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立志

姚江立志

第二年,12岁的马宗汉结束了私塾生活

教育界受国外影响,已渐开放,中国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渐成风气,由此也带动了国内新式学校的兴起,教育方面吸收了一些国外的内容,如增加了外文课和体育课等。余姚地处海滨,受外来影响也较快,一些新式学堂相继建立。马道传此时正谋划在新设立的马氏义庄开办学校,对教育界的事颇为留意,觉得新式教育适合当下国情,是件好事,要马广函送马宗汉入余姚县城新开办的学校读书。于是,马宗汉便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来到县城余姚姚江达善学堂读书。

12岁的马宗汉要较同龄孩子早熟,个性宁静,喜欢阅读,尤喜史传与诗词。入学不久,学堂上诗词课,教师给学生讲解岳飞《满江红》词。只听教师朗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语调慷慨激昂。此时台下一童音跟着朗诵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词尽,且听得那童音说:“我长大也要做岳飞一样的人!”教师闻声望去,认得那说话的少年叫马宗汉,颔首赞许道:“少年有志,可嘉。然而说易行难,切记还需做到好好读书,踏实做事,抱负或可成。”马宗汉朗声说:“是!谢先生教诲。”

马宗汉13岁那年11月,父母为他生下了最小的四妹幼英。

达善学堂除教授国文、数学等基本课程外,还上英文、地理、理化、体育等课。马宗汉能阅读英文书报,从中了解国际大事,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平时,他喜结交有志气的,特别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少年,与他们常聚一起,纵谈国事,抨击时弊,发忧国忧民之议论。马宗汉在达善学堂就读6年,写过不少诗文习作,但历经动乱,多已毁失,今仅保留下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学堂习作本一册,内收诗作十首,均系马宗汉亲笔手迹。

同年,受学堂新式体育课的影响,马宗汉在家设置了单杠、沙坑,开始锻炼身体。他在两棵树的枝杈上横置一根铁杆,作练习体操用;在沙坑里练习跳高、跳远,还常把五六条,甚至七八条木凳横放一排,很宽的距离,他一个冲刺便能从上面飞身越过。马宗汉做事很有毅力,酷暑严寒亦锻炼不息。几年下来,他能一跃跨越小河,如履平地。马宗汉家乡河沟遍布,行路寻桥费时费力,马宗汉干脆出门带一根竹竿,遇到河沟,就用竹竿当河一撑,像撑竿跳高一样,腾身而过,常引得路人驻足观望,啧啧称奇。对此,祖父马道传很是赞赏,认为是件好事,也是男儿本色。不仅如此,马道传还要他加强剑术和骑术练习,甚至将自己的佩剑也送给了马宗汉。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六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陷天津、北京,沿途烧杀抢掠,妄图瓜分中国。次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铁路线的重要地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马宗汉闻讯,气愤难抑,怒火中烧,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痛感失望。18岁的马宗汉拔剑出鞘,仰天悲啸,手起剑落,轰然一声,生生将一根碗口粗的树杈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