强化工程、专业学位发展与质量提升工程6大工程的实施,全面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改革。近十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根据学校部署和学科特点,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
1.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十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各培养单位高度重视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吸引优秀生源,提升生源质量,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第一,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宣传。测绘学科各办学单位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动员老师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到生源集中地开展招生宣传,引导优秀学生报考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相关专业。
第二,普遍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过提前选拔,让更多优秀学生成为预备生源。如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面向全国举办优秀本科生夏令营,让考核成绩优异者优先进入该实验室攻读硕士或直接攻博。2015年实验室通过夏令营招收推免硕士生84人、直博生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65.2%,较2014年38.8%的推免生人数增加近1倍,其中硕士生来自“985”高校比例达到50%,较2014年增加28.2%。
第三,逐步扩大推免生比例,提前锁定优质生源。教育部取消推免限制后,各培养单位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优录政策,大幅提高接收优质生源的比例。如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6年共招收69名推免生,其中“985”、“211”高校毕业生65人,占总推免人数的94%。
第四,通过奖励性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生源。2011年以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投入近20万元,设立了优秀硕士新生奖学金,共吸引了3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来实验室进行硕博连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位规定夏令营优秀营员可推荐直博或获得“1+4”硕博连读资格,硕博连读生有机会获得2万元优秀新生奖励。
第五,在博士招生方面,将原来的统一考试改变为“申请—考核”选拔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评价,更加有利于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有培养前景的学生。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测绘学科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为测绘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06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情况,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成才的动力,加快了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步伐。
首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硕士研究生学制进行了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逐步由过去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向以应用型为主兼及学术型人才培养。为适应这一变化,从2004年起,测绘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全面推行以两年制主体的弹性学制。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学制及相关配套方案一直在进行探索。2013年,测绘学科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对硕士研究生学制进行了重新调整: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培养目标重在为博士研究生阶段输送具有研究潜质的优秀生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主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测绘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要务。
其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测绘学科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多出高水平成果,从2007年开始积极探索“2+3”硕博连读和“1+4”硕博连读等多种培养方式。2012年开始对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学生启动“直接攻博”的培养方式。2015年,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获批学校首批“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单位,直接从2015级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中选拔了31名新生,组成“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博贯通式培养班(知卓菁英班)”,开始贯通式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同年,测绘学科相关单位依托“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地球空间信息跨学科培养基地”,开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探索。试验区构建了协同创新与协同培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旨在实现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精品化、科研训练的前沿化、学术视野的国际化,营造有利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氛围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跨学科平台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着眼于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形成研究生创新成果产出的可持续增长机制。经过多年探索,多元化贯通式培养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我校测绘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再次,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007年学校开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将学费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建立研究生奖助金体系,设立研究生基本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2010年,学校对研究生奖助金政策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奖助面和奖助力度。2010年11月,学校调整“1+4”硕博连读研究生及四年制博士研究生的奖助金标准。2012年10月,学校在原有奖助标准的基础上,再次大幅提高研究生奖助学金额度。为鼓励研究生树立学术精品意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12年4月,学校实施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最高可获5万~8万元奖励。为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2年10月,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9月,学校实施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让优秀研究生不用缴费就可专心治学,其中30%研究生有可能在原基础上增加2000~6000元奖学金。测绘学科各单位在完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科影响,争取社会企业设立各种专项奖学金、对拔尖创新人才给予奖励,逐步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测绘学科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包括:夏坚白奖学金、王之卓奖学金、陈永龄奖学金、李庆海奖学金、熹光奖学金、光华奖学金、龙江奖助学金、天山奖学金、中海达奖学金、CSST智慧城市奖学金、AMD奖学金、东方道迩奖助学金、中航四维奖助学金、微软航测奖学金、四维图新奖学金,等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各项奖学金的设立,激发了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对测绘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多出高水平成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完善奖励机制的同时,测绘学科还十分重视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建立完善助学机制。通过“三助”(助研、助教、助管)、相关单位科研管理经费提成百分之一资助特困学生、临时困难补助等,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辍学。
3.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共享多个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相关导师分散在不同的培养单位。为了改善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测绘学科相关学院打通二级学科界限,为硕士研究生在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范围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开设统一的学科通开课程,在保证必修课精简优化的前提下,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选修学分,让硕士生能够根据个人发展定向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既保证了各学位点培养标准的基本统一,又尊重了各办学单位的个性化差异,成为测绘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既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举措。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依托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多学科集群优势与交叉优势,实施博士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该项目在实施的同时,已同步申报武汉大学博士生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对象为具有跨学科背景或拟跨学科培养的优秀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和博士新生。该项目着眼于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按照“严入口、重特色、高水准、动态化”的原则,构建协同创新与协同培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实现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精品化、科研训练的前沿化、学术视野的国际化,营造有利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氛围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跨学科平台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着眼于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形成研究生创新成果产出的可持续增长机制。
该项目通过课程考核、跨学科创新人才中期考核、结项考核等环节对跨学科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激励。中期考核为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助学金标准增加1万元,即提高到3.2万元/年;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结项考核为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给予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奖励标准为1万元/人。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跨学科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将退出试验区,停止相关资助,退出的指标空额由导师团队从其他在读博士研究生中择优补充。
4.开设全英文课程,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非常重视研究生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各办学单位注重教学研究与改革,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每年开设20余门全英文专业课程,涉及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等多个一级学科。近年来,本学科邀请到世界范围内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授课团队,为研究生提供世界一流的课程教育,包括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空间统计领域的知名学者、空间滤波方法的创始人Daniel Griffith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斌共同讲授“空间统计与方法”,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欧洲空间局雷达遥感领域首席科学家、2013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Fabio Rocca与重点实验室德国籍教授Timo Balz共同讲授“微波遥感”,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的荣誉教授、Voronoi图创始人Christopher Gold讲授“数字地表模拟与建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前任主席John Trinder讲授“摄影测量原理”,等等。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开阔了学生学术视野,受到测绘学科研究生的普遍欢迎。
5.推进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
武汉大学与国外一大批著名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为测绘学科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德双硕士学位项目就是整合世界一流教育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功典范。该项目课程涉及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优势明显,武汉大学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师资力量强大,双方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确保课程体系完备,优势互补。该项目邀请到世界范围内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授课团队。武汉大学在世界范围内邀请顶尖学者授课,包括空间统计领域的知名学者、空间滤波方法的创始人Daniel Griffith、2013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Fabio Rocca、Voronoi图创始人Christopher Gold等,让学生接受到世界一流的课程教育。德方的授课团队集中了德国在该领域的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德国首批3所精英大学之一)、德国联邦国防军大学、德国宇航局、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德国大地测量研究所等,在课程讲授外,还提供实践实验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2011年9月起,该项目共录取45名学生(其中德方派出1名学生),目前已毕业22人。参加该项目的学生累计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EI论文共3篇,国际会议获奖论文1篇,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各方肯定。通过联合培养项目,测绘学科研究生有机会利用国外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开阔学术视野,大幅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
举办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暑期学校,吸引大批外国学生来校学习和交流。自2011年起,已成功举办4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暑期学校,每年都吸引来自全球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数百名学生参加。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或短期访问。测绘学科与莫斯科国立测绘大学、新西伯利亚测绘大学建立了研究生3S暑期交流活动,每年由几所大学轮流主持开展研究生暑期学术交流。近十年来,共派出研究生近1000人次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6.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导师队伍水平很高,实力强大。测绘学科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导师全面育人的作用。
测绘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导师工作职责》、《研究生导师指导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研究生培养经费划拨暂行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补充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落实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责任。测绘学院通过建立导师与研究生“交心谈心”制度,让导师全面掌握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学习科研、身心健康等实际状况;通过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系”制度,共同解决研究生现实困难;通过完善导师“工作评价”制度,遴选一批师德高尚、学术精湛导师队伍,有效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测绘学科的研究团队一般由教授带队,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形成高素质的学术梯队。每位研究生都是以其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他们参与其中,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又快速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张良培教授是研究团队培养模式探索的优秀典范。在他的研究团队里产生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武汉大学十大学术之星、各种国际学术大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7.推进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坚持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研究生直接推向科研第一线,通过在导师指导下承担和完成大量研究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实现了出成果和出人才的高度统一。测绘学科研究生普遍参加科研活动,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性思维,成为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每年选派优秀研究生前往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参加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历时20多年从未间断,共计派出40余人,其中不少研究生通过南极科学考察迅速成长。国家“863”目标导向类项目——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软件课题组发表或录用论文48篇,其中SCI 1篇、EI 14篇、中文核心及国际会议文章33篇,申请专利4项,其中绝大多数成果也都是由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完成的。
为了培养博士生的创新精神,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武汉大学专门设立了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由博士生独立自主申报选题、开展研究。测绘学科积极支持研究生申请和承担自主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通过完整地经历科学研究全过程,提升学术研究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较为全面的科学研究能力。据统计,测绘学科每年均有10余位博士生通过该项目资助开展科学研究。
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良好学风的一种重要途径。测绘学科积极支持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对相关活动给予指导、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各培养单位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创办的GeoScience Café就是一个促进同学间自由交流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平台,同学们在温馨、轻松的环境里,自主开展学术交流,主动分享科研心得,既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也激发了科研潜力。Geoscience Café共举办100余期,参加人数达数千人次。在“谈笑间成就梦想”宗旨的指引下,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师门的同学在这里实现了充分的交流。GeoScience Café的微博公众号和微博已经上线,精彩的报告视频也在优酷上线。2016年,该平台在对部分学术报告进行录音整理基础上,出版了《我的科研故事》,使学术交流的价值和精神得到更好的沉淀和传播。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先后举办了以“复杂地理计算与地学可视化”、“泛在网络时空信息分析与应用”等为主题的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国内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就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授课,共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遥感所等全国37所院校的3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暑期学校,为国内地理信息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既扩大了武汉大学地理信息专业在全国的影响,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研究生。印刷与包装系连续9届举办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图像传播在珞珈”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所大学的研究生撰写论文并积极参加。
8.加强实践锻炼和协同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测绘学科通过举办“科研成果交流会”、“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印刷与包装系以“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造技能、提高创业素质”为主旨,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团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屡获佳绩。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建立校外研究生工作站,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创新能力。重点实验室与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武大吉奥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测绘学院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测绘学院建立研究生实践育人有关规章制度,坚持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按照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测绘学院立足专业优势和行业特点,本着“育人为本,互惠双赢”的原则,与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勘测院、江苏省测绘局、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近10家单位签订了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大力加强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载体建设。2014年,测绘学院与苏州工业园区测绘中心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联合培养5名2015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和“1+1”培养模式,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均严格遴选,第一年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年到苏州工业园区测绘中心进行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训练。目前,这5名研究生已经到苏州工业园区测绘中心,各方对联合培养高度认可,苏州工业园区测绘中心将优先接受联合培养研究生就业。2012年以来,测绘学院连续3年获评武汉大学研究生实践育人优秀组织单位。
9.高层次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研究生教育取得显著成绩,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各方面肯定,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供不应求,一次性就业率接近100%。在首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2014级硕士研究生李贺获一等奖。在2014年度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影像分析和数据融合”大赛中,测绘学科研究生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第六名的好成绩。在2015年第二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研究生李赠铨、张滢雪、陈秀、谭可清完成的作品《智慧城市宜居一张图——以武汉市为例》从参加创意设计大赛答辩的112支队伍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在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测绘学科研究生郑杰、冷伟获得金奖。2016年在第二十三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上,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刘欣鑫获青年论坛最佳论文奖(Youth Forum Best Paper Award),成为本次大会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学子。
近年来,测绘学院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有6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3名研究生获得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度武汉大学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评选中,2011级硕士任晓东、2009级博士郭斐、2011级博士丁浩和2013级博士许超钤、张豹5名研究生先后入选。
作为我国测绘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代表性机构,2010—2014年5年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有2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论文被评为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年度最佳论文,8人次在美国、欧盟等国际学术机构举办的会议和活动中获得相关荣誉,17人次在国内竞赛或学术机构举办的会议上获得荣誉,高层次人才培养成绩令人瞩目。
以下是测绘学科研究生近十年来的主要获奖情况:
2006年,博士生潘俊论文《Self-Adaptive Repair Approach for Color Composite DMC Images》在第14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会议上获最佳论文奖;硕士生邓红兵获首届“百人会英才奖”奖学金;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博士生张胜凯“全国三好学生标兵”,张胜凯还获得了“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三好学生”荣誉;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大学生代表队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大赛冠军。
2007年,第五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赛中,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大学生代表队力胜13支对手代表队,夺得全国冠军。
2008年,博士生李渊获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研究生周浩获意大利印刷技术奖(中国项目)。
2009年,钟燕飞博士论文《遥感影像处理中的人工免疫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张良培教授等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硕士生陈胜华荣获第六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研究生牟笑竹获“意大利印刷技术奖”。
2010年,博士生黄昕获美国摄影测量学会波音图像分析与解译最佳科学论文奖,硕士生张亮、毕相如、张晓晔等代表武汉大学在“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获得亚军。研究生梁恩获得第30届亚洲遥感大会优秀论文奖;博士研究生易俐娜获得第四届粗糙集知识技术国际会议(RSKT2009)最佳论文奖。
2011年,博士研究生潘俊的博士学位论文《自动化的航空影像色彩一致性处理及接缝线网络生成方法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李德仁院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13级博士研究生张豹、谢翔、许超铃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
2012年,黄昕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张良培教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黄昕博士获国际SCI刊物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的最佳审稿人奖,为当年获奖的5人之一。博士生王腾发表于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的论文在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年会(IGARSS 2012)上获得IEEE J-STARS Prize Paper Award(最具贡献论文奖)。李盼获第三届测绘学科研究生学术报告一等奖;林旭获“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
2013年,博士生李慧芳获美国摄影测量协会(ASPRS)最佳论文ERDAS奖;博士生陈敏论文《Robust Affine-invariant Lines Matching for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荣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研究生陈驰的论文《Registration of Panoramic Image Sequences to Mobile Laser Scanning Point Cloud Using Linear Features》在ISPRS(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FIG(国际测量师联合会)、IAG(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ION(美国导航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移动测绘技术研讨会上获最佳学生论文奖;研究生张明达、胡磊、郭重鑫、姜良存组队参加欧盟INSPIRE(欧洲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13年欧盟挑战竞赛,所提交参赛作品《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ith GeoJModlBuilder》,荣获“水晶牛”奖;博士生郑杰在美国地理学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Cyberinfrastrcuture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届Robert Raskin Mashup Mapping Competition中荣获最受欢迎地图奖;博士生陈起金在国际导航学会卫星导航年会上获优秀学生论文奖,并获全额资助到会宣读论文,全球仅6名学生获此殊荣;博士生朱映论文获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青年创新基金论文奖;博士生郭靖获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郑杰荣获首届“天地图”应用开发大赛特等奖;首届安姆科中国包装创新设计大赛中,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组队参赛获得团体冠军;博士生曾晨荣获2012—2013年度“百人会英才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胡在凰、位明露获一等奖。
2014年,在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ociety)影像分析和数据融合大赛中,测绘学科教师张良培、黄昕、张洪艳、钟燕飞等组织的5个小组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一举囊括冠军、亚军、季军、第五名和第六名;博士生黄荣永、周漾的论文《激光点云与影像配准及其精度分析》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波音图像分析与解译最佳科学论文奖和约翰戴维森主席应用论文奖一等奖;博士生陈敏的论文《仿射不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线特征匹配》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塔尔伯特·艾布拉姆斯奖;朱园媛论文《利用三维城市模型自动提取侧视地图中建筑物范围轮廓线的方法》获2014年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首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硕士研究生李贺获一等奖;博士研究生杜玉军首批“长江学子”称号;张烁获“嫦娥三号巡视器遥操作任务先进个人”;潘元进获“第五届TibXS国际会议论文一等奖”;高周正获“CSNC2014青年优秀论文”;李文文、万丽华获“中国卫星导航年会青年优秀论文”;硕士研究生赵言获全国第一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硕士研究生裴灼炎获全国第二届“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奖”;2014年,博士生杜玉军荣获湖北省首届“长江学子”荣誉称号。
2015年,博士生徐良春的论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会议中心举行的2005年ION GNSS+会议上被评为软件接收机分会最佳论文;EvAAL国际室内定位比赛中,GPS中心和卡尔加里大学联合组成的室内定位团队夺得手机定位组冠军。研究生郑杰、冷伟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金奖;研究生卜晓倩论文《分布式多源处理功能集成的地学工作流脚本方法》获第四届全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生论坛论文一等奖。第二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研究生李赠铨、张滢雪、陈秀、谭可清完成的作品《智慧城市宜居一张图——以武汉市为例》获得一等奖;葛余超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硕士研究生李青丽获“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6年,博士生刘欣鑫的论文《A Novel Removal Method for Dense Stripes in Remote Sensing Images》获第二十三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青年论坛最佳论文奖;硕士研究生许毅获第三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九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赛中,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大学生代表队从16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