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如同精神血脉,传递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力量和品格。在疆域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因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又形成了璀璨多姿的地域文化,犹如熠熠明珠,展现着一方水土的人文、风情和个性。

如果中华文化是浩瀚无比的海洋,那么地域文化就像潺潺不息的清溪。百川归海,各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汇聚成中华文化;春风化雨,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又渗透、滋养着地域文化。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巍巍四明山横枕于南,浩浩钱塘江东流入海,是一方依山傍海的乐土。独特的自然禀赋、丰厚的历史积淀、壮阔的创业历程,形成了慈溪鲜明的人文气韵。

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先民活动。春秋时此地属于越国。东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王勾践灭吴后,在此建句章城。句章城是今宁波地区最早的城市。

战国时楚国灭越,句章之地归属楚国。秦并天下,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历两汉,三国时属吴国。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在此设慈溪县。据延祐《四明志》记载:“后汉董黯,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慈溪。”

明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失县印,于是奏请将“溪”字改为“谿”字,另铸县印,遂改名为“慈谿县”。

1949年5月24日,慈谿县治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解放。1954年为建设商品棉基地,对县境做了调整,将以植棉为主的镇海、慈谿、余姚三县的北部划为慈谿县,并移县治于浒山镇。这是慈溪建县一千多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县域调整。

1956年2月,“谿”作为“溪”的异体字停止使用,“慈谿”恢复为“慈溪”。同年6月,庵东盐区划归慈溪县。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慈溪县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龙南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至今。

千百年来,慈溪人民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与劳作,积累和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勤劳勇敢、质朴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慈溪人的血液里。也正因如此,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东汉高士严子陵、唐代大家虞世南、南宋名儒黄震、爱国侨商吴锦堂、甬帮巨贾虞洽卿、辛亥先烈马宗汉、马列先驱杨贤江、花鸟画家陈之佛、园艺巨擘吴耕民等名家巨匠。

通过前赴后继的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慈溪这个昔年的东海一隅现已成为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这里有丰富的海涂资源,俗称“唐涂宋地”。自唐代以来,慈溪先民勇搏海潮,围海造田,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文化基因,至今历久弥新。

这里有璀璨的青瓷文化,是中国陶瓷瑰宝——秘色瓷的出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发源地,上林湖畔生产的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里“慈”风荡漾,慈孝、慈善、慈爱的传统熏陶着一代代四方移民。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造就了这座城市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胸襟。

这里自古商儒并重,是宁波商帮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慈溪人民更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勇搏商海,让慈溪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工商名城,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如今,慈溪这座千年名邑,正以强劲的步伐向新的高度迈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相辉映!

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了弘扬地域文化,留存地域文史,记录辉煌业绩,增强文化自信,慈溪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对本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

慈溪文化研究工程将重点围绕慈溪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慈溪当代发展研究、慈溪名人研究、慈溪历史文献整理,系统梳理慈溪历史文脉,挖掘慈溪文化底蕴,总结慈溪发展经验,为关心慈溪发展的人们提供解读窗口,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提供精神动力。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神圣使命。我们衷心希望各地各部门积极参与慈溪文化研究工程,真诚欢迎各方研究团队与人士申报、承接研究课题,形成上下联动、学界互动的整体合力。我们也热切期待,加快形成并出版一批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动慈溪更快更好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慈溪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2月

【注释】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