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庵会
在时任清廷湖北学政的表叔俞廉三的疏通下,正在北京活动的徐锡麟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清政府分发安徽任用的公文。徐锡麟长舒一口气,即向在日本的陶成章函告好消息。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中秋(1906年10月2日),徐锡麟回到绍兴。此时,妻子王振汉已经在六月间为他生下了儿子徐学文。

辛亥革命杭州秘密机关白云庵
捐官打入官场计划的初步成功,使徐锡麟很振奋。他开始谋划下一步运动,决定事不宜迟,立即赴皖任职。在动身前,他安排好会中诸事,给秋瑾、马宗汉、陈伯平去函,约他们在农历十月中旬到杭州白云庵会晤。
马宗汉接信,立即通知在上海主编《中国女报》的陈伯平,两人在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1906年11月29日)赶到白云庵。
白云庵位于杭州南屏山之阳,雷峰塔之西,北临西湖,建庵已近千年,南宋时名慈庵,是内廷宫人游憩之地,至明末改称白云庵。清高宗乾隆南巡时,临是庵,赐名漪园。庵并不大,但结构古朴,庵内外有亭榭假山,杂莳卉木,幽静雅致,四周湖光山色,风景清丽,拥有山水兼全之胜。庵右有月下老人祠,问姻者多来此处求签跪拜。据《续幽怪录·订婚店》记述:传说唐朝韦固月夜经过宋城,遇一老人坐着看书。韦固好奇,上前看视,却一个字都不认得,遂向老人询问,方知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手中书是婚姻簿册。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晚清光绪二十年间有老僧带徒游方到此,爱其清幽而隐居下来。老僧法名智亮,原俗家姓名吕得山,祖籍绍兴,乃清雍正时被戮尸之民族志士诗人吕留良后裔。其徒名意周,俗姓李,淮泗间人,据云,系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之后代,愤清朝统治而出家。师徒皆好侠尚义,曾在嵩山少林寺习武艺,造诣颇深。曾读《大义觉迷录》,为之扼腕叹息不已。师徒闻海内外志士倡言革命,对同盟会、光复会的革命党人极表同情。徐锡麟、陶成章初游是庵,即深相接纳。之后,凡遇革命党人来庵,师徒都竭诚招待。庵中也因此极少做拜忏等佛事,一根红线大都用在了牵连海内外革命志士身上。白云庵由此成为与绍兴大通学堂、嘉兴温台处会馆并立的浙江革命党人三大秘密据点之一。1907年,绍兴大通学堂被清政府破坏之后,白云庵便成为浙江革命党人的秘密总机关,光复会、同盟会都经常在此开会,商举义大计。
马宗汉和陈伯平进到庵中,见了住持智亮,恳请借宿庵中数日。智亮不语,吩咐徒儿意周上茶。意周端上茶来,以右手屈第二指,以其余四指持杯逐一分送到两人面前。马宗汉、陈伯平会意,亦各伸右手屈食指,接过茶杯。原来这是革命党人必须严守的会中见面接头暗号,表示是自己人要彼此团结之意。智亮见了,微微点头,道:“小庵简陋,但住无妨。”马宗汉、陈伯平两人便在庵中住下,等待徐锡麟到来。不久,徐锡麟便偕三弟徐锡麒到了。相隔半年,师生相见,马宗汉心中激动。他打量先生,只见先生又黑又瘦,但更见精神,便略略放下心来。
秋瑾早已先期赶到杭州,住在过军桥荣庆堂里的小客栈。她得悉徐锡麟已到杭,便邀了会员吕占鳌一起赶到白云庵。一见面,几句寒暄之后,徐锡麟便招呼大家入内闭门密议。
白云庵会晤是光复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集议,徐锡麟、秋瑾、马宗汉、陈伯平、吕占鳌、徐锡麒等六人参与其会,共商数日,浙、皖同时举义计划便是在白云庵提上日程,并商定轮廓,然后随着革命运动的逐渐发展而奠定基础的,同时会上安排了与会六人身负的任务:
一、徐锡麟依原定计划赴皖任职,打入清政府官场,谋握地方军权,发展光复会会员,组织革命力量,伺机在皖举义。
二、秋瑾主持浙江方面大局,同时担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掌管学堂校务,增强学堂领导。继续在杭州军、学界发展会员,谋握武装力量,组建光复军,伺机在浙举义。
三、马宗汉配合徐锡麟,暂留浙待命,一俟徐锡麟在安徽站稳脚跟,即赴皖相助。留浙期间,协助秋瑾组织义旅。
四、陈伯平配合徐锡麟,因其善多地方言,担任浙、皖两地联络员,通报消息,一俟准备妥当,即与马宗汉赴皖协助举事。
五、徐锡麒陪同徐锡麟赴皖,协助其兄行事。
六、吕占鳌在杭配合秋瑾继续鼓动浙江武备学校、杭州弁目学堂师生,发展军、学两界中的革命分子,冀图大举。
六人一致赞同,均无异议。
秋瑾十分赞赏徐锡麟关于浙、皖两地同时举义的设想,表示愿意担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决不辜负他的信任,但同时流露出对徐锡麟孤身深入狼巢虎穴的担心。马宗汉等人也是同样的心情。徐锡麟深为感动,坚定而恳切地对大家说:“法国革命八十年始成,其间不知流过多少热血。我国在初创的革命阶段,亦当不惜流血,以灌溉革命的花枝。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5]秋瑾、马宗汉等五人听了这番慷慨激昂的临别赠言,无不肃然起敬,深受激励。
吕占鳌(1879—1954),字戴之,浙江永康人。他是第一次见到徐锡麟,被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敬佩之至。为不负徐锡麟的期望,遂摒弃廪贡生涯,改名公望,效仿徐锡麟,投笔从戎,打入浙江官府,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光复会坚定而重要的革命人物。
数日之后,徐锡麟与同志告别,与三弟徐锡麒直奔安徽省城安庆而去。马宗汉目送先生远去,久久伫立,直至先生的身影消失不见。
关于马宗汉参加白云庵集议,筹组浙皖起义的史料有张任天《西湖白云庵与辛亥革命》曰:“徐锡麟赴皖经杭州,最后一次馆是庵多日,秋瑾、马宗汉、陈伯平、吕公望等来庵集议,商浙皖同时举义事。”[6]张任天,原名家福,仙居人,光复会会员。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年95岁,口述是文,汪振国记录。
此外,还有吕公望《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未几,徐锡麟纳资拜命安徽候补道员,偕马宗汉、陈伯平入皖,路出杭州,假馆白云庵。秋瑾因挟公望前往议事。”[7](按:徐锡麟经杭州前往安徽时,马宗汉、陈伯平并未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