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至7月

2016年1月至7月

【1月5日】“地理国情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我校召开;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院士主持,该学术委员会10名委员出席。会议充分肯定了该室2015年的工作,及在地理国情监测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等丰硕的成果;确定3个重点课题和12个普通课题。

【1月8日】“2015年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李清泉主持的“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邵振峰等参与的“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孟令奎等参与的“大数据驱动的水文多要素监测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3日】我校测绘学院召开“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2016年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0多名著名学者与会作专题报告

【1月15日】由龚健雅院士任项目负责人主导编制、国内外多位专家参与制定的首个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地理信息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第1部分:内容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中国成为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领域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获邀提交一项新国际标准项目提案,有望成为我国主导编制的第二个国际标准。

【1月中旬】我校测绘遥感重点实验室钟燕飞,受1980年创刊、国际遥感领域著名期刊——《国际遥感》主编Tim Warner教授邀请,担任该期刊副主编。

【1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研究先驱之一、加州大学教授Michael F.Goodchild来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学,主题是“空间,地方和地理信息科学”。龚健雅院士主持了报告会。

【1月24日】瑞典耶夫勒大学副校长纳德·阿马迪教授一行访问我校,与副校长李斐、测绘遥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华意,讨论联合培研究生养,起草了全面合作备忘录。

【2月1日】《教育部关于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李霖主持的“数字环境下地图制图关键技术”,获“2015年度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二等奖”。

【2月】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被“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正式接纳为“IGS电离层分析中心”;表明我校在该领域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2月】我校2015年度“351人才计划”入选者名单揭晓: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振峰、钟燕飞入选“珞珈特聘教授”,李熙、田礼乔、史磊入选“珞珈青年学者”;测绘学院申文斌教授入选“珞珈杰出学者”,方兴、郭斐和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引进的鲍学伟博士入选“珞珈青年学者”。

【2月22日】我校“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李德仁院士,方向首席刘经南院士,方向首席助理施闯教授、李德识教授、许才军教授,中心主任助理杨旭等,受中心团队成员、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我校GPS中心教授朱敦尧博士邀请,考察“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动驾驶试验基地。

李德仁、刘经南体验了光谷梦2.0自动驾驶汽车,强调高校与科技企业深化协同合作、助力行业创新。

【2月25日】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浙江省常务副省长袁家军一行,考察我校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经南、施闯研究团队现场演示和汇报。我校将羲和高精度定位技术引入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已成为园区最具代表性之一。

【3月2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第二批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我校“面向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科技服务业试点”(依托“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

【3月3日】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关于公布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创业人才入选资格名单的公告》,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柳景斌教授入选。

【3月初】在美国圣迭戈举行“国际电信联盟视频质量专家组联席会议”上,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千人计划专家陈震中教授,当选理事会成员和沉浸媒体工作组共同主席,是唯一来自中国的理事会成员。

【3月11日】“武大·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地球空间信息联合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中期评估报告会。两校签署“双学位博士联合培养协议”。该大学副校长彼特·维林加,我校副校长李斐、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院士、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院士等出席仪式。李德仁院士主持会议。

【3月22日】由我校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立得公司“移动测量万里行/智慧中国百城秀/武汉站活动”在东湖宾馆召开。到场嘉宾500余人,邀请到测绘地理信息、智慧城市、大数据、云服务等专家作报告。李德仁院士指出,移动测量实现天地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库,丰富了智慧城市大数据,将与云计算结合,整体提高,实现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实时更新。“立得”产品展示成为活动主要亮点之一。

【3月28日—4月1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继续教育中心与我校测绘学院合作举办“信息化测绘新技术培训班”。8位授课老师从八大专题授新技术前沿知识,有助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3月28日—4月2日】我校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等率多名博士生赴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6年会”。李德仁院士在“人类动力学研讨会:地球空间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分会场作专题报告“智慧城市中的地球空间大数据”。龚健雅院士主持“环境感知与健康”分会场,作题为“基于社交媒体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测”的报告。邵振峰教授主持“城市土地利用和变化”分会场,作题为“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不透水面提取”的报告。与会博士生也作了多项报告。

【3月29日】武大、重庆市勘测院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重庆举行。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曹春华,重庆市勘测院院长陈翰新,我校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等为基地揭牌。

【3月30日】《教育部关于聘任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通知》:我校副校长李建成院士任“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3月31日】“武大·智途科技空间信息大数据研发基地”在江苏智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我校副校长李建成院士、扬州市副市长何金发,智途科技董事长何小军等及媒体代表出席。

【4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5年度数理和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我校“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为优秀。

【4月8日上午】“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校进行学术委员会换届。我校副校长、该实验室主任李建成院士作工作报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水院士致辞,杨元喜院士当选为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4月8日下午】“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校测绘学院召开。实验室主任李建成院士致辞,姚宜斌作年度工作报告。委员们一致认为要紧密结合国家局“十三五”战略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927二期工程、北斗导航工程等)开展工作。

【4月8—10日】我校“第三届国际交叉学科论坛·遥感分论坛”,邀请德国海德堡大学城市建模实验室主任范红超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朱莺嘤,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助理研究教授何涛博士作学术报告;院长龚健雅对交叉学科论坛给予肯定。德国地学中心李星星博士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范红超博士应邀在“测绘学院分论坛”作学术报告。

【4月12日】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科考船回国,其中有我校教师柯灝与中山站越冬第31次科考队员博士生李航、刘杨——李航负责中山站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刘杨负责极区电离层极光观测。柯灝曾入第29次考察队在长城站;这第32次则是海拔更高、更寒冷、空气稀薄的昆仑站。

【4月12日】由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欣焰主持、总经费941万元、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位置传感网与全息位置地图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通过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验收专家组验收。项目成果丰硕,发表论文41篇,完成国家标准草案3项(1项已立项),申请国内专利12项(已授权6项),获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撰写1部专著初稿。公安部科技局希望与公安行业紧密结合,推动成果转化。

【4月】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的英文专著《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由世界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陈述彭院士盛赞该书为“空间数据挖掘的里程碑式力作”,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古德恰尔德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查德教授、伊利诺伊大学韩家炜教授等作序,力荐“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治学方法精益求精。既适合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内容。”

【4月25日】我校“首场航天科学讲堂”,李德仁院士作题为“遥感大数据及应用”的讲座。讲座由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张忠凯主持,副校长李建成出席,拉开2016年“中国航天日”武大系列活动序幕。

【4月25—26日】台湾成功大学工学院测量系主任江凯伟、杨明教授访问我校测绘学院;分别作“台湾成功大学自制行动测绘系统之演化历程”、“台湾坐标系统之现代化”的报告。

【4月26日】我校定于本年10月22日前后举办“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发展回顾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系列活动。宗旨:弘扬学术,彰显成就,凝聚力量,促进发展。论坛顾问:宁津生、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陈俊勇、刘先林、郭仁忠等院士。筹委会由李建成、龚健雅、李斐负责,测绘学科相关单位共同参与。

【4月28日】教育部“内地与香港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2016年度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我校在会上介绍,根据教育部“香港万人计划”的工作要求,与香港高校实质合作:资环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地区大气光化学污染形成机制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遥感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中长期项目“可靠性空间分析”,多项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两校达成了联合培养和博士研究生的协议。与会者表示,我校的经验为全国与香港师生交流项目起了积极示范效应。

【4月29日】我校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依托中国嵩山遥感定标场,联合举办“第一届嵩山遥感论坛”。全国200余名遥感精英出席论坛。李德仁、龚健雅等16位专家围绕“高精度地球观测与全球测绘”主题作报告。论坛还组织召开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会议;参观中国嵩山卫星遥感定标场;观摩无人机遥感探测飞行演示和高新遥感测绘产品展览。

【4月29日】我校测绘学院与广州汇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暨捐赠协议”,广州汇达公司捐赠200万元,共建“智慧城镇与在数据可视化研究创新中心”。

【5月13日】“第六届‘济丰杯’运输包装设计大赛”在上海揭晓。我校印刷与包装系荣获最佳组织奖,参赛的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段若竹获创意设计一等奖,吴岳轩、龙晓旭、胡逸心分别获创意设计二等奖,吴岳轩获优秀软件应用奖,高智勇副教授获最佳指导教师奖。

【5月14日】“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城市(二期)”重大项目课题“8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在太原通过验收。课题负责人、我校王伟教授汇报项目建立综合决策模型库,为太原市提供多层次时空数据与模型服务,取得了11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5篇)、出版《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专著1部、向国际电联(ITU)提交标准6项等丰硕成果。

国家科技部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组完成了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了技术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5月14日】“武大珞珈创新天使基金”成立,乃是国内率先由高校、政府、校友三方共同发起的创投基金,加速武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师生以及校友创新创业;基金首期筹资1.5亿元。萌芽于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先锋获得“珞珈创新天使投资”600万元。

【5月15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会见参加“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前沿科技论坛”的19位院士;李德仁院士代表两院院士发言。

【5月16日】《科技部关于公布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振峰、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姜卫平,入选“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月1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表彰第14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决定》:我校测绘学院张小红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5月16日】我校测绘学院召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密产品现状及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5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

【5月17—19日】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监测全球变化”欧洲代表团一行7人访问我校。副校长李建成院士是该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项目交流报告会在测绘学院召开,副校长李斐、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等,与欧方学者分别报告项目的进展,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5月17—18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等,参加中国包装印刷业的领军企业、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试点”项目启动仪式,签约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5月24日】根据国家遥感中心《关于获得2016年度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计划资助人员的通知》: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碧宇、李熙入选“2016年度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

【5月25日】以“聚焦未来 创新驱动 绿色发展”为主题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深圳召开。我校李德仁院士接受新华网广东频道专访,解读智慧城市、大数据和科研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

【5月28日】我校与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6月1日】中国工程院“第11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大会”,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姜卫平教授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6月2日、6日】在院士大会期间,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三院士应邀参观北京信威集团,并与王靖董事长就“一星多用、多星组网”议题深入讨论。受李德仁院士邀请,北京信威集团蒋伯峰副总裁一行来到我校考察,与我校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交流座谈。

【6月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参观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览。在战略高技术展厅,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研制的“羲和系统大型演示沙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浓厚兴趣,刘经南、施闯教授等汇报和讲解。我校参展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轨定位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支撑我国建立了首个非欧美地区的国际卫星导航分析中心,实时产品质量位居全球前三名,并被10余个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引进。

【6月8日】“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校邵振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集成BIM和多源空间信息的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研发与应用”,获“2015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月15日】我校测绘学院国家“千人计划”桑吉章教授等,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与该市高新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洽谈和签约,共同打造鄂尔多斯“亚太地基光学空间物体观测系统数据与运行管理中心”观测站与天文科普试验基地。

【6月16日】“首届中国太空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两院院士李德仁在论坛上指出:“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等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这是千亿级市场。”李德仁强调:“一定要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服务,上手机……”“把我们的太空经济作为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新产业抓好!”

【6月18日】武大《关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聘任的通知》,龚健雅院士为实验室主任,陈锐志、吴华意、龚威为实验室副主任。

【6月18—19日】“地球物理前沿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科学促进会2016年会”在我校测绘学院顺利召开。

【6月20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信息科学2016年度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70余名学员来自11个国家。与以往几期不同,本期授课教师全部来自我校,讲授地球空间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如北斗导航、夜光遥感、地理信息服务等。

【6月20日】经过两年重建,我校图书馆信息科学(测绘学科)分馆正式开放。

【6月21日】国务院决定,李晓红院士继续担任武汉大学校长。

【6月27日】我校“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期末学术交流会,6位学员与导师团队面对面,共同探人才培养新模式。

【6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的通知》:我校测绘学科9门课程:“土地信息系统”(负责人刘耀林)、“GPS原理及其应用”(负责人黄劲松)、“摄影测量学”(负责人袁修孝)、“物理大地测量学”(课负责人李建成)、“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负责人邱卫宁)、“遥感原理与应用”(负责人方圣辉)、“印刷概论”(负责人万晓霞)、“测绘学概论”(负责人宁津生)、“大地测量学基础”(负责人郭际明)、“数字图像处理”(负责人贾永红)等,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6月28日】“2016首届国际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与深圳宝安区政府、顺丰航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李德仁院士出席大会并致辞。

【6月29日】“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我校举行,37个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单位67位专家与会。该评议组召集人龚健雅院士,介绍了评议组的工作、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博士生论坛、暑期学校、新增的二级学科方向、学位评估等问题。会议讨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申请基本条件”、“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报告”等,龚健雅进行了总结。

【7月4—8日】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和欧洲空间局主办、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欧国际合作项目‘龙计划’三期成果总结暨四期启动会”在我校开幕。中欧研究队伍已发展到234个研究机构的630余名学者。李德仁院士是“中国地形和形变”合作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带领的研究团队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研究小组合作,首次采用航天遥感技术获得地表毫米级精度的微小形变,是雷达遥感领域的重大突破。

【7月上旬】入汛以来,全国发生多起重大洪涝和地质灾害。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水利遥感团队任润东、邢晨、贾祎琳三位研究生,在导师孟令奎教授指导下,利用高分系列卫星影像、雷达数据、堤坝矢量数据,对武汉市、洞庭湖等地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制作了大量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分布数据及专题图,为防汛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遥感监测信息。

【7月7—8日】“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在京举行,30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代表与会,李德仁院士作题目是“展望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学”主题报告,提出“对地观测脑”的概念,国内外听众反响热烈。李德仁院士获大会颁发的“科技贡献奖”。

【7月11日】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青年教师季青博士,随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基地码头启航,前往北极科学考察,执行北冰洋海冰变化监测项目。

【7月12—19日】李德仁、龚健雅院士率我校代表团80余人,赴捷克布拉格参加“第23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大会”,大会主题为“穿越人类历史长河的空间信息”。李德仁作题为“大数据在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报告。吴华意团队研发的教学软件GeoSquare,通过激烈的竞争,从14个参赛软件中脱颖而出,获得比赛第三名的奖励。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刘欣鑫作了题为“遥感影像中密集条带的一种新型去除方法”的口头报告,获大会青年论坛最佳论文奖。该奖项为30岁以下青年学者设立,本次大会仅1人获奖。

会议期间,龚健雅、吴华意和ISPRS新任主席Christian Heipke就9月18—22日在武汉举办的“ISPRS2017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周”展开讨论。吴华意在大会闭幕式邀请各国代表参加该活动。

【7月21日】“中德测绘日活动”在柏林工业大学举办,留德、旅欧专家学者,中德双方博士生等50余人与会。中德测绘与地球空间信息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武大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德仁院士,中国驻德公使衔参赞尹军,柏林工业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弗兰克·耐策教授,德国宇航中心行星测量研究所所长约根·奥伯斯特教授出席开幕式。德国地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葛茂荣博士受聘为武大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李德仁颁发了兼职研究员聘书。随后,李德仁作题为“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的大会报告,以已成功三期12年的“龙计划”为例,详细介绍国外研究机构如何深入参与到“龙计划”项目中;以及武大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成功合作范例,包括中德间测绘教育领域硕士生培养等内容;愿与更多的德国高校建立灵活多变的硕士生教育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