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投资指数基金的主要筛选逻辑

(二)保险资金投资指数基金的主要筛选逻辑

1.筛选理念

在实践中,指数基金作为工具型品种,其筛选理念是“选择资产”。不同指数基金所对接指数的成份股在行业、领域、风格等方面的构成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指数基金可以理解为不同的股票资产。保险资金基于专业的择时分析,判断美林投资时钟是否处于股票区间,或股票市场上不同行业、板块或风格的轮动情况,并通过筛选相应的指数基金把握大类资产和股票市场的轮动趋势,从而更加有效地获取投资收益。

以上证50指数为例,根据其指数编制规则,其成份股为上证指数中体量最大的50只股票,其中大部分是所属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次,从细分行业、领域和风格角度来看,上证50指数中银行、券商和保险等金融股占指数总体市值的55%左右,其中银行占比33%左右;交运、基建等周期股和消费股占比分别为15%左右;医药股和科技股合计占比11%左右。换句话说,持有上证50指数就是持有沪市上市的金融、周期和消费三个行业的龙头核心资产,而其中银行股的波动对指数波动影响最大。从属性上看,持有上证50指数意味着低估值价值投资。

此外,如果进一步分析上证50指数的权重股,会发现其前五大权重股合计占比近40%。因此上证50前五大权重股的投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证50指数的投资价值,它们的波动也将是上证50指数波动的重要归因。

2.筛选偏好

根据上述保险资金投资指数基金的不同目的以及筛选理念,在具体筛选指数基金时,保险资金往往表现出以下偏好。

一是同等条件下,筛选规模较大、费率较低的宽基指数基金和行业指数基金。作为工具型品种,保险资金可能根据投资需要,相对更加高频地申赎或买卖指数基金,而较大规模和较低费率的指数基金能够满足较大金额的投资操作,并有效控制冲击成本和投资交易成本,力争指数基金收益最大化。另外,在实践中较小规模的指数基金可能会被当作“壳资源”临时用于打新等其他用途,对基金规模、操作策略都会造成较大影响。

二是选择指数的编制规则清晰、成份股筛选指标体系相对简洁的指数基金。指数编制规则通常从市值、成交量、业绩成长性或稳定性等方面设定成份股的筛选标准,并明确成份股的权重设置、调整频率等。因此,所跟踪指数的编制规则可以理解为指数基金的投资策略,而清晰的指数编制逻辑意味着该指数基金有着明确的投资策略,不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投资策略偏离原本的主旨。例如,建信深证基本面60ETF跟踪深证基本面60指数,该指数的编制规则主要是在深证A股中使用营收、现金流、净资产和分红四个指标,按照过去5年的均值情况进行排名,选取前60名作为成份股,并每年定期调整。该指数编制规则清晰,指标体系包含四个指标,并以算数平均值排序的方法筛选成份股,简洁有效。而且,通过指数编制规则以及深证上市公司的主要特点,可以较为直观地判断该指数主要覆盖深市上市时间较长、公司体量较大、经营稳定并且有较强分红能力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是国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巨头或行业龙头公司,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因此投资建信深证基本面60ETF基金,本质上是以价值理念投资了深证A股中的成熟制造业龙头企业,收益弹性可能弱于半导体等新兴行业股票,但却能够在中长期维度上保持相对平滑的业绩曲线。

三是在指数增强策略上,选择主动管理风格稳定、逻辑清晰的指数增强基金。指数增强基金是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选择少量仓位进行人工的主动管理,从而获取相对跟踪指数的超额收益的一类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的增强策略可以理解为对跟踪指数编制规则的适度主观调整,一般分为调整成份股权重和增加成份股范围外股票两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该指数基金的资产特征。因此,相对稳定的增强策略操作能够加强指数增强基金资产特征的可预期性,充分发挥其工具型品种的作用。

四是在同等条件下,选择跟踪误差较小的指数基金。如果指数基金相对指数的跟踪误差过大,意味着该基金投资策略有较大的漂移,其工具属性被削弱,投资价值降低。但是,在实践中各个指数基金跟踪误差的差异有限,在对编制规则和规模等方面进行严格筛查的前提下,跟踪误差对优选指数基金的意义已不大,通常作为参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