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宗汉的两份珍贵资料[44]

有关马宗汉的两份珍贵资料 [44]

史月廷

马宗汉是光复会的著名人物之一。他乳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余姚浒山马家路(现归慈溪县[45])人。生于1884年3月30日,1899年(按:应为1895年)就读于余姚达善学堂,1905年秋参加光复会。1907年7月,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马宗汉是徐的得力助手。起义失败后,他被俘不屈,英勇就义。

关于马宗汉烈士的事迹,早年陶成章、章炳麟、张相(湘)文均做过传记,惜语焉不详,今人姜枝先曾写有《补遗》,然尚未发表。由于马宗汉烈士的资料很少保存下来,最近笔者查阅了余姚县梨洲文献馆收藏的马纯昌《己亥课程》和绍兴市鲁迅纪念馆保存的《马宗汉遗札》,觉得这些遗著为我们了解烈士革命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现择要介绍如下:

己亥课程

这是年仅十六岁的马宗汉进达善学堂读书时的习作本子。其封面题签、题名和所作诗词,均系烈士手迹。《己亥课程》中的十首诗词,表达了烈士少年时代深沉的探索、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志向,感情真挚,文词朴实。下面选抄七言绝句三首:

夜间独坐月下寂寞无聊有感而作

抬头惟有月孤明,左右无人独举觥。

自想长途多胜景,如何了却只生平。

自 述

世上英雄原不亏,雄才亦许常人为。

如吾夙负平生志,当使声名千古垂。

无 题

非因小可便奇奇,一事从心百事宜。

今后皆能如此去,焉知大业不吾为。

按:马宗汉在这首诗的前面写道:“己亥岁仆游学达善堂,堂中休息之期,例以清明前后五天;因我侪拜扫祖茔当谷雨之际,是以休息之期欲改为谷雨,在堂诸执事一闻‘六才子’定欲改期,不得不从。遂以诗(是)更改之。诸君闻之,皆作诗以自喜,仆因亦作此以自负。”“六才子”,系马宗汉等六同学相互间之谑称。

马宗汉遗札

《马宗汉遗札》共四件,收在铅印的《浙东三烈集》(“浙东三烈”,指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笔者注)中。前三件是在安庆起义前写给光复会同志的,后一件是起义失败后烈士被囚期间托人向朋友索取款项的。这些遗札显示了马宗汉革命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下面摘录的是其中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遗札(一)

汉自归国以来,未尝得一日快。蒙嘱重游东国,一以藉资相商,二以积些学问,君诚契我爱我,汉亦屡作是计。……然不即出者,一则汉所以归国之目的未达,二则先大父新丧,余烈未熄,闾里之不平者尚来赴诉于汉,冀藉此以复前业,以为收服人心之起点,终思实行必须内地,他国究非用武之地,不过暂时寄迹,预备学问而已。日来各处均访拿革命党,上海亦曾严密查拿,岂果有革命党在其中耶?据闻因有孙文党羽散布各地,致有此举。此人亦太胡闹,不自量力,连累他人,真是可恨。蒙示徐公来函云,汉心稍慰,愿从此事事得手,预为祖国前途庆。……至汉之游东、游申,须俟来岁再卜。年内且专注运动,效与不效,虽不敢信,终以我尽我心而已。……然我辈宗旨已定,自然坚持到底,死而后已,不以他人而怀贰也!……菊秋二十日。

按:此信写于1906年11月6日。1905年冬,马宗汉随陈伯平去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预备科。1906年3月(应为5月)回国。在家乡以教师职业为掩护,集中主要精力进行反清的宣传和组织活动,故有“年内且专注运动”等语。同时,他谢绝了再去日本的劝告,认为革命的“实行必须内地,他国究非用武之地”,明确表示“我辈宗旨已定,自然坚持到底,死而后已”!至于“孙文党羽”等话,则反映了光复会与兴中会之间原有的门户之见。这种矛盾,同盟会成立后依然存在。

遗札(二)

顷接来函,知徐伯荪帅相招,已明一切,但未识究在何时?…… 汉本拟速赴,缘年内为时无多,款亦难筹,准于阴正月赴皖,未识可及否?……阴十二月十二日。

按:此信写于1907年1月25日。徐锡麟制定了起义计划后,招马宗汉去安庆。“何时”,指起义日期。

遗札(三)

汉自三月初访兄于府,畅谈终日。是晚分袂,登舟疾作;旋里后长为二竖所扰,兼有蔽明之患,三月底赴皖之约遂失。旋接兄邮片,知墨峰有同行之志,俟疾稍愈,遂于前月初七日赴申。不料目疾大加,几至失明,幸遇西医,日获光明。逗留至三十日,始偕墨峰乘轮起程。本月初三日抵皖,寓伯荪先生公馆内。伯公现任会办全省警务,此地已安排得整整齐齐。汉等近日别无所事,惟由伯公介绍与各同志相结识而已。……阴五月七日。

按:此信写于1907年6月17日。当年春,徐锡麟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兼任安徽巡警会办,再次招马宗汉去安庆,以实行起义计划。宗汉原答应三月底(1907年5月上旬)起程。但因病一再推迟了行期,五月初三(6月13日)到达安庆后,就投入了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墨峰,指陈伯平。

遗札(四)

汉缧绁狱中,饥寒交迫,困苦万状。除一身单衣服外,余惟链镣而已。每日两膳,终难永饱。既无衣以御寒,又无分文买食物以充饥。人生之厄,莫甚于是!昔者文王囚羑里而著易,管仲释囚而为霸佐,原不必以一时之辱为愁苦;然汉既不敢上希文王,又无鲍叔其人,正不知命在何时,想如君者亦必为之酸心。

按:此信当写于1907年8月。烈士被囚禁五十天,受尽了严刑逼供,饥寒交迫之苦,然而他还以文王和管仲精神自勉,毫无屈膝投降之意。至于向友人诉述狱中之苦,显然是为了达到索还存款的目的。1907年8月24日,年仅24岁的马宗汉被害于安庆监狱门前,最后实践了他“死而后已”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