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汉[46]
史月廷
马宗汉,乳名纯昌,字子畦[47],别号宗汉子,浙江余姚浒山马家路(现慈溪县[48])人,生于1884年3月30日(清光绪十年三月初四)。父马云骧,为附贡生,在当地开米店。
马宗汉15岁(应为12岁)到余姚姚江达善学堂读书[49]。他喜爱诗词,闻诵岳飞《满江红》词后,曾自誓说:“长大亦当如是。”其后阅读史传,尤多感慨。他在《己亥课程》中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道:“世上英雄原不亏,雄才亦许常人为。如吾夙负平生志,当使声名千古垂。”[50]在达善学堂,马宗汉结识了几个具有民族思想的少年,纵谈国事,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己任。平时,他除学习国文课外,又学习英文,能阅览英文书报,从中了解国际大事。
马宗汉从达善学堂卒业后,于1902年进入浙江大学堂学习[51],1904年勉从父亲意见,应科试入县学。举业非所素愿,不久就回到家乡,先后在润德学堂和三山学堂任教。执教期间,经常以“亡国之痛,异族之祸”相督教,学生们为之悲愤泣下。
1905年秋,马宗汉与陈伯平相识,旋即参加了光复会[52]。1906年1月,他随陈伯平去日本。在东渡船中又结识了徐锡麟(其实结识徐时间更早)。到日本后,马宗汉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预备科。在此期间,他进一步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毅然剪去辫子,暗中寻求革命志士。
在日本不到半年,马宗汉同徐锡麟、陈伯平等一起回国。归国途中,三人对今后的革命工作作了初步的设想[53]。马宗汉回国后,在家乡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着力进行革命的宣传活动和组织活动[54]。通过徐锡麟的介绍,马宗汉又认识了秋瑾。从此,他和秋瑾不时来往,以磋商革命事宜[55]。
马宗汉在家乡时,光复会一同志曾写信劝他再去日本。他谢绝了这个劝说,认为革命的“实行必须(在)内地,他国究非用武之地,不过暂时寄迹、预备学问而已”。他在回信中还明确表示,对于革命,“我辈宗旨已定,自然坚持到底,死而后已,不以他人而怀贰也”[56]。
当时,清廷下诏实行预备立宪,企图用欺骗手段缓和革命风潮。马宗汉著文揭露清政府的阴谋。
同年12月,徐锡麟以道员出任安徽武备学堂会办,获得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徐锡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与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的秋瑾遥相呼应,并相约皖浙同时起事。陈伯平几次往来于皖浙之间,为之联络。起义规划拟定以后,徐锡麟写信给马宗汉,促其去安庆;马因祖父去世未久和路费不及筹措,一时难以起程。
1907年春,徐锡麟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任巡警学堂会办,后又任陆军小学监督。他再次要马宗汉去安庆。5月18日,马宗汉借赴上海参加浙江铁路公司股东会之机会,前往安庆。临行前,他给家乡诸挚友写了绝命书,并嘱妻子说:“吾此行无论事成与否,必难生还,然求仁得仁,固吾素志,无庸为我悲也。二子其善视之,异日成人,嘱其无忘乃父之志。”[57]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牺牲精神。他经上海,与陈伯平同行去安庆,住在徐锡麟寓所,紧张地投入了起义前的准备工作。6月22日,马宗汉和陈伯平奉徐锡麟之命再去上海,购买手枪与印字机等物;同时约秋瑾在上海会晤,互通消息。
徐锡麟、陈伯平和马宗汉等原定7月8日巡警学堂甲班学生举行毕业典礼时,请安徽巡抚以下大员莅校观礼,以便一网打尽,然后直下南京,大举起事。为此,他们通知外地会党前来支援。不料恩铭事前已微有所闻,命将典礼换前两天举行,致使外地会党无法及时赶到。
7月5日,陈伯平和马宗汉从上海购运手枪等物回到安庆。徐锡麟立即同他们密商,决定提前至前日起事,先刺恩铭,派人守住校门,断绝政府官员退路,以尽诛诸大员;然后率领巡警学堂毕业生占领军械所、电报局、制造局及督练公所等,争取起义的成功。他们估计,军队中有不少忠诚之士,举事后会起来响应。
7月6日一早,陈伯平和马宗汉从徐寓径赴巡警学堂。八时许,恩铭及文武官员到达警校礼堂就座,随员排列两旁。徐锡麟率领教习等站立阶前,陈伯平和马宗汉立于堂侧。徐锡麟抢步上前行举手礼,随呈学生名册于案上,大声说:“回大帅,今有革命党起事。”恩铭正惊恐间,陈伯平上前向恩铭猛投一炸弹,未爆发。徐锡麟立即拔出两支手枪,连续向恩铭射击;陈伯平和马宗汉也拔枪射恩铭。恩铭身中七弹,由部下抢走后,当天毙命。先是,徐锡麟命巡警处收支委员顾松守住校门,但顾松拒不执行,致使文武官员得以逃脱。当顾松乘机逃跑时,被马宗汉抓住。徐锡麟怒斥奸细顾松,连劈数刀,不死,马宗汉随即举枪将其击毙。紧接着,徐锡麟号令警校学生取枪站队,自己领先,马宗汉居中,陈伯平在后,急奔军械所。占领军械所后,徐锡麟命陈伯平把守前门,马宗汉守卫后门。不久清兵蜂拥而至,团团包围了军械所。马宗汉眼看情况紧急,向徐锡麟提议:“事已无成,不若焚此军械所,与清兵同尽。”徐锡麟制止说:“徒死无益,亟去犹可为后图。”在搏战中,陈伯平英勇战死,徐锡麟不幸被俘,马宗汉爬墙逃出后,至半途亦为清兵 所捕。
马宗汉被捕后假称黄福,企望获释后再起革命,后被清政府查出,投入安庆监狱。他被囚五十天,经受了严刑逼供,使清政府得不到一个人名[58]。8月24日,马宗汉在安庆监狱门前被害,年仅24岁。
辛亥革命后,徐锡麟、陈伯平和马宗汉三烈士的遗体合葬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并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