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8年,由“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卫星导航定位”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武大)”、教育部“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重大专项联合研究中心(武大)”等研究机构组成。中心围绕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卫星导航领域前沿方向,开展导航基础理论、方法、软件平台及关键应用系统的研究。目标是成为国际卫星导航领域一流的研究团队,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培养“高精尖”人才,引领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与应用的前沿方向。
围绕发展目标,中心建立了“GNSS实时数据平台”、“高精度卫星导航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全球GNSS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导航终端开发与测试平台”4大基础研发平台,支撑中心在高精度时空基准、导航卫星精密定轨定位、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组合导航终端、协同精密定位与位置服务等研究方向的长期发展。
中心现有固定人员4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才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入选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才3人,1人担任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3人担任北斗导航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是我国卫星导航领域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机构。
目前,中心代表我国成为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权威研究机构(IGS)的数据中心、实时数据分析中心及电离层数据分析中心,打破了近30年欧美研究机构对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实时数据产品质量位居9家分析中心前三名。PANDA软件已发展成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系列软件,被德、英、加、澳、荷、日、美、芬兰等国的知名研究机构引进,作为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软件平台,成为国际知名的高精度卫星导航数据处理软件之一,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心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和推广应用,先后解决了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北斗地基增强与高精度导航定位、羲和系统架构、北斗高精度坐标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全球连续监测评估高精度数据处理、国产对地观测卫星高精度定轨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服务系统、首个北斗地基增强示范系统、国家北斗地基增强数据处理软件系统、IGMAS数据处理系统等重大技术系统。2012年,以施闯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获批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卫星导航定位)创新团队”。2013年,研究团队被原总装备部和国防工局授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以刘经南院士为导航方向带头人的“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研究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近年来,中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93篇,EI收录论文225篇,其中ESI高被引影响因子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37项。在国际著名杂志GPSSolutions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名列全球测绘研究机构第一位。一批年轻教授脱颖而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和重点研究任务,成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的生力军,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多次在国际GNSS ION会议、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年会、国际室内定位大赛等获得优秀论文和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