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柯马氏

云柯马氏

关于马姓的起源,按照我国各种文献的说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源于战国末期赵国大将赵奢。唐朝国子博士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以为氏。”李学勤主编的百卷本《中华姓氏谱》中,有马玉隆编著的《马姓卷》,对马姓的起源有详细记录:赵奢,战国名将,赵国赵王之子,周皇室裔孙,与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上卿。他一生以忠于国家、奉公守法、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著称。因功绩卓著被赵惠王封邑赐号,被封为马服君,其封邑在今河北省邯郸以西的马服山。因感激国恩,赵奢改赵姓为马姓,成为马氏家族立姓开宗的始祖。后来,赵等六国被秦所灭,秦始皇一统天下。赵奢子孙便逐渐南迁,遍居全国,余姚云柯马氏便是其中的一支。

余姚很早便有马姓居住。到了元代,马蜀江率家人从余姚南部的陆家埠袁马村(今陆埠南山袁马)北迁至姚北滨海六仓之一的埋下仓内云柯乡眉山之麓的施家山姚家湖畔定居,由此成为云柯马氏家族的始迁祖。

六仓,系余姚盐场辖地,古亦有之。当时六仓东临慈溪县,西靠上虞县,南至大古塘,北尽于海,覆盖余姚所有滨海之乡,占全县十五个固有乡中之七,四十四个自治乡中之二十一,面积广阔。1954年因建集中产棉县,析姚北大部划入慈溪,现今除梁上、梁下两仓旧地大部仍属余姚外,埋上、埋下、柏上、柏下四仓之地基本均在慈溪境内。

云柯乡在埋下仓区内,系自治乡,旧隶云柯三都。南跨大古塘,北至海,东界邵家路江与沐仁乡、浒山乡及保德分区,西界漾山江与云漾分区。乡内市镇有两处:马家路市、新塘市。当时,马氏家族主要聚居于云柯眉山之麓马家路一带。

因云柯马宗汉一支的马氏宗谱在几经动乱中被毁,全本无存,仅留支谱,世系缺失甚多。现将马宗汉之前存留世系列简表如下:

云柯马宗汉世系表

第一世始迁祖马蜀江——第二至第二十四世缺失——第二十五世天祖马朝占——第二十六世高祖马之驷——第二十七世曾祖马廷耀——第二十八世祖父马道传——第二十九世父亲马广函——第三十世马宗汉

第一世马蜀江迁云柯乡的确切年代,因宗谱的毁失而不可考,目前从马氏长辈口中得知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代,另一说是元代。以前一种说法为多,代表者如由马氏三十二世系马雄世老人口述、陈长云整理的《马宗汉烈士上代后辈的简要家谱》中说:“马氏始祖蜀江公,在明代从余姚县陆家埠袁马村迁入至余姚施家山姚家湖。”然而,这个迁居时间是值得商榷的。在民国九年(1920)杨积芳总纂的《余姚六仓志》卷二十九《列传三》中,收载有马蜀江的一位后裔、马宗汉家族旁支重要人物马致远的一篇传记:“马致远,字天骥。祖蜀江,自勾章徙姚之眉山。明初,行征辟,致远以元遗老,有司表荐,屡征不起。洪武十一年,海溢,濒海民居漂没无算。诏修塘。致远董其役,立泥淖中,终日不倦。工竣,吏具以闻,赐致远冠带,遣郡守陈德辉至家顾问,登楼欢饮,题曰‘翠霞’,并书四箴以去。宁绍分司何公赠诗,有‘煮海功成输国用’之句。逾年,旱灾,郡守属致远役云柯人夫筑烛湖堤。堤成,蓄水备旱,民德之,立石纪功。杜门纂辑,成《永思录》。为《眉山马氏谱》张本。”马致远,元末明初人,元朝时出仕为官,管辖过盐司。明太祖朱元璋时,奉诏修建水利设施,有功于民,深得乡人敬重。其著有《永思录》一书,主持过云柯马氏首部宗谱《眉山马氏谱》的纂修。马致远是马蜀江迁居云柯之后的后裔,据此可以推算出,马蜀江迁居云柯的时间应早于明代,至迟应在元代。杨积芳纂《余姚六仓志》时,距马宗汉牺牲仅13年,宗谱尚全,这段史料应该是可信的。幸好,这个谜团已由最近出现的一篇介绍马氏宗谱的资料解开。资料提到由十八世孙马金喧和廿一世孙马锡蕃总修于清宣统庚戌(1910)的《眉山七甲马氏宗谱》,《谱序》中说:马氏受姓源于周时马服君奢公。至宋代有马莹夫,登熙宁进士,累官至焕章阁待制。到中原丧乱,宋室南渡,待制公扈跸南迁,侨居浙江衢州龙游,其后又徙明州蜀山。九传至马蜀江,由蜀山迁至余姚眉山,故谱以蜀江公为一世祖。卷二《列传》中有陈相昊《蜀江公传》,详记蜀江公讳中兴,原名政,字大化,又字继志,号蜀江。因与余姚陈氏联姻,始徙姚之眉山。生于宋宝祐二年(1254),卒于元至元五年(1339),迁居眉山的明确时间当在宋末元初。马致远为马蜀江之孙。马蜀江在云柯乡安家落户后,生活逐渐稳定,就此安居乐业,自元至清中叶,历经400余年,繁衍生息二十余代,马氏后代人口增至千百,形成了马家路这一地名和集市,也产生了马氏家族的多条支脉,分建有十个祠堂进行分支族务管理。二十五世马朝占便是其中一条分支的支祖,隶属于云柯马氏首甲祠堂名下。

云柯乡马家路的地名形成已有几百年历史,并留下了一个民间传说。

据传,在三四百年之前,这条直路已经初步形成,东西两旁也各建造了部分房子,乡民以陈姓和马姓两房大姓人家为主。这直路东边住着的是陈姓人家的子孙后代,其小自然村分别叫作云字地、三甲、元大、义字地、桥里头、汪埭等。直路西边住着的则是马姓人家的子孙后代,其小自然村分别叫作南池、后池、朝盛、左字地等。

当时,两大姓氏都想以本姓姓氏来命名该直路,陈姓称该直路为陈家路,马姓称该直路为马家路,为此,双方争吵不休,各不相让。后来,陈姓族人提议该路名就由两个姓氏合起来共同命名。马家族人听了之后,起先还表示同意,可是仔细想了想之后,就表示不同意了。因为按照当时民间常规“左大右小,哥东弟西”,该路则应该叫作“陈马路”,想想陈家提出的两姓合用作为路名的方案,于本家有些不利,故马姓中的聪明人就提出了一个让余姚县官老爷来当地查看,决断地名取法的妙策。

陈姓人家不知是计,欣然同意马家的建议。于是,双方各选派了几名能说会道的代表,向余姚县府走去,要求县官老爷择日来村实地察看后,再决定路名。余姚县官听了双方的表述后,表示三天之后,前来该地察看,再下决断。

三天之后的这天早晨,马姓人家悄悄地做起了小动作,他们暗自互相关照,每户大人都叫自家的小孩子早早起床,并告诉小孩子们,今天上午,马家路上有家烧饼店正好新店开张营业,大家快快起床,小孩子吃烧饼不用付钱,免费领取。同时又让自家的小孩走过直路,也到陈姓人家的家里,向小伙伴们说说,今天马家路上有爿新的烧饼店,在免费分发烧饼,人人有份,都是白吃不用付铜钿的。这样,经小孩子一片叫喊宣传之后,马家路上免费分发烧饼吃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了开来。这天上午,余姚县官准时到达该路段,他刚刚走出轿子,就听到有很多小孩子在边吃烧饼边开开心心地说:“马家路上,今天开了一爿烧饼店,小孩子人人可以白吃。”余姚县官一听,暗自思忖:“小孩口中出真言,这么多小孩子都在叫马家路,还让下结论干吗?”所以,他当场对陈姓、马姓两家代表这样说:“这条道路连小孩子都在叫马家路,你们还争论什么呢?老爷我今天就这么定了,此路就叫作‘马家路’。”县官老爷一锤定音,随你陈姓人家有一千个理由,还是一万个理由,总之,这条直路的名称就这么定了。

自那以来,这马家路的地名就一直沿用至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