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从教
从浙江大学堂退学回来的这年9月(农历七月),弟马宗益不幸病逝,马宗汉很难过。
料理完马宗益后事的次月,马宗汉的第一个儿子马元达出生,稍稍冲淡了失弟的悲伤。有了孩子,初为人父的马宗汉自觉肩头担子重了,他对妻子说,打算去教书,挣一份工资补贴家用。妻子温柔一笑,说:“你去吧,家里有我。”
光绪三十年(1904)初,马宗汉来到浒山,与同志陈季安、徐蕴甫三人共同到浒山第一所新式小学三山蒙学堂应聘教师职。首任堂长是陈省三。蒙学堂即今之小学,开设在浒山镇东门内原莲花庵旧址,前身是文蔚书院,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废书院,兴学校,余姚巡检谢庭树招聘能人主持三山蒙学堂。马宗汉、陈季安、徐蕴甫便商议前往应聘。谢巡检钦慕马道传侠义,见其孙马宗汉前来应聘,一口应允。于是,马宗汉、陈季安、徐蕴甫三同志便成为浒山第一所新式小学的首批教师。关于这一点,余杭章太炎在《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中有记载:“(马宗汉从浙江大学堂)罢归,与同志设立三山蒙学堂。”而光绪三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第四十八号的《绍兴白话报》的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余姚学堂算三山学堂顶好。近来有姓陈(季安)、姓徐(蕴甫)、姓马(马宗汉)三位教师作主,添开女学堂,轮流去教。明年听说还要扩充。”陈、徐、马三人年龄接近,按旧时排序,马宗汉是三人中年纪最轻的一位。
关于马宗汉在三山小学堂从教的资料有郑逸群、马忠英《三山蒙学堂——浒山小学》[2]:
三山学堂的堂长由总董事兼任,教员由堂长聘任。首任堂长为陈省三(系浒山镇三碰桥人)。虽然,教员仅马宗汉、陈季安和徐蕴甫等数人,学生也不过30 —40人,但是师资的质量都是比较高的,不是大学生,便是日本留学生。
马宗汉与陈季安、徐蕴甫雄心勃勃地着手在三山小学实践自己的教育救国抱负。马宗汉认为,当今中国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与教育欠缺关系很大,摒弃保守封闭,采纳开放政策,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把启迪民智放在重要地位,方有希望改变中国的现状。此时的马宗汉才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满怀梦想与抱负的年龄,是一个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进步思想且学识渊博的青年。他与另两位新教师的出现,使初进三山小学校门的学生们眼睛顿时一亮,这几位新教师完全没有他们脑海中固有的家馆私塾老夫子的迂腐和老气横秋。尤其是那位肤色微黑、体魄健壮的马先生,除上正课之外,他总是会给学生们讲些见闻与新鲜事物,还时常推荐一些中西方的新书刊。这样一位充满朝气、英姿勃勃的青年教师,无疑会受到学生的钦佩和欢迎。
自幼受到家庭熏陶,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马宗汉,出于对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列强欺凌辱国的痛心疾首,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亡国之痛,力图唤起学生的爱国之心。讲到激动处,他便引吭高歌岳武穆《满江红》。后来,马宗汉加入反清组织光复会,他在课堂上宣传革命的目的便越发明确。有多种史料记载了马宗汉当时在浒山三山学堂作革命宣传的行迹。章太炎在《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中说:“(马宗汉)与同志立三山蒙学堂,自督教之,诏以亡国之痛……弟子皆泣下,莫能仰视。”1912年1月17日《越铎日报》云:“君暇时自教授之,日日以亡国之痛……诏学生,闻其说者,至泣下莫敢仰视。”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从绍兴特别书局购买近人言革命的进步书刊,在浒山散发,以激励民志,使读到书刊者为之振奋。当清廷下诏实行预备立宪,企图用欺骗手段缓和革命风潮时,马宗汉洞悉清廷的险恶用心,著文揭露其阴谋,还同社会上层中的士人保皇分子进行激烈辩论,口锋犀利如刀,处处斩中对方的破绽。对于那班迂腐无识又顽固不化之徒,他深感厌恶并为之叹息。这一切都发生在他在三山小学任教期间。马宗汉在三山任教的时间是1904年至1907年,其间除去赴绍兴大通学堂及到日本留学的半年,实际任教时间三年左右。这三年里,马宗汉做了许多革命宣传工作,在浙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使许多人受到影响并走上了革命道路。故章太炎与陶成章都对马宗汉作了很高的评价:“浙江之所以多义旅者,宗汉与有力焉。”
马宗汉及其同志对待教育的态度是极其重视和负责的,加上自身素质较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当年社会上公认三山学堂的教育质量是余姚县内最好的。后来,在三山小学打下稳固基础的学生中涌现了许多人才,在各方面发挥了才能。这些当年曾亲身受教于马宗汉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陈之佛的,1906年就读于三山蒙学堂,十分敬仰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马子畦老师。多年之后,陈之佛成了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工笔花鸟画家。他在回忆启蒙恩师时,感情深厚地描述了马先生的形象。这是一位艺术大师对他所崇敬的热血革命志士马子畦先生永远的怀念,先生的形象已永远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马宗汉在三山从教的第一年,奉父亲之命考取了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年生员。同年农历十月(1904年11月),马宗汉次子马元佐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