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2011年

【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校龚健雅主持的“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刘耀林主持的“时空数据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6日】第12届“王之卓创新人才奖”颁奖,16名学生获奖。李德仁院士、宁津生院士等出席。

【1月18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罗毅等5名2009级硕士生,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学习一学期返校。这是该系第一次派遣学生赴台交流学习。

【1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测绘局办公室发布《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共同成立工作组和专家组,我校宁津生院士任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刘先林院士任副组长,成员26名,其中有我校龚建雅、李建成、单杰、刘耀林、施闯等5教授。2011年,我校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来慰问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党委书记李健主持座谈会,在校的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张祖勋、茆智、朱英国,常务副校长李清泉等出席。

【1月27日】武汉市委副书记胡曙光来校慰问宁津生院士,感谢他在测绘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送上新春祝福。

【2月5日】在天津滨海新区,我校与天津滨海激光雷达技术产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三维城市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挂靠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同时,在该公司设立武大研究生培养基地。

【2月13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与中煤航测遥感局举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该学院党委书记于子松、中煤航测遥感局谭克龙副局长为实习基地揭牌。

【2月20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师生58人赴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交流学习两周。该系本年度继续招收香港插班生5名。

【3月4日】科技部《关于发布973计划2010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由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龚健雅主持的973项目“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2006年立项)在“综合交叉领域”验收结果优秀,圆满结题;这反映了“十一五”期间,我校在测绘遥感重要科学领域坚实的研究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3月7日】由我校印刷与包装系承办、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全程资助的“第五届中德印刷与媒体技术暑期班”开班;学员共84名,来自国内外9所高校印刷工程专业;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印刷与媒体系5名教授和1名外事人员采用全英文的方式,培训批学员三周;内容是: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的概念、项目管理/经济学、印刷工艺和印后加工等。

【3月16日】李德仁院士出席“国际对地观测高层战略研讨会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期满报告会”,被聘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在会上致辞,并在“国际对地观测高层战略研讨会”作主题报告,探讨与前瞻国内外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

【3月】教育部批准以我校与清华为依托,北大、北航等17所高校参加,共同组建“教育部对地观测联合研究中心”,聘请李德仁院士担任第一任中心主任。该中心主要任务是: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和相关科技工程的发展需求为牵引,整合相关高校优势资源,围绕科技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4月1—2日】由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台湾航空测量及遥感探测学会共同主办,台湾成功大学测量及空间资讯学系承办“2010年两岸非常规摄影测量研讨会”,与会代表130名。会议分五个专题21个报告。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提交11篇论文;张祖勋院士作题为“谈当代摄影测量”专题报告。

【4月1日】全美印刷、出版和纸品加工技术供应商协会前总裁Regis J.Delmontagne先生,应邀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讲授“图像传播商务英语”课程七周。这是他第三次来授课。

【4月1日】我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随雪龙号科考船回国,其中包括我校2名队员杨元德和黄继锋,博士生黄继锋在南极连续工作300多天。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校党委书记李健赴上海迎接。参加此次南极科考周春霞此前已先期回国。

【4月1—5日】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率我校13人赴泰国访问,与泰国科技部共同召开了“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会议由泰国GISTDA执行主任Anond Snidvongs博士和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共同主持。泰方代表致欢迎辞,李德仁院士代表我校致词。

【4月6日】台湾科技大学叶正涛教授在“珞珈印刷论坛”演讲“阻隔与活性塑胶包装材料的发展”。

【4月8日】德国宇航局对地观测中心,正式启动了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对地观测领域IGSSE项目“四维城市——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可视化的城市设施时空动态监测”;以德国TerraSAR/TenDEM-X计划为背景,瞄准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和其他新型传感器的发展,开拓雷达遥感在城市地区的应用。

【4月9日】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由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资环学院院长刘耀林教授主持。20名委员参加了会议。

【4月18日】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李斐教授和张胜凯副教授,加入2011年中国北极科考队,从北京启程前往黄河站开展科学考察。此次我校共派出7名队员,分批赴北极进行多学科考察。

【4月20日】9位校友当选为我校第六届杰出校友;其中有测绘学科2名: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我校特聘教授(荣誉)、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博士生导师史文中教授和我国著名动态大地测量学家、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鑫连。

【4月22—23日】“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的,李德仁院士为特邀嘉宾作主题报告:“从成像雷达数据中提取几何信息”。

【4月28日】《教育部关于公布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度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焕锋,入选“2010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各获资助金额为50万元。

【5月3—7日】李德仁院士和朱宜萱教授应邀赴土耳其,出席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2011年减灾防灾国际学术研讨会”;世界近200位代表与会。李德仁作了题为“建立国家减灾防灾系统的系统”的报告。

【5月5日】我校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共建“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挂牌,依托单位为武汉大学。

【5月5—6日】“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位标准研究组第四次会议”在我校召开,通过了第二批10个领域学位标准和5个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审议了光学工程等8个领域学位标准的立项申请。其中,我校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协作组组长、我校副校长李斐,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学位标准研究组专家以及测绘工程等第二批10个工程领域协作组组长出席会议。

【5月5—7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等6人代表团出访香港,会见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梁兆贤,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曾昭学院长签署了两校合作协议。

【5月9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我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该院院长杨保华、副院长李明,我校校长李晓红、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经南院士,常务副校长李清泉等出席签字仪式。

【5月23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应邀参加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

【5月23日】李德仁院士在国家测绘局,向李克强副总理汇报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5月23—2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32次全体会议暨工作组会议,在荷兰召开。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杜道生教授代表我校参加中国代表团与会。

【5月26—29日】李德仁院士作为特邀嘉宾赴南京,出席“2011激光雷达与合成孔径雷达测图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李德仁作题为“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几何信息提取”主题报告。

【5月27日】应我校邀请,全球定位系统之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布拉德福德·帕金森教授在“珞珈讲坛·第25讲”,作了题为“GPS的起源、巨大影响力及未来应用”的报告。刘经南院士主持报告会。

【5月28日】李德仁院士赴湖北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出席“纪念朱裕璧诞辰108周年暨塑像揭幕仪式”,为朱裕璧塑像揭幕,代表朱裕璧先生家属为该院捐款20万元。

【6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优秀企业代表,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武大吉奥公司和武大卓越公司,向胡锦涛总书记演示汇报了技术成果。

【6月6—9日】李德仁院士应邀赴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出席“海克斯康2011国际用户大会”。大会以“构建更智能世界”为大会主旨,超过2500名用户到会,其规模和价值前所未有。在徕卡主题报告会上,李德仁院士作了“数字敦煌”大会报告,系统介绍了机载和地面激光扫描仪用于敦煌莫高窟洞穴内外三维重建的原理与方法,演示了“高精度数字敦煌”的成果,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6月15—20日】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刘良明教授一行6人,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三届制图与GIS国际会议”。

【6月18—26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统计分析高级培训班”;邀请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Daniel Griffith教授,美国中密歇根大学李斌教授、赵强孙博士前来授课;学员来自全国24所高校共100余人;泰国有关机构派2人参加培训。培训之后,举办了“空间统计与智能分析研讨会”。

【6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李德仁院士为“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第一届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6月26—28日】“三维城市建模与应用暨三维地理信息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举行。该室朱庆教授为大会主席。ISPRS学会秘书长、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陈军教授,ISPRS第5委员会主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Jon Mills教授,以及该室龚健雅主任出席开幕式致辞。1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6月28日】“武大卫星遥感大气监测国际研究中心”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成立仪式。中心依托该实验室,联合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北达科他大学和汉普顿大学等国际知名大气研究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卫星遥感与大气研究。

【6月28日—7月7日】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10余名师生,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主题是“处境危急的地球·为了可持续星球的科学”的“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第25届大会”。

【7月3—8日】“国际制图协会第15届全体代表大会暨第25届国际制图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各国学者2500人与会;我校资环学院刘耀林、杜清运、李霖、艾廷华教授等6人在大会进行了主题发言。刘耀林教授当选为ICA新一届副主席和执委会成员;杜清运教授当选为ICA理论地图学委员会主席。

【7月4—11日】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庞小平教授,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制图大会,提交了“地图产品的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极地制图现状与未来”报告;同时提交《南北极地图集》参与大会地图展。

【7月11—18日】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共同举办“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极地科学考察学术报告邀请赛”。有24名国内外学生参加,达成“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保护地球环境,肩负应对气候变化使命,倡导低碳可持续绿色生活”共同宣言。

【7月13日】我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校长李晓红与该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代表双方签字。马兴瑞高度评价以李德仁为代表的武大学者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希望双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李德仁回顾双方合作历程,展望了我国航天科技与产业化未来发展前景。

【7月17日】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与台湾成功大学召开“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进行了交流。

【7月22日】我校测绘学院曾文宪获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7月25日】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单杰教授,参加了在美国夏威夷召开“IEEE国际地球科学和遥感专题讨论会”,并作大会报告。

【8月8—12日】“遥感影像处理与数据融合国际研讨会”在云南腾冲顺利召开,中外有关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研讨会。李德仁院士、瑞士Armin Grun教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张继贤研究员,从当前遥感影像处理与数据融合研究热点出发,分别就数据和影像融合、多传感器及多分辨率影像融合的进展和发展趋势,作主题报告,其中对数据融合质量评价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重建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

【8月23日】科技部公布973计划《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2012年项目立项的通知》,其中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单杰教授主持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项目概算3700万元,2012年初启动实施。

【8月23—25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主席李德仁院士及朱宜萱教授,应邀赴澳大利亚珀斯参加“第七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数字地球展望”主题分会场,李德仁作题为“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特邀报告,总结了数字地球五大成就,指出“数字地球加上物联网和云计算将走上智慧地球”,展示了“智慧地球”的应用前景。

【8月25日】国家测绘局宣布我国西部测图完成,标志中国陆地国土实现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在世界同等规模大国中首屈一指。李德仁院士作为西部测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带领武大测绘团队,为工程实施提供坚实技术后台,将大量高精尖测绘技术从实验室带入实战,获得广泛运用。

【9月17—19日】由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主题为“遥感改变生活GIS构建未来”的“第二届全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生论坛”在京举办;李德仁院士出席作了题为“计算机视觉的现状与困惑”的报告。

【9月22日】李德仁院士任在天津召开的第13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通信学会分会场“智慧城市论坛”首席科学家,作了“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专题报告。

【9月25—29日】由我校、瑞士ETH、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测绘局等联合在敦煌举行“三维数字文化遗产建模国际研讨会”,李德仁院士主持了开幕式。10个国家70余人参加会议、包括测量、计算机、考古、博物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

【9月28日】设在我校印刷与包装系“新闻出版总署武大高级印刷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湖北省副省长张通、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儒芝、武大党委书记李健等出席。

【9月27日—10月5日】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教授,应邀率团访问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双方讨论并签署了“中德联合培养印刷媒体技术学士学位项目培养方案”、“课程学分互换”、“中德联合培养印刷媒体技术硕士研究生项目培养方案修订”等合作协议。

【9月30日】我校党委书记李健,来到老红军毛远耀家,祝即将百岁诞辰的毛老生日快乐。毛远耀是毛泽东的远房侄子——出生在湖南韶山冲一贫农家庭,祖父毛福生是毛泽东父亲毛顺生同房堂兄弟,父亲毛智珠系毛泽东远房堂兄弟。1926年,他受毛泽东启迪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12月,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被中央任命为武汉测绘学院党委第一书记,1988年离职休养。

【10月9—15日】由李德仁院士倡议召集,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办,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共同承办“2011年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学生夏季研讨会”。参加该研讨会外方有ISPRS第二副主席Ammatzia Peled教授,以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德国宇航中心、蒙古科学技术大学、维也纳大学的师生19人,中方有我校相关负责人和23名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

【10月12日】由我校李德仁院士主持建设的“数字泰州”工程,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颁发的“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铭牌。“数字泰州”建设极大方便老百姓通过网络了解、生活、发现泰州。

【10月15日】“第一届全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研讨会”在西安开幕!全国300余位代表出席。首先,李德仁院士作“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特邀报告。随后,3位专家就相关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分四个分会场专题研讨。大会将56篇论文编入论文集,刻制了光盘。这次大会层次高、研讨内容丰富,受到高度赞扬。

【10月17日】“2011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多维动态地理信息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开幕,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李德仁院士、Christopher Gold教授、陈军教授和我校千人计划学者李荣兴教授应邀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10月20—21日】由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四委员会6个工作组联合发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从数据获取与更新到智慧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特邀李德仁院士作学术技术前沿及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

【10月2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武汉大学首届战略与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校长李晓红,院士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总工程师李锋、五院范本尧院士、八院孟执中院士等出席研讨会。双方揭开深度合作新篇章:成立了“战略与学术委员会”,由袁家军担任主任,李德仁和包为民担任副主任。集团公司一院、八院与我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个联合实验室——“卫星重力测量技术联合实验室”、“小卫星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

【10月26日】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与广州建通测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机载激光扫描测图系统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该中心由张祖勋院士的团队与建通公司技术人员组成,主要目标是开发出国际先进的“机载激光扫描测图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高精度的机载激光扫描地形图测绘和空间信息采集。

【10月30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博思科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感知智慧地球,共建和谐社会’高端研讨会”在京举行;业内专家及各大公司高层领导出席会议。李德仁院士作主题报告,探讨如何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通过实例展现了智慧地球的各种应用。

【11月2日】“第二届武汉国际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400多人参加论坛。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分别主持了“数字中国与数字流域”和“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两个专题论坛的报告及相关座谈活动。

【11月3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潘俊题为“自动化的航空影像色彩一致性处理及接缝线网络生成方法研究”的论文,入选“2011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德仁院士。这是李德仁第5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11月3日】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安家春、谢苏锐,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船从天津出发赴南极考察。

【11月】《科技部公布2011年度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通知》,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单杰教授主持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获批国家973计划,项目概算3700万元。

【11月14—18日】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龚健雅教授和高文秀教授,参加中国代表团,赴南非比勒陀利亚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211)第33次全体会议暨工作组会议”。龚健雅代表中国,在WG6工作组会议上提出了“影像和格网数据编码”的议题,得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的支持;在会议第571决议中肯定了该议题。

【11月14—17日】“2011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行。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教授等6人参观了全印展,出席了“中国印刷协会理事会议”、“数码印刷在中国高峰论坛”、“第一届亚洲G7高峰会·国际印刷标准化论坛”,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校际交流,与多个合作单位落实本科生实习、沟通深化合作事宜。

【11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我校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车”是多学科综合研究代表性成果之一,成为本届高交会的亮点之一。

【11月24日】应我校邀请,新加坡大学荣誉教授吴雪鸿博士来“珞珈印刷论坛”演讲,题为“聚合物接枝聚合物碳纳米管的机械加固”。

【12月8日、9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名单。其中,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9日】李德仁院士应邀在北京建筑大学作题为“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学术报告。

【12月13—14日】“首届湖北印刷影响力表彰大会暨湖北印刷发展高峰论坛、2011高宝杯中部印刷经理人年会”在湖北应城举行。我校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获“首届湖北印刷影响力特别荣誉奖”,作年会主题报告:“立足湖北放眼世界促进印刷业转型发展”。

【12月15日】“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姜卫平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2月16日】“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刷教学分指导委员会换届暨2011年年会”在我校印刷与包装学系举行。万晓霞教授出任该委员会新一届主任。

【12月17—18日】我校印刷与包装学系举办“第三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该系第三次举办的图像传播学术会议。

【12月18日】以我校李德仁院士为主编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期刊国际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世界各国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编委20余人与会。会议对期刊主题、编委会运作、评审方式,摄影测量、大地测量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深入讨论,确定了发展计划,主要目标是争取尽快成为SCI检索源刊,提出期刊近期主要选题。

【12月19日】《南方数码》记者到李德仁院士家中专访,恭喜其弟子龚健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称赞龚健雅:“很老实、很踏实、很刻苦、很勤奋!”

【12月19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地学计算与分析研究中心(ICCGS)联合主办“地学计算与分析学术系列报告会”在该实验室召开。

【12月21日】武昌东湖宾馆,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会见了我校新当选院士李晓红、张俐娜、龚健雅、舒红兵、李建成一行。我校党委书记李健等参加会见。

【12月29日】被誉为城市“智慧之眼”的“武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李德仁院士、赵梓森院士专家组的验收。市长唐良智开通该系统,遍布全市25万个视频监控探头上岗。

【2011年】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十二五”重点研究项目7个:地理空间网络智能的理论与技术平台、内陆水体水色参数高精度遥感定量反演方法研究、GNSS精密导航定位平台与空间探测技术、多传感器数据摄影测量处理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航空航天对地观测数据辐射精处理、基于高分辨率SAR层析技术的城市复杂场景地物目标特性分析与解译、低空地面观测平台一体化数据处理软件;研究进展均顺利。

【2011年】我校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参与中国极地科学考察:2010—2011(跨年度)南极考察有博士生杜玉军、硕士生谢苏锐、师资博士后安家春。

【2011年】《教育部关于公布“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度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我校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能成教授、黄昕副教授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2月30日】我校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与湖北省航测遥感院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